办公室生存法则:喝水“摸鱼”,治好颈椎!打工人亲测有效丨筋骨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0:07 1

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筋骨堂】专栏,逢周四推送!本栏文章由医院骨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骨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筋骨堂】专栏,逢周四推送!本栏文章由医院骨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骨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办公室生存法则:喝水“摸鱼”,治好颈椎!

打工人亲测有效

医学指导:骨伤中心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方斌主任医师

图文/骨伤中心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崔健超主治医师

只要水杯够大,老板就看不见你摸鱼!

当代社畜的颈椎堪称人体最硬核的“996战士”。当你优雅低头45°改方案时,颈椎间盘正承受着5倍头部的重量——相当于挂了个煤气罐在脖子上。更惨的是,持续低头会让颈前肌肉缩成腌菜干,颈后肌肉绷得紧如弓弦。医生看着X光片上直挺挺的颈椎,都忍不住感慨:“您这脖子,是比着尺子长的吧?”

那天体检报告飘到眼前时,我正用扭曲的瑜伽姿势给甲方改第18版方案。医生用红笔圈出“颈椎曲度消失”六个字,恍惚间以为看到了自己的职业墓志铭。

可是,看到医生建议里“多喝水”三个字,我迷茫了,喝水治疗颈椎病是什么玄学?

水与椎间盘的爱恨情仇

人的颈椎间盘,其实是块“高含水果冻”。25岁时含水量85%,40岁降到70%——这不是年龄歧视,是脱水警告!

椎间盘没有血管,全靠周围组织液渗透获取营养,每次脊柱运动(如起身),椎间盘会产生“泵效应”,把水分和营养压进核心。缺水状态下,纤维环脆化速度+300%。喝水可以维持体液平衡,保障组织液渗透效率,保持椎间盘QQ弹弹。

当代魔咒:道理我都懂,但我的脖子不要我了,每个打工人都是“精分大师”:

理智脑:“该起来活动了!”

社畜脑:“等我把这封夺命追魂邮件回复完...”

等回过神来,脖子已变成《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忧郁菇。不是我们意志薄弱,而是KPI追着跑的时候,身体警报声根本盖不过微信轰炸的“死亡嘀嘀”。

研究发现,颈椎退变的最初往往并没有明显症状,到疼痛时,问题通常已经发展到了“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的“全家桶套餐”阶段。这一现象也解释了为何许多上班族总是在体检报告拿到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然“荣膺”了一副“24K钢铁颈椎”。

曲线救国的策略:预防颈椎病的灵丹妙药

膀胱其实是上帝设计的“人体防沉迷系统”:接水+如厕=强制中断“钢铁脖”姿势

利用膀胱充盈周期建立“健康提醒系统”,促使大家离开办公桌、奔向洗手间、踱步茶水间,让颈椎健康按照这个良性循环系统运行。同时,配合“自律养生机制”的三大动作,还能做到事半功倍,以下即是锻炼动作:

✔️ 抬头看天花板(对抗颈前屈)

✔️ 转肩晃手臂(松解斜方肌)

✔️ 踮脚走猫步(激活核心肌群)

当饮水动线覆盖行政部-打印间-茶水间三角区,日均步数成功突破3000大关。更惊喜的是,每次起身倒水都能精准打断“埋头三小时”的作死模式,脖子自动开启摇头晃脑广播体操。我们的大脑既进化出了智慧,也保留了“慢性自毁”的原始bug。或许这就是高等文明的代价——在“知道”与“做到”之间,永远隔着三次饮水机往返的距离。

禁忌警告

⚠️ 禁止“报复性豪饮”(单次>500ml伤肾又伤椎)

⚠️ 拒绝“僵尸式接水”(边走边盯手机=给颈椎上刑)

⚠️ 警惕“虚假补水”(咖啡奶茶会让椎间盘更干巴)

颈椎健康管理本质是力学平衡的重建。通过将生理需求转化为行为干预锚点,我们既能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又能顺应神经行为学规律。记住:每个起身接水的动作,都是向椎间盘输送养分的契机;每次如厕的步行,都在重塑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人类是唯一会“忘记喝水”的哺乳动物,但也是唯一会得颈椎病的灵长类——这或许就是进化的代价?

骨伤中心简介

(骨伤中心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平台《筋骨堂》,每周四发表一期。篇幅所限,每篇介绍中心及各专科一个亮点)

1

骨伤中心(骨伤科学系)简介

骨伤中心(骨伤科学系)是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集临床、教学、科研和科普宣传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教研室创建于1956年,临床部创建于1964年。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医教研基地之一,“双一流”广州中医药大学所属的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新药临床试验骨科专业研究基地(GCP骨科基地),全国中医骨伤科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专业型及学术型硕士(1979)、博士培养点(1998),中医博士后流动站(1999)。在《2021/2022/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综合排名榜中,居于全国第3/4/4名,连续3年位于广东省第1名。

2

《骨伤名医故事》——陈基长

骨伤中心作为医院“大师平台、名医摇篮”一份子,迄今历经四代全体骨科人的传承和创新,享誉海内外。本期名医故事主角是“陈基长”。

陈基长第二代学术传承人之一,曾为第四任骨伤科和教研室主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他特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精髓之一“动静结合”原则,并将其融于独特的养生调摄五个小秘诀中:一、合理饮食。不要偏食,饮食要多样化。二、合理保健,利用合理的方法,胜过吃药打针。三、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不运动很容易衰老。四、人生乐观。乐观是生命的维生素。五、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他有一个治病治出“干儿子”的故事,有一个6岁的小病人,病得很严重,不能站,腿也伸不直,家里人都以为肯定没治了,这辈子要残废了。而且没有什么钱,住不起医院。陈基长没有放弃,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家里为他看病,经过精心治疗,小病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像正常人一样能够走路、上学了。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忘记陈基长的恩情,小病人和爸爸都想认陈基长做干爹。长大以后,“干儿子”就是在干爹的影响下,高考报了中医药大学。

3

《每期一科简介》

骨伤中心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袁浩教授、何伟、樊粤光、方斌等教授近30年的发展,于2018年由方斌教授创建,科室是连续二届中国中医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连续二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专业委员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委员会数字骨科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知名的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诊治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恶性骨肿瘤个体化保肢治疗:常见好发于骨的恶性肿瘤有骨肉瘤、软骨肉瘤及尤文肉瘤等,保肢率 90%以上,主要包括组配肿瘤肿瘤假体、3D 打印肿瘤假体、自体骨灭活再植、异体骨联合肿瘤假体等手术方式。

2、骨盆骶骨肿瘤切除重建:骨盆骶骨肿瘤涉及部位结构复杂,手术容易出血,手术风险大。在方斌教授带领下,已经熟练开展进行半骨盆置换术、骶骨肿瘤切除术、半骨盆截肢等手术。

3、脊柱原发肿瘤手术:原发恶性肿瘤EB-BOLC手术、各种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等。

4、骨转移瘤:包括脊柱、骨盆四肢骨转移。结合不同部位骨转移瘤特征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诊治。包括脊柱转移瘤分离减压手术、肢体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病灶切除联合内固定、微波灭活、冷冻消融等多种治疗手段,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5、微创治疗:率先在省内使用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微创治疗脊柱原发及转移肿瘤,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疗效确切。

6、软组织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诊治。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恶性黑色素瘤、侵袭性纤维瘤、血管瘤、神经鞘瘤、脂肪瘤等。

7、化疗、靶向及免疫等治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方案制定骨肉瘤、尤文肉瘤、淋巴瘤等化疗方案,术后结合肿瘤坏死率进行修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基因检测制定化靶、化免等方案。

8、中医药特色:辨证施治,采用中医药进行肿瘤治疗,包括缓解化疗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中医药对恶性肿瘤的杀灭及术后恢复等方面。

专家介绍

方 斌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任医师,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儿童骨科主任

■ 先后师从于著名骨坏死专家袁浩教授、何伟教授学习股骨头坏死及其它髋、膝关节病诊治;

■ 师从于我国著名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专家郭卫教授(亚洲太平洋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主席、世界保肢协会主席)学习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分会骨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科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疗学应用学会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肿瘤专业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抗癌学会脊柱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骨科联盟委员。

作者介绍

崔健超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骨科管理分会、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分会、广州抗癌协会脊柱肿瘤专委会委员;“谈脊论瘤科普堂”视频号、抖音等自媒体承办人。

【擅长】

中西医结合特色手段治疗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脊柱骨折、脊柱感染、脊柱肿瘤等急慢性颈肩腰腿痛等脊柱伤病。秉承“保守为先、手术为辅”的适宜治疗准则,熟练掌握轻中度脊柱病的中医药保守治疗方法;此外熟练掌握包括微创、开放等多种脊柱手术方式来治疗较为严重的脊柱伤病。

【出诊安排】周五上午,周六上午。

温馨提示

请关注下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就诊助手”或“门诊服务”,搜索“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校对:唐心如

编辑:温嘉欣

复核:梁幸琳、潘钰桦

责编:王爔晨

审定:刘苡婷

健康与你同路!

医院地址导航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