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扬州高邮市界首镇是京杭大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界首镇太平街的邱一涵事迹陈列室内,展陈着著名的军中女将邱一涵的生平事迹。
江苏扬州高邮市界首镇是京杭大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界首镇太平街的邱一涵事迹陈列室内,展陈着著名的军中女将邱一涵的生平事迹。
邱一涵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共产党员。1930年10月任万载县委书记。1943年,邱一涵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政治部主任,1946年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又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市人事局长,中央妇委委员,华东妇联主任,上海市妇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监委书记、全国妇联执委,华东行政委员会监察委员,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邱一涵被诊断出癌症,同年8月她抱病参加了江苏省委和省纪委会议,事业和工作成了她生命尽头情感的全部寄托。1956年11月2日,“军中女杰”邱一涵走完了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根据她生前的愿望,她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与丈夫袁国平烈士合茔,被民政部定为革命烈士。
峥嵘岁月,巾帼风采
邱一涵原名邱信贞,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芦洞乡丁家源村。她的父亲邱紫霞和哥哥邱贡珍,都是平江早期的中共党员。张震将军(邱一涵的同乡)曾经评价邱一涵:“革命战争的烈火考验、锤炼了邱一涵一颗坚强妻子的心,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一颗真正共产党人的心。”
1934年10月,红军告别苏区根据地,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邱一涵等30名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三四年以上革命经历的女同志,被中央局组织成一个工作团,随卫生部行动,从事照顾伤病员的工作。董必武同志担任团长,邱一涵担任二班班长。
长征途中充满了凶险。一次在广西境内渡河时,邱一涵等人突遭敌机袭击。低空飞行的敌机对着他们疯狂地扫射、投弹。随着一声巨响,身旁的马被炸死,邱一涵被爆炸产生的气浪掀翻在地上,耳朵震得“嗡嗡”响,幸好只是与死神擦肩而过。说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是绕不开的话题。皑皑雪山,高寒缺氧,裹过小脚、右手受伤留有残疾的邱一涵拄着棍子艰难攀登,一不小心跌倒在雪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了。恰好丈夫袁国平路过,将她拉起来。当时袁国平也是大病初愈,面对生死的考验,他宁愿自己步行,把坐骑让给伤病员唐亮,而让自己的爱人邱一涵拽着马尾巴爬过了雪山。
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在《怀念邱一涵同志》一文中说:“长征路上,一涵和我们一样,一边行军一边同敌人战斗,不但和自然界作斗争,还要同缺乏粮食的困难作斗争。昼夜连续的急行军,空中敌人飞机的轰炸,地上千万追兵的围攻,雪山草地的险阻,饥寒交迫的折磨,几乎把红军战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耗尽了……邱一涵作为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30名女战士之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真不愧是人民军队中的巾帼英雄。”
侠骨柔肠,大爱情怀
袁国平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1928年,袁国平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身份被派往湘鄂赣特委任常委宣传部长,经常在平江一带活动,与邱一涵一见钟情。第二年经组织批准,22岁的邱一涵和23岁的袁国平结为伉俪,甜蜜的爱情激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1930年7月,在红三军团占领长沙的8天时间内,夫妻俩共同奋战,出版《红军日报》6期。194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二人被新四军军部评为“模范夫妻”。不幸的是,1941年1月,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当时邱一涵正在上海待命,相伴11年的丈夫离世,邱一涵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邱一涵常常拿碎布缝制大大小小的口袋,有时候一直要缝到夜深人静之时。
1944年,彭雪枫将军壮烈殉国。邱一涵去看望林颖,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为了帮助林颖克服困难,邱一涵把彭雪枫的遗腹子、刚刚一周多岁的彭小枫接到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悉心呵护。而自己的3个孩子——大女儿雅音与外婆相依为命,因外婆在逃难中病逝,13岁就做了人家的童养媳;二女儿珍珍因无钱治病而早夭;1939年出生在皖南的儿子,取名浣郎(皖南的谐音),8个多月就被送回湖南老家由奶奶刘冬秀抚养。1946年底,邱一涵在上海一边治病,一边还做着党的地下工作,党组织了解到她思念儿子心切,通过地下党从湖南接出了她已经7岁的儿子浣郎(即袁振威)。地下党的同志讲,小浣郎因生活所迫,在老家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沿街乞讨度日,找到他时,小浣郎身上长了脓包,躺在奶奶的怀里奄奄一息。邱一涵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着孩子失声痛哭:“孩子,我是你妈妈,是你妈妈呀!”
春风化雨,德润心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加强和统一华中地区的军校教育工作,华中军区决定将辖区内的原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原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以及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合并,于1946年4月,在古镇界首建立了华中雪枫大学。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的邱一涵,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持教战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她坚持深入群众,播撒革命火种,密切军民关系,为前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和军事工程技术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邱一涵从部队转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南京市学区党委书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华东妇联主任,江苏省委常委兼省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等职。她经常同干部群众个别谈心,交流思想,循循善诱,从具体对象出发,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她信任、支持和善于团结各种类型的干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人之所长;她善于把党纪的严肃性同对犯错误同志的关心爱护有机结合起来,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她作风民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注意分辨和汲取群众中的不同意见来充实自己;她处理问题老练持重,方法灵活,出以公心,不搞亲疏,不计恩怨……正因为如此,邱一涵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干部群众的良师益友。时任华中军区雪枫大学校长的粟裕称赞“邱一涵是一位好的政治部主任,也是抗日军政大学唯一的女政治部主任。”
勤俭持家,家风淳朴
1948年,邱一涵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到达已经解放的大连工作,儿子袁振威进入大连“三八”子弟小学读书。小振威不知道爸爸的身份,经常缠着妈妈追根究底。邱一涵跟他说:“你爸爸在前方打仗,在部队当炊事员。”有一天,同学们在一起谈论起各自的父母,有的是军长,有的是政委,还有的是司令员,都感到很了不起。小振威十分自豪地说:“我爸爸是炊事员!”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小振威回家后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起来,埋怨爸爸“没出息”。邱一涵开导他说:“孩子,司令员和炊事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炊事员烧饭,大家就得饿肚皮,就不能打胜仗。当炊事员一样光荣啊!”经历这件事情后,邱一涵将袁振威转送到普通学校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她谆谆告诫袁振威说:“不要把父母的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要忘记社会给予的一切优越条件,依靠自己去生活!”
袁振威就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时候,学校离家较远,想买一辆自行车。邱一涵对他说:“全国刚解放不久,国家还有困难。不是还有许多同学穿补丁衣服,有的连学费也交不起吗?你应该多看看他们。”此后,袁振威再也没有向母亲提要钱买自行车的事。
邱一涵一生简朴清廉,不图享受,不求索取。战争年代,她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起生活战斗,从未因为自己有光荣的斗争经历而有丝毫特殊;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仍保持艰苦作风,不以权谋私,生活上粗衣淡饭,却把收入所余支援家乡、亲属和周围的同志。她对子女、亲属严格要求,教育孩子要向生活水平低的看齐,要“忘记社会给予的一切优越条件,依靠自己去生活”。长期的艰苦生活,加上在战斗中曾负过伤,使邱一涵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但她抱病坚持工作,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弥留之际,邱一涵没有别的请求,只向党组织提出,希望同她的亲密爱人——皖南事变中壮烈殉国的袁国平同志合茔。组织上满足了她这唯一的心愿。
邱一涵作为一名资深的老党员、老革命、老红军,始终保持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生活上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以一贯的优良品德和作风,教育和影响子女及身边人,树立起了一个平凡而又崇高的坚强妻子、伟大母亲、巾帼英雄的形象。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