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团委:三项举措推动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提质增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8:20 2

摘要:2025年暑期,阿左旗团委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实践宗旨,依托“驼宝归乡”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品牌,充分发挥地方团委“生源地”优势,搭建在校大学生与家乡发展的联结桥梁,组织返乡青年投身政务服务、公益关爱等一线实践,用青春力量为阿拉善左旗高质量发展注入鲜

2025年暑期,阿左旗团委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实践宗旨,依托“驼宝归乡”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品牌,充分发挥地方团委“生源地”优势,搭建在校大学生与家乡发展的联结桥梁,组织返乡青年投身政务服务、公益关爱等一线实践,用青春力量为阿拉善左旗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精心统筹“三到位”,

筑牢实践活动“压舱石”。

阿左旗团委以“精准化、规范化、安全化”为目标,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为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夯实基础。 一是岗位征集“精准到位”。聚焦地方发展需求与学生成长诉求,面向全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开展岗位征集,建立“需求清单”与“供给清单”双向匹配机制。最终确定的实践岗位涵盖司法辅助、政务文书、文化服务、公益托管、企业见习等多个领域,精准对接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实践需求,2025年暑期期间共招募50余名在校大学生参与。 二是岗前准备“充分到位”。召开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暨“扬帆计划”启动会,明确实践纪律与工作要求;组织全体返乡大学生走进阿拉善盟规划展览馆,通过沉浸式讲解与互动体验,系统了解家乡历史脉络、地理格局与未来发展规划,帮助青年学子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厚植“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根基。 三是安全保障“落实到位”。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求所有用人单位为实践大学生购买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针对食宿问题,由用人单位与学生协商确定解决方案,苏木镇主动保障基层实践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建立“团旗委—用人单位—学生”三方沟通机制,实时跟进实践动态,及时解决突发问题。

打造“三大实践阵地”,

搭建青年成长“练兵场”。

围绕“能力提升、价值塑造”核心目标,阿左旗团委打造多元化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不同岗位中锤炼本领、收获成长。 一是“政务体验”阵地强担当。组织大学生深入政府办公室、人民法院、统计局、水务局等政务一线参与具体工作。“返家乡”大学生们通过实习深入了解不同部门的职能职责,主动参与文件整理、会议筹备、调研走访等工作,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含义,实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是“文化服务”阵地传薪火。以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图书馆、文联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公共服务。通过参与实践,大学生既成为家乡文化的守护者,更化身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阿拉善特色文化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薪火相传。 三是“公益关爱”阵地暖民心。依托社区七彩假期公益课堂、图书馆公益班,组织20余名大学生参与暑期爱心公益课堂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投身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不仅传递了温暖与善意,更在实践中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

深化“三项成果转化”,

延伸实践价值“产业链”。

阿左旗团委注重实践成果的长效利用,通过鉴定评价、典型宣传、品牌延续,让“返家乡”活动从“短期实践”变为“长期联结”。 一是实践鉴定“促提升”。实践期满后,由用人单位从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团队协作等维度对大学生进行考核鉴定,出具正式实习证明,为学生未来就业、升学积累履历;团旗委同步收集学生实践感悟,梳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成长痛点,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参考。 二是典型宣传“树榜样”。通过“阿拉善左旗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发布优秀实践案例,生动展现大学生在基层的鲜活场景,累计发布相关报道4篇;阿左旗2025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故事被盟、旗两级融媒体宣传报道,形成“青年带动青年”的良好氛围。 三是品牌延续“强联结”。持续做优“驼宝归乡”实践品牌,建立“实践学生信息库”,不定期组织返家乡大学生交流会,邀请人社部门宣讲人才政策、推送就业岗位,推动“实践引流”向“就业引入”转化,引导更多学子扎根故土、绽放芳华。

下一步,阿左旗团委将继续拓展实践岗位、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归乡筑巢”,为阿拉善左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