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要是遇到被皇帝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9:37 1

摘要:在众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诛灭九族”这样令人胆寒的字眼,仿佛只要这道圣旨一下,一个庞大的家族就会瞬间灰飞烟灭。

文|研究僧

编辑|H

在众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诛灭九族”这样令人胆寒的字眼,仿佛只要这道圣旨一下,一个庞大的家族就会瞬间灰飞烟灭。

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

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被执行诛九族的案例其实少之又少 。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古代那些和诛九族有关的事儿,看看当大难临头,那些被牵连的亲戚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又能否成功逃脱命运的制裁。

杨玄感叛乱被诛九族

这可不得了,隋炀帝不得不紧急停止进攻,回师平叛。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素为隋朝立过大功,隋廷对杨素也不薄。

可杨玄感的叛乱,不仅扰乱了征伐高句丽的整个计划,更让隋炀帝大为恼火。

叛乱平息后,杨玄感死了还不算完,他被分尸,暴尸三日,接着尸体被分成肉块,烧成灰烬。

而他的九族,也惨遭屠戮 。

这就是历史上一次真实发生的诛九族事件,杨玄感的叛乱给隋朝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无数和他有亲缘关系的人丢了性命。

到了明朝,大儒士方孝孺又出了事儿。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他想让方孝孺给他写诏书,可方孝孺不拥护朱棣的统治,坚决不写 。

这下可惹恼了朱棣,朱棣一怒之下,竟然下令诛灭方孝孺十族。

这第十族可就厉害了,包括了他的学生和朋友。

史料记载“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

方孝孺这一事件牵连之广,真的是创了一个记录,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但也让众多无辜之人跟着遭殃。

从这张九族五服图来看,所谓“九族”,主要还是从本人宗族谱系向上向下延伸,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但实际上,像高祖、曾祖这些辈分的人,在古代人均寿命较低的情况下,很可能都不在人世了 。

所以说,“诛九族”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恐怕仅存象征意义,可能连“九族”之人都凑不齐。

这就好比一个虚张声势的大网,看似能网罗无数人,可实际捕捞起来,却发现网眼太大,很多人都不在其列。

一般会遭受诛九族这种刑罚的,都是“谋反”大罪。

但这里面就有两种情况了。

像方孝孺,本身没什么谋反之举,只是不愿配合朱棣,就被朱棣认定为“谋反”,从而被实施了这一刑罚。

而要是像朱棣自己这样,真的谋反还成功了,又怎么会被追究呢?

而且,皇帝也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一下子杀那么多人,很担心落下个“滥杀”之名 。

除了像朱元璋(朱重八)那样狠辣的皇帝,其他皇帝未必有这个胆子。

这就说明,诛九族这种刑罚,虽然威力巨大,但皇帝们在动用的时候,还是会有所考量的。

在不同朝代,对罪犯和其家属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

在汉武帝年间,犯罪的人要是被判了死刑,是可以花钱赎罪的。

要是没钱,还有一个不死的办法,就是接受宫刑。

就说飞将军李广,他曾被匈奴所俘,后来凭借精湛的武艺和射技,从匈奴军中逃了出来,回到汉营。

可他毕竟打了败仗,按法令是要斩首的。

好在李广家里有钱,花钱赎命,之后被贬为平民 。

飞将军李广

要是被牵连的亲属,遭遇灭族灾祸,或许也能通过花钱买命,但这得看犯罪者的罪行轻重、当时的法令是否允许,还有皇帝的心情。

要是皇帝大发慈悲,牵连者或许能花钱买命;要是皇帝震怒,那八成就是必死无疑了 。

司马迁

再看司马迁,公元前99年,李陵仅率5000步兵挑战匈奴骑兵,在浚稽山和匈奴遭遇,李陵且战且退,虽歼灭匈奴骑兵万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虏。

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说情,汉武帝震怒,下令斩杀司马迁。

按当时法令,司马迁可以花钱买命,不过官职肯定保不住,可他任职太史令,没那么多钱,最后只能选择接受宫刑,保住了一条命 。

这就说明,倘若能接受屈辱地活着,接受腐刑也是保命的一条办法。

但还是那句话,法令是法令,要是皇帝下了死命令,被牵连的亲属也不一定能活。

当生命遭遇威胁,逃生是人类的本能。

面对灭族的牵连,逃跑肯定是第一选择 。

在古代,通讯可不发达,皇帝下个指令,到地方可能都要几个月。

古人主要依靠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要是逃入深山老林,还真有机会保命。

有人可能会问,没饭吃咋办?要是没办法耕种,还有个办法,就是抢。

在乱世,落草为寇的大有人在,只要肯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

就拿方孝孺被灭十族这件事来说,朱棣虽然下令诛杀,但并没有将其全部诛灭。

不是朱棣故意放水,而是执行过程太过繁琐,难免有漏网之鱼。

像方孝复,因为被流放戍边,编入军籍,得以免死。

在方孝孺的亲戚中,肯定有人逃走了,要不然万历年间,释放因方孝孺获罪的后裔,也不会有一千多人 。

逃跑也是有技巧的,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像汉唐疆域广阔,当逃犯可能很难活下去,这时候就可以往外国跑。

汉朝的时候,可以往匈奴的地盘跑;唐朝的时候,可以往突厥的地盘跑。

要是运气好,还有一技之长,没准真能保住一命。

李陵

李陵被俘后,就被迫留在匈奴,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汉武帝杀了他全家,他也回不去了 。

虽说李陵被俘有不少争议,但他在匈奴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这就说明,被牵连的亲属逃往国外,还是有保命机会的。

但凡被夷三族、诛九族的人,都是犯下大罪的,比如谋反、叛变。

大多数情况下,下达命令的可是皇帝。

皇帝的直接命令和法司的命令可不一样,皇帝的指令,执行力更强,效率更高 。

在各朝各代,为了约束百姓,都有较为全面的户籍制度。

秦朝的户口登记表上,就有籍贯、身份、人数、年龄等信息。

官府凭借籍册抓人,相对来说更容易,逃跑也就更难 。

到了明朝,朝廷还规定,农民不允许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是擅自离开,同样会受责罚。

这一道道枷锁,让逃跑变得难上加难。

古代交通不便,皇帝下令夷三族,朝廷的官员知道消息,可那些被牵连的亲属不一定知道 。

要是没有人通风报信,他们可能连来龙去脉都没搞清楚,就被抓走了。

连坐制度从周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才逐步被废除,它可是皇权统治民众的一种残酷手段 。

在这种制度下,一个人犯错,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真的是早就应该被扔进历史垃圾堆。

古代被诛九族时,亲戚们面临着生死抉择,他们有的想尽办法保命,有的则在劫难逃。

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古代社会制度和皇权统治的残酷。

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法治生活 。

来源:阅读启示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