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光追思金门战役2:战略方向大交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9:17 1

摘要:渡江战役结束后,5月23日,中央军委就渡江后的进军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以第一野战军向西北进军,负责歼灭马步芳、马鸿逵等部以及胡宗南集团一部,解放并经营陕、甘、宁、青、新五省,其中一部则准备入川;以第二野战军在协同第三野战军占领宁、沪、杭等地后,主力集结于皖南、

渡江战役结束后,5月23日,中央军委就渡江后的进军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以第一野战军向西北进军,负责歼灭马步芳、马鸿逵等部以及胡宗南集团一部,解放并经营陕、甘、宁、青、新五省,其中一部则准备入川;以第二野战军在协同第三野战军占领宁、沪、杭等地后,主力集结于皖南、赣东、浙西地区,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减少后,向西南进军,在第一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歼灭由秦岭退入四川的胡宗南集团主力及西南地方军阀部队,解放并经营川、黔、康三省;以第三野战军向闽、浙进军,负责经营鲁、苏、皖、浙、闽等省,同时准备解放台湾;以第四野战军向中南进军,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部,解放并经营豫、鄂、湘、赣、粤、桂等省。

中央军委的这一规划,主要是基于分析当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作战能力后确定的。毛泽东在1949年1月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指出1949年春季以后,国民党就只剩下一百六十几个师了,其中大部分是新编成的,或者是被歼后补充起来的,或者是战斗力不强的,只有一小部分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例如桂系和马家。由于把地方系军阀白崇禧部、马步芳部视为最强的敌手,因此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西去,歼灭西北的马步芳部,他们是老对手;并将当时人民解放军中装备最好、兵力最多的第四野战军用以对付湘、桂地区的白崇禧集团。

至于由第三野战军单独经营东南地区的决定,中央军委作过一番周密的考虑。渡江战役前夕,陈毅曾向中央提出,二野部队自挺进大别山后搞得很苦,是否在渡江后由二野占领并经营富庶的江浙和整个东南地区,三野部队在完成渡江战役后再担负进军西南的任务。可是中央军委考虑到三野部队的前身相当一部分是由原红军江南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过去比较熟悉在南方水乡地带作战,而二野部队的前身则是由原红四方面军改编成的八路军第129师,过去长期活动在川陕、晋冀鲁豫和中原地区,还是由三野经营东南比较有利。

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布局来看,二野作战方向由东向西,由赣西入西南,四野作战方向则由北向南,由鄂南越两广,两军战略方向存在交叉。

从表面上来看,二野进西南,四野下两广,与其当时所处的实际位置相比较,全是舍近求远。后来担任金门防卫长官的胡琏为此感到暗自庆幸,还在后来撰文对我军的这一部署大加嘲讽:

盖当时上海保卫,正在激烈进行,陈毅部被羁于沪。逆料刘伯承或将整顿后方,集中兵力,然后一鼓作气,长驱而入闽南粤东。事后始知毛泽东每以善用大兵自诩,此次却丧失了战机。彼以刘伯承大包围于陈毅之南,俾陈全力攻沪。迨沪陷落,彼又以陈毅接替刘伯承,使刘伯承与林彪交叉运动,刘由赣西入西南,林由鄂南越两广,以致旷日费时。此一段时间,对十二兵团(即胡琏兵团)来说,十分重要。向使刘伯承不待淞沪陷落,奋力追击,直越闽粤,而使林彪入蜀侵滇,则十二兵团必将在万分狼狈之情况下,溃不成军。兵团主力迅即部署于长汀、连城及瑞金、会昌间,以瑞金为中心,从事整训。

也就是说,胡琏认为是二野、四野在江南腹地的交叉运动,给了第12兵团一个千载难逢的生存机会,使得他们有时间和空间整训部队、发展壮大,并在后来的金门战役中给我军当头一棒。

胡琏侥幸之余的兴奋可以理解。刘亚洲将军在其著名的《金门战役检讨》一文中也肯定了胡琏的判断:

这样一来,致使十二兵团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从容由潮、汕撤到海上。

那么,胡琏究竟是何许人也?因为他是后面我们要重点叙述的金门战役的关键人物,这里先作一个简单介绍。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出生于陕西华县,曾先后就读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4期步科、南京步兵学校、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期、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早年家境贫寒,投考黄埔军校之前,他读书并不多,但爱好学习。看过他晚年著述者都认为,胡琏具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文学修养。

黄埔军校第1、4两期毕业生被公认是比较会打仗的,在国共两军中升到高级将领的也最多。胡琏是第4期的毕业生,与其同期的国共两军的著名将领还有林彪、高魁元、刘玉章等人。林彪在战争中的威名自不必多说,后来位列共和国的十大元帅。高魁元也参加了金门战役,当时任胡琏的第12兵团18军军长,西半岛就是由他指挥。而刘玉章则于1954年接替胡琏出任金防部司令官。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昔日同窗共读,一朝兵戎相见。主义和信仰之争,造就了中国革命史上颇为独特的一幕。千秋功过,孰是孰非,引人深思。

胡琏在抗日战争时参加过淞沪会战、第一次湘北会战等战役,总体表现出色。1943年日军发动鄂西攻势,企图夺取控制四川门户的宜昌石牌要塞。时任第11师师长的胡琏坚守核心阵地,指挥得宜,圆满完成任务。事前他写了5封遗书给家人,以显必死的决心和坚强的斗志。国民党军将这次战役宣传为"鄂西大捷",胡琏本人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蒋介石在接见时,称赞其"他日必成将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役中,胡琏还学习古人,在战前带领全师将士祭拜天地,誓与要塞共存亡,随时准备以身殉国: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饮,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这篇祭文写得义正词严,慷慨激烈,字字激昂。报国之心,溢于言表。

到了解放战争,胡琏与我军几次正面交手,各有胜负。上蔡阻击战,胡琏的整编第11师,虽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却被在黄埔军校中低他一届的宋时轮"捆住了前进的脚步"。但是在南麻、张凤集等战役、战斗中,与其对阵的我三野陈毅、粟裕等多次失利,这在三野战史上较为罕见。特别是在大别山区,中原野战军吃了整编第11师不少亏。但淮海战役中,胡琏任副司令的第12兵团在双堆集几乎被全歼。胡琏负伤,在几名警卫人员的背负下,侥幸逃脱。

胡琏善于用兵是有些名气的。国民党军内部对他的评价是:兼有张灵甫之凶悍和黄伯韬之愚诚。胡琏带兵经验丰富,特别是在用人上,没有国民党军任人唯亲的习气,对待下属也和气公平,在部队中威信较高。他指挥作战时警惕性和企图性强,重视战前侦察和研究对手。面对强敌,往往据险固守,顽强防御;若遇弱敌,则集中兵力,猛冲猛打,一气到底。国民党方面盛传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称:18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虽然还没有查证到是否确有此事,但是翻阅《毛泽东军事文集》,会发现有7篇专门针对第18军及胡琏的电文,如《钳制敌十一师等部以利刘邓主力休整》、《陈锡联部主要任务是钳制十八军》、《钳制敌第十八军保障粟军胜利》、《一周内不使敌十八军越过睢杞县》、《对付胡琏张轸部北进的措施》、《同意刘陈邓歼击胡琏一部》、《询问一三两纵能否向西参战》等等。想想看,一个敌军将领受到毛泽东如此关注,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中双堆集作战之后,杨勇也说:"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可惜胡琏给跑掉了。"由此可见胡琏在我军将帅眼中的分量。

在上海养好伤后,胡琏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并对其今后任务作了指示。因其过往战绩,1949年2月胡琏即被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任命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这实际上是一个只有司令的名义,而没有实际部队的"光杆司令"。当然,有了这个名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容从长江以北溃逃至江南的散兵游勇,并补充新兵,向国防部要钱、要枪、要干部。5月中旬,第二编练司令部改编为新的第12兵团,胡琏任司令。第12兵团为日后蒋介石据守台湾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琏的征兵工作起初并不顺利。他先是在浙江和福建省政府主席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他们以种种理由婉拒了胡琏在其管区征兵的企图。后来,胡琏转向江西,得到江西省主席方天的支持。胡琏"喜出望外"。说起来,方天与第18军颇有渊源,他也曾出任过该军军长,是胡琏前任的前任,所以他对胡琏提出的要求表示支持。得到允许后,胡琏在江西提出"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为军"的征兵办法,"每甲十二户,共推一丁人伍,两年期满,再推一丁以代旧丁"。④用这个办法,在江西临川、东乡等十数县,于1949年4月底完成征兵。金门战役最后进攻古宁头的第18军士兵,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征的。与此同时,胡琏还派人在南京、杭州、南昌、武昌等地设立"失散官兵收容站",收拢旧部和散兵游勇。

蒋介石曾答应给胡琏补充一批军火,但由于大陆沿海形势变得极不安全,于是军火船改航台湾。恰在此时,台湾岛在整训新军,缺乏武器装备。于是,时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的陈诚就把这批军火装备了新成立的各军。后来,胡琏亲赴台湾向陈诚索要。陈笑曰:"武器上刻有胡琏的名字否?"陈诚是胡琏的老上级,面对老上级的软钉子,胡琏毫无办法。武器装备无着,他又从国民党军联勤司令郭忏处得知,昆明还有新造武器。于是,胡琏冒着被云南卢汉封锁的风险,自筹经费雇民航飞机数十架次将这批国产武器空运到油头,装备了第18军高魁元部的第118师,而金门反突击机动部队的主力正是第118师。

1949年4月22日我军打响渡江战役,5月1日刘伯承部进入鹰潭,5月13日攻下南城、延平。此时正在瑞金附近整训的胡琏,感叹最大的困难是被服缺乏,械弹无着,新集之兵尚未训练,随时可能逃散回乡。

但在当时我军摧枯拉朽、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胡琏新搞起来的第12兵团并没有进入我野战军高层的视野,而其正好利用这一时机,设法避战,专心训练。就这样,在二野、三野、四野忙于战略追击的情况下,胡琏领导的这支"乌合之众"充分利用闽赣边界的复杂地势,在三野、四野的眼皮底下成长壮大起来。

从1949年4月至9月的6个月间,胡琏的第12兵团在赣南、闽西一边打击我地方武装和国民党地方投诚武装,一边编练部队。胡琏的活动中心在瑞金,地形好,物产丰富,易于屯兵。胡琏有此评价:

此次荡平叛变团队之所获,各师轻便装备,粗告充实。至此,第12兵团经过短短六个月的重整,已由残兵败将的颓废气氛中,一变而为声鼓轩轩,士饱马腾之大军矣!

瑞金,这座中国革命的红都,在中国革命即将成功的前夕,为镇压革命的国民党军休养生息,做出她不情愿的牺牲。

胡琏在我大军横扫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之际,为什么能有6个月的时间从赣入闽,退守潮汕,苟延残喘,获得恢复的机会?用胡琏自己的话说:

由南丰及南平方面南犯之匪军,亦止于会昌及长汀。事后始悉陈毅匪部之作战地区止于赣闽,粤东则属林彪。而林此时正翻越大庾岭,以广州为目标前进中。此段时间,对第十二兵团之整编训练与尔后行动自由,亦有莫大关系,天下事常有巧合如此者。

其时就是利用了我军战略交叉大背景下,我三个野战军特别是三野、四野两个重兵集团进攻的结合部:三野进攻止于福建,而四野主攻方向在广州。遂使胡琏得以在此夹缝中由小壮大,发展成为拥有3个军近10万兵力,给我日后解放金门,甚至解放台湾造成极大障碍!可谓"一日纵敌,后患无穷"。

那么这个战略大交叉是不是真像胡琏说的那样没有必要呢?

战略方向的交叉,实际上是中共中央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式消灭敌重兵集团的一种战略部署。在中南、西南方向的白崇禧、胡宗南集团,既企图负隅顽抗,又随时准备撤退或逃出大陆。对这样的敌人,如果实行正面穷追猛打,可以抓住一部,但必定会有大部逃到海上、边远地区或境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中央决定对中南、西南之敌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即不顾敌人的任何临时部署,以主力大胆迂回到敌深远后方,断其退路,然后再往回打,迫其最后不得不与我军作战。

二野、四野用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对桂、黔、滇、川、康诸省的国民党军部署了两个大包围圈。四野与二野陈赓的第4兵团占领广州后,即从两广最南端向滇南进军,断敌退往海南岛与境外之路,全面包抄与围歼广西和西南地区国民党军。1949年7月16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刘伯承等:

(无论在何处作战)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崇禧)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

这是第一个大包围圈。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又具体部署二野迅即从华东战场调往湘、鄂西,准备从东、南两面入川,与川北的贺龙部第18兵团配合,形成对四川国民党军的第二个包围圈:

刘、邓共50万人,除陈赓现率的4个军外,其主力决于9月取道湘西、鄂西、黔北入川,11月可到,12月可占重庆一带。另由贺龙率10万人左右入成都。由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经营川、滇、黔、康四省。

1949年9月12日,毛泽东在致邓小平、林彪的电报中,再次提出:

总之,我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两个战略包围圈形成后,不仅断绝了国民党军从北部湾沿岸及中越、中缅边境外逃的出路,而且把白崇禧集团和胡宗南集团割裂开来,为分别围歼创造了条件。

以上充分说明了中共中央实行这次战略大交叉的着眼点和必要性。那么,又该如何看待这次战略交叉事实上造成了胡琏兵团在夹缝中成长壮大,以致后来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呢?

战役要服从于战略。渡江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指出:

二野目前任务是准备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此项准备是必需的,有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但在上海、宁波、福州等处被我占领,并最好由三野以一部兵力协助山东攻占青岛(假如上海占领后,青岛敌军尚未撤退)以后,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就很少了,那时二野就可以西进了。

因此,二野攻占南昌后没有乘势南下,接着去吃掉赣南、闽西的胡琏兵团,也是可以理解的。歼灭胡琏的第12兵团,只能算是一个战役任务。战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地处赣南、闽西交界偏僻处的胡琏第12兵团,是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全歼后,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由打散的旧部、流落江南的散兵游勇和临时招募的老百姓拼凑起来的,兵员不仅少,而且大部分没有战斗经验,装备又差,多是地方武装的陈旧枪支。就战斗力而言,与我野战军确实无法相提并论,也确实没有被我军纳入战略考虑的视野,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当时党中央、毛主席不把战略重点盯住白崇禧、胡宗南集团,以及中南、西南、西北各战略方向,那才会犯战略性错误。

战略要服从于政略。当时政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稳住广州的国民党政府及汤恩伯、白崇禧两大重兵集团,不能让其生力军逃往沿海诸岛或西南方向的缅甸、越南等国。渡江战役后,毛泽东没有紧接着打中南地区的余汉谋部,没有让一野入川,就是为了不在战略走势上形同平推,不挤压两广,让当时在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不致于过早迁往台湾,以利在大陆尽可能多地消灭蒋军。因此毛泽东在6月27日致彭德怀的电报中说:

广州伪府正在作迁移重庆的准备,大批工作人员已去重庆。我林罗七个军可于八九两月到达湘粤桂边区,十一月或十二月可能占领广州、桂林等地。广州伪府迁渝时间,当在九、十月间。我刘邓九个军,可于九月由现地出动,十二月前后到达并占领重庆、贵阳等处,以期歼灭伪府,开辟长江上游。为使伪府放心迁往重庆而不迁往台湾(现有一派主张迁台,但不占优势),及使胡(宗南)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见,你们暂时似不宜去占汉中,让汉中留在胡匪手中几个月似较有利。

果然,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于10月12日迁往重庆。这证明战争的发展完全在党中央的预料之中。胡琏站在战役层次来认识我军的战略布局,存在先天的认识缺陷,必然无法形成正确认识。

战略分工与战役配合相结合。二野、四野的战略交叉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在行动过程中,二野、四野经常有部队配属于对方指挥,就近歼灭敌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野陈赓的第4兵团在打南昌之前,已奉命指挥四野先遣兵团的第43军。打下南昌后,陈赓又命第43军156师警卫南昌。广东战役前,第4兵团奉命就近归四野林彪指挥,以四野部队名义出现。而林彪又命令陈赓统一指挥第4兵团和四野的第15兵团及两广纵队等,发起广东战役。实际上造成攻占南昌的二野部队,在陈赓指挥下一路南下,连攻韶关、曲江、英德、三水、佛山,在配合东路的第15兵团攻克广州之后,紧接着发动了两阳(阳江、阳春)战役,歼敌第13、21兵团部等共4万余人。

事实证明,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虽然有战略上的分工,但是在具体战役上并不存在"舍近求远"的问题。正像刘伯承所说,整个解放战争,是全国一盘棋,一野、四野的部队和二野、三野是配合作战的。

因此,二野和四野交叉机动对我军分割、歼灭白崇禧和胡宗南两大重兵集团起到了重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忽视了某些局部之敌,给了小股之敌以喘息之机。但从解放战争末期的全国战略形势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当然,如果那时我军能够对胡琏部的处境非常了解,对胡琏这个国民党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才有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紧盯胡琏部的动向不放,由三野派出一两个军快速南下,或出闽西入粤东,或赴江西而入粤东;又或四野主力南下两广的同时,分一小部兵力沿赣南、粤东向梅州、潮汕方向进军。这样一方面可保护主力左翼安全,一方面扫荡沿海。如此一来,胡琏部就难以逃脱被击溃、被歼灭的命运,后来的金门战役的结局也许会有重大改变。

然而,这只是假设,而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对老一辈革命将领求全责备。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第二、第四野战军,在湘、鄂、赣、粤、桂、川、黔、滇、康等省大范围内,通过分路跨越数省的战略迂回包围,最终一举将白崇禧集团、胡宗南集团分别围歼于广西境内和四川成都地区,对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王洪光,1949年8月生,祖籍山东新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坦克乘员和分队指挥员,总参谋部兵种部副部长,总装备部通保部部长,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编著有《装甲兵战术学》、《陆军武器装备》、《经典战例评析》、《机械化步兵教材》、《坦克专业教范》等专著和教材、教范。承担完成陆军建设及装备发展等论证报告。主持研制了多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