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积极探索从种植到加工的洋姜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积极探索从种植到加工的洋姜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发展之路。
在洋姜种植基地,一台洋姜收获机正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忙碌,一个个圆滚滚的洋姜被刨出了地面。工人们正在地里捡拾洋姜,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学谦:我们种子引自河南三门峡,我们的原种在会宁通过两年的试种,于2024年试种成功,目前在水浇地黄灌区亩产7000斤到8000斤,山塬地带亩产3000斤到4000斤。
与传统洋姜不同,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育的新品种以“易清洗、适加工”为特点,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洋姜耐寒耐碱的特性使其在会宁干旱、盐碱的土地上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成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选作物。
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学谦:洋姜最主要的特性是耐寒耐碱,对土地的要求不是太高,种植风险低。我们去年在新庄塬做了测试,8月份连续20多天的高温,但洋姜有顽强的生命力。
公司还通过科学密植和生态种植模式,在保障加工品质的同时提升综合效益,并在种植过程中优先使用农家肥,不仅减少化肥依赖,还进一步提升了会宁洋姜的品质,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学谦:我们的品种便于清洗,适合做酱菜,也降低人工成本。洋姜的生存温度只要不低于零下30度,它就能安全过冬,降低了种植风险。它的品相包括营养成分、特殊的气候环境等高于其他产区,我们会宁洋姜的营养成分高于其他地方。
洋姜产业链的延伸也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红堡子村村民王菊琴、姜迎青等人通过参与洋姜种植加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这种农企融合模式让村民实现了“务农+务工”双收入。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村民 王菊琴:我家在附近,可以照顾到孩子,抽时间打工,中午也能给孩子做饭,家门口打工优势多,既可以照顾孩子,兼顾家庭,也可以挣到钱。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村民 姜迎青:这个活也轻松,不用晒太阳,一直在室内。每个月都有工资。挺好。
企业始终专注精深加工与市场开拓,创新采用自营种植摸索经验、“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全面转向农户种植的“阶梯式”发展策略,为农户开辟了增收的新途径,同时,保底收购价与市场浮动机制的结合,为农户吃下发展洋姜产业的“定心丸”。
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学谦:我们2023年是公司自己种,2024年是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户替我们公司种,我们做订单式。2025年主要是农户、合作社他们去种,我们做加工和销售。
电商新业态为农产品插上翅膀。通过自建平台、视频号运营和主播助农,企业构建起“线上平台+主播矩阵”的立体销售网络,让会宁洋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链接”,也让西北山珍直达全国餐桌。
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销售总监 丁金龙:我们公司目前是按照订单化的种植批量生产,目前的产品经过多次试验,已经适应市场,适应大众的口味,销量稳定。我们目前部分分销有自销平台、公司开发的小程序及视频号,公司人员负责运营、部分助农主播带货销售,日发量在100—150单。
三农主播零零发助农主播 伏强:我感觉把咱们会宁的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让全国各地的人吃到会宁的农产品是一件很好的事。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强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预制菜加工,农特产品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订单型”利益联结机制,为群众开辟出一条特色产业致富新路径。站在新起点,环陇正飞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亩产效益,订单农业保障农民收益,盐碱地改良改善生态,努力勾勒出全产业链发展蓝图,让小洋姜成长为多赢的“金色产业”。
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学谦:下一步,我们通过“全链条整合+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将洋姜从传统种植转向高附加值加工,同时以订单农业保障农户利益,洋姜的耐盐碱不仅提升了亩产收益,还改良了土壤环境。后期,我们还将深化产品研发,拓展更大的市场,让洋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产业”。
来源:会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