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文章深刻指出,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当我们回望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防线,追忆百团大战里军民协同奏响的抗战凯歌,不难发现,那些镌刻
《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文章深刻指出,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当我们回望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防线,追忆百团大战里军民协同奏响的抗战凯歌,不难发现,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密码,即团结御侮的凝聚力、愈挫愈勇的坚韧力、守正创新的智慧力,正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形态。
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度传承,首先体现在对历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88年前,面对装备悬殊的困境,中国军民在平型关利用地形设伏,用灵活战术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如今,这种“以弱胜强”的战略思维正转化为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从“两弹一星”研制者在荒漠中攻克技术封锁,到当代科研团队在芯片、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的攻坚突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延续着“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抗战智慧。正如文章所强调的,精神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找到实践路径。抗战时期“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群众路线,在今天已发展为脱贫攻坚中的“全国一盘棋”——东部对口支援西部、企业结对帮扶乡村,这种跨越地域的协作,与当年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的团结精神一脉相承。
精神的生命力更在于其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烽火中徒步3680里西迁,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守护教育火种;如今,这种坚守在乡村教师支边任教、大学生科技报国的选择中延续。在新疆塔县,年轻戍边战士用脚步丈量国境线,巡逻日记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与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遥相呼应。文章深刻阐释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抗疫期间,从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到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亿万民众自发形成的抗疫合力,展现出与抗战时期“全民抗战”同质的精神内核,这种在危难时刻迸发的民族向心力,正是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现代表达。
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需要突破“历史记忆”的静态视角,看到其作为“活态传统”的生长性。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精神,今天已演变为乡村振兴中的“造血式”帮扶,从陕北梁家河的苹果产业到贵州苗寨的非遗工坊,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延续着“不向困难低头”的抗争基因。抗战时期华侨捐飞机、献物资的爱国行动,在新时代转化为海外人才引进、留学生回国创业的热潮,形成“智力报国”的新潮流。文章强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正在从宏大叙事落实为每个普通人的具体行动。
传承抗战精神更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消解,在铭记中汲取前进力量。当抗战老兵将勋章捐赠给博物馆,当青少年在红色教育基地聆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当《长津湖》等影视作品引发观影热潮,这些都是精神传承的有效载体。文章特别指出,对历史的深刻把握是开创未来的钥匙。那些在抗战中形成的民族共识——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民族力量、捍卫国家主权,不仅是过去胜利的密码,更是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的法宝。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新抗战”或许没有硝烟,但同样需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骨气,需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勇气。
伟大的精神总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伟大抗战精神照亮复兴征程,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航天人“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中,体现在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里,体现在每个中国人“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行动中。正如求是文章所启示的,当我们在历史中读懂精神的力量,就能在现实中找准前行的方向。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终将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黄鹤权)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