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共建卫生环境,共享健康生活”——普法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9:02 1

摘要:责任主体:公共场所经营者是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需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营业。

条例简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是我国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制定的重要法规。

公共场所涉及百姓日常生活,

如宾馆、商场、影剧院、公共交通等,

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实施目的:

明确公共场所卫生责任,

规范卫生管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适用范围

- 适用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七大类28种场所:

- 住宿类(宾馆、旅店、招待所等)

- 娱乐类(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

- 交通类(候车室、地铁站、机场等)

- 体育健身类(游泳馆、健身房等)

- 文化教育类(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

- 购物类(商场、超市、书店等)

- 医疗等候类(医院候诊室、输液室等)

01

卫生管理要求

责任主体:公共场所经营者是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需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营业。

基本要求: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通风;配备必要卫生设施(如洗手间、消毒设备);从业人员需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并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对公共用品(如毛巾、餐具、健身器材)进行严格清洗、消毒。

特殊场所要求:

游泳场所:水质须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测并公示;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02

监督与处罚

监管部门: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违规处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责令整改,可处违法所得1-3倍罚款;卫生不达标:警告、罚款(最高3万元),情节严重者停业整顿;

导致传染病传播: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点条款解读

01

卫生许可证制度

公共场所开业前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不得营业。

许可证需定期复核,经营者不得伪造、涂改或转让。

02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患有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服务工作。

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公共场所经营者发现传染病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卫生部门,并配合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案例分析

案例1:某美容院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且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监管部门责令停业,并处罚款5000元。

案例2:某游泳馆因未定期检测水质,导致多名顾客感染皮肤病,被罚款2万元并限期整改。

温馨提示

1. 公众权益保护:

进入公共场所时,可查看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公示情况;

发现卫生问题(如餐具不洁、空气质量差),可向12320卫生热线投诉。

2. 经营者责任:

- 定期自查卫生状况,留存消毒记录;

- 主动配合卫生部门检查,及时整改问题。

法规依据: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14号修订版)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如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有疑问,可联系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卫生监督所。

共建卫生环境,共享健康生活!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