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美方顶尖芯片专家中,华人数量占很大部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7:59 4

摘要:芯片行业现在是中美博弈的焦点,美国那边老是搞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和技术。2022年10月,美国就出台了严格的出口控制措施,禁止向中国出售高端半导体和相关设备。

芯片行业现在是中美博弈的焦点,美国那边老是搞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和技术。2022年10月,美国就出台了严格的出口控制措施,禁止向中国出售高端半导体和相关设备。

接着,2023年1月,荷兰同意限制DUV光刻机的出口,9月正式生效,还在2024年1月撤销了一些许可证。7月23日,日本也跟进,管制了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包括光刻、蚀刻和清洗机器。这些动作直接瞄准中国半导体产业,试图卡住脖子。

表面上看,这确实给中国带来压力,比如高端芯片研发受阻,产业链短期波动。但其实,比这些断供措施更棘手的,是美国顶尖芯片专家里华人占比特别高。

这不光是人才外流的问题,还牵扯到技术优势的长期转移,让中国在追赶时总觉得有点被动。

先说说这些华人专家的情况。拿朱佳迪来说,他1996年出生在南京,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专业,2015年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

2023年4月,他领导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温生长技术,能把2D材料晶体管直接集成到8英寸硅晶圆上,解决了芯片发热和体积大的难题。

这项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推动了美国半导体密度提升。之后,2025年3月,他创办了CDimension公司,继续在美国搞半导体创新。另一个是苏姿丰,1969年生在台湾,1986年移民美国,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学电气工程,1994年拿博士。

毕业后她在德州仪器干了几年,1999年去IBM,2007年加入飞思卡尔,2012年进AMD当高级副总裁,2014年10月升CEO。她推动了Zen架构处理器开发,让AMD从落后翻身,现在公司市值高涨,还在2025年发力AI芯片。

黄仁勋1963年生在台湾,1972年移居美国,1984年从俄勒冈州立大学毕业,1992年斯坦福硕士。1993年4月他和伙伴创办英伟达,一开始专注图形芯片,1999年推出GeForce 256,2000年代搞CUDA架构,2010年后转AI。

现在英伟达市值全球顶尖,2025年还在推新一代GPU。这些人从亚洲起步,在美国拿到资源和机会,成了行业大佬。

再看尹志尧,1944年生在中国,1984年去硅谷,加入应用材料公司,1991年升副总裁,开发过多款蚀刻设备。2004年他回上海创办中微半导体,推动电容耦合等离子蚀刻机研发。

2025年4月,他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继续领导公司。这些例子不是孤立的。根据保尔森基金会MacroPolo智库2024年报告,2019到2022年,美国顶级人工智能人才中,来自中国大学的占27%。

斯坦福大学2025年报告显示,全球高被引AI论文里,中国作者贡献33.2%,超过美国的14.4%。尹志尧2021年说过,美国芯片领域华人比例高达八成或九成。

硅谷企业像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华人工程师超过30%。黄仁勋2025年指出,全球AI研究者约50%是中国人。

这种占比高得吓人,源于中国教育体系强,人口基数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每年培养大批理工人才。但很多人留学后留在国外,美国给的薪资、环境和经费太吸引人了。

为什么说这比芯片断供可怕?断供是短期打击,中国2023年芯片进口额3494亿美元,下降15.4%,数量4795亿颗,减少10.8%。

但2024年进口又反弹,金额涨10.4%到3850亿美元,数量549.2亿颗,增14.6%。这说明本土产能上来了,华为2023年8月推出Mate 60 Pro,用中芯国际7纳米Kirin 9000S芯片,证明有突破。

比尔盖茨2023年6月访华,2025年5月采访说,美国限制反而加速中国自力更生。任正非2025年6月表示,中国科研瓶颈在自身,得重视人才保留。

可华人专家在美国占比大,就等于中国培养的人才在帮美国维持领先。硅谷企业靠这些专家优化算法、测试性能,推动AI和半导体前沿。

中国如果没留住人,高端技术就难追上。2023年麻省理工公布朱佳迪的新型芯片技术时,就让很多人感慨,本该贡献本土的成果去了美国。这不光是经济损失,还影响国家竞争力。

从数据看,美国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2024年市场份额48%,中国只有7%,但从2020年涨了2%。中国是最大消费国,占全球芯片销售36%。

美国出口管制后,自家企业销售下滑,高通、英特尔、英伟达禁售中国,损失不小。中国设了2025年70%自给率目标,但实际可能只到30%。

问题根子在人才流失,国外科研环境好,福利高,中国早期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没跟上,导致精英不愿回。

历史原因也有,国家实力弱时受欺压,人口多福利分摊不均,就业潜力小。现在中美竞争渗透到科研,华人专家帮美国,就等于中国在卡自己脖子。

面对这情况,中国开始行动。高校扩大招生,重点大学得政府大规模资金支持,建研究平台供人才交流。企业提高薪酬,华为2023年起加大研发投资,推动自给率。

政府学美国模式,给充足投资,提升福利和环境。2024年政策落地,吸引部分海归回国。尹志尧就是例子,2004年创办中微,推动刻蚀机进展,现在公司市值高。

类似案例多起来,许多专家选择回国贡献。中国芯片出口2024年前10个月增长,进口依赖降,产业链稳住。手机、汽车生产恢复,本土产能扩。自主创新缩小差距,前景可期。

不过,这事没那么简单。朱佳迪还在美国创办公司,苏姿丰领导AMD,黄仁勋掌舵英伟达,他们继续在美国发力。但这些促使反思,更多人回流。

长远看,人才是核心,提高待遇、优环境、加强教育,才能从根上解决。芯片断供是外压,人才外流是内伤,得两头抓。

中国企业看到这点,开始集中培养各领域人才,任正非说,要让自家鸡回窝下蛋。政府每年对重点高校投钱,确保人才没就业忧虑,专注能力提升。

高校设平台,供沟通,这些以前难实现。现在,中国半导体产能2024年加了100万片/月,比全球其他地方总和还多。虽多是成熟节点,但也在追先进。

总的来说,比断供可怕的是人才分布不均。美国靠华人专家保持优势,中国得加速留人、引人。2025年斯坦福报告显示,中国AI论文贡献领跑,说明潜力大。

比尔盖茨说禁令推中国全速前进,任正非强调自省。未来,中国芯片会在国际市场走远,有人才助力,就不怕围堵。现实点讲,这不是一蹴而就,得一步步来。

企业、政府、个人都得出力,推动进步。芯片行业变化快,2025年看,自给率虽没达70%,但进步明显。华人专家占比高是双刃剑,处理好,就能转劣为优。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