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继英1911年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吕秉衡以教书为业,注重子女教育,这为她日后投身革命奠定基础。她自幼接受启蒙教育,12岁进入灌云振云女子小学就读,17岁考入海州东海中学,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
吕继英1911年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吕秉衡以教书为业,注重子女教育,这为她日后投身革命奠定基础。她自幼接受启蒙教育,12岁进入灌云振云女子小学就读,17岁考入海州东海中学,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
1928年5月,在中共东海中学党支部书记吕镇中和党员杨光銮介绍下,吕继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年仅18岁。她成为海属地区首位女性党员,此后主要负责妇女工作和情报传递,在中共江苏省委与东海县委间联络。
入党后,吕继英积极推动江苏妇女解放运动。她在东海中学周边组织妇女识字班和讨论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帮助当地妇女摆脱封建束缚,提升政治意识。这项工作在海州、赣榆等县逐步展开,形成妇女觉醒的初步浪潮。
为筹备海属地区中共党组织首次重要会议——三元宫会议,吕继英担任东海中心县委交通员,在一个月内走遍海州、赣榆、沭阳、灌云四县,向各级党组织传达会议时间和地点,确保会议顺利召开。
1929年夏,吕继英参与反对东海中学当局压迫学生的学潮,被校方开除并通缉。在党组织安排下,她化名张维霞,考入徐州女子中学高师部,任党支部书记,继续开展学生运动。
身份暴露后,吕继英被校方押送回东海途中逃脱,辗转抵达上海,进入中共江苏省委训练班学习,后分配到上海沪西区委从事妇女工作,进一步扩展妇女解放活动。
1930年,她参加中共领导的沪西群众游行示威,被巡捕逮捕。出狱后,历任红十四军联络员和上海沪东区委委员,继续在上海地区推动妇女参与革命。
1931年6月26日,吕继英与丈夫李超时在巡视途中被捕。李超时不久后英勇就义,而她被判处15年徒刑,实际关押了5年。当时她已怀孕3个月,在狱中生下了儿子李铁成。
狱中生活极其艰苦,但吕继英始终坚守革命信念。1936年获释后,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生存,她担任了一名小学教师,同时积极寻找党组织的线索。
1940年,吕继英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了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她转战淮海区,担任临时参议会驻会秘书和妇女抗日救国筹备委员会主任,积极组织妇女参与抗日生产和支前活动。
在淮海区,她领导妇女缝制军衣、筹集物资,推动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生产一线。这项运动在江苏敌后地区广泛开展,动员了上万妇女加入抗日队伍。
解放战争期间,吕继英担任淮海区妇联总会副主任,协调妇女支前工作。在淮海战役中,她担任支前副政委,负责粮草弹药运输和担架队组织,确保前线供给不断。
1948年,吕继英与李干成结婚,继续投身解放事业。1949年,她随军南下,进入苏州,担任专署干部科长,负责处理旧政权档案和物资清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继英历任苏州民主妇联筹备会主任和妇委会副书记,重点推动妇女权益保障和识字教育。随后,她调任中共常州地委城工组副组长,指导城市妇女就业和组织工作。1957年,她转至上海市营造工业第一工程公司担任经理,后又担任普陀区教育局局长。
在担任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期间,吕继英大力提高女童入学率,通过走访家庭和学校巡视,推动普陀区教育的均衡发展。1983年离休后,她仍然担任教育顾问,坚持指导基层教育工作。
吕继英一生致力于妇女解放和革命事业。她18岁入党后,在江苏海属和淮海地区开创了妇女运动的先河,推动妇女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她的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领域延续了妇女解放的精神,帮助无数女性获得了平等的机会。
作为一位革命家,她的教育背景和坚持精神,使江苏妇女运动成为中国妇女解放史的重要篇章。她以实际行动证明,妇女在革命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吕继英的子女继承了她的革命传统。长子李铁成投身军队,次子李源潮从事国家建设工作,从不借助特殊待遇。晚年,吕继英保持低调生活,坚持阅读党史和教育书籍,拒绝任何特殊照顾。
2000年4月7日,她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按照她的遗愿,不办丧礼,骨灰撒入苏北河畔。
吕继英的事迹在党史资料中被广泛记录,如《江苏革命英烈事迹选编》和《连云港党史人物志》,这些著作详细描述了她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贡献。
吕继英的革命生涯从书香门第起步,经历了入党、地下工作、狱中考验,再到战时领导和建国后的贡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革命历程。她的革命生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坚韧品质。
她在江苏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先驱作用,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深刻实践。通过组织妇女识字和政治教育,她打破了传统性别壁垒,让妇女成为革命的主体。
吕继英的妇女解放实践,强调经济独立与政治参与相结合,推动妇女全面发展。她率先打破江苏地区妇女的封闭状态,开启了觉醒之门。吕继英的生平,值得每位中国人铭记,作为革命传统的宝贵财富。
来源:史海观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