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1岁的大哥因为糖尿病加重,最后不得不截肢,这事儿听着让人难受,但其实在医院里挺常见的。
61岁的大哥因为糖尿病加重,最后不得不截肢,这事儿听着让人难受,但其实在医院里挺常见的。
很多糖友觉得吃了药就没事了,甚至觉得吃药就等于控制住了病情。但医生总是说,光靠吃药控糖远远不够。
药是基础,但想真正拖延并发症、避免严重后果,生活里的细节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最后病情恶化,就是因为没注意这些细节。
先说说吃。糖尿病跟吃什么、怎么吃关系太大了。
不少人一边吃降糖药,一边还是大吃大喝,甜饮料不断,结果药都白吃了。
控制饮食不是不吃饭,也不是只吃蔬菜,而是要学会怎么搭配。
主食最好选升糖慢的,比如粗粮、杂豆,别光吃白米白面。
吃饭的时候注意顺序,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样血糖就比较稳。
特别是像糖饮料、奶茶、果汁这些藏着很多糖的东西,要少喝。
有研究显示,坚持吃低升糖食物的糖友,糖化血红蛋白能平均下降0.5%以上,这个程度能让很多人脱离危险。
饮食的力量可别小看,它比药更能直接影响血糖。然后是运动。很多糖友怕运动低血糖,干脆不动。
但一直不动,肌肉越来越少,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就更难控制了。
运动不用非得跑马拉松,简单地快走、骑车、游泳,只要能让心跳加快、稍微出汗,坚持下去就有用。
《Diabetes Care》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的人,血糖控制好的比例比不运动的人高30%以上。
很多人都知道要动,但总是找借口,等到得了心脏病、肾病,身体不行了才后悔。
运动不仅能降糖,还能预防并发症,让血管更畅通,让神经损伤慢一点。
再有,测血糖少不了。糖友要学会用血糖仪。
有人说自己平时没啥感觉,懒得测血糖,但血糖的变化往往是悄无声息的。
特别是饭后两小时和睡觉前,最容易被忽视。
医生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空腹血糖还可以,但饭后一下就升到十几,时间长了并发症照样来。
定期测血糖才能知道吃得对不对、运动够不够、药吃得合不合适,才能早点发现问题。
除了测指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要每三个月查一次,它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
没有这些数据,控糖就像瞎子摸象。
还有,脚的护理对糖尿病人特别重要,但很多人都不当回事。
糖尿病足是最常见也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溃疡和感染,可能就得截肢。
因为神经损伤,糖友经常感觉不到脚上的小伤口,加上血管不好,这些小伤口不容易好。
时间长了,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截肢。
其实预防不难,每天洗完脚检查有没有伤口,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别磨脚。
医生常说,糖尿病人要“重视脚胜过重视心”,就是因为脚的问题往往决定了生活质量和寿命。
数据显示,糖尿病足一旦发展到截肢,五年内的死亡率接近70%,比很多癌症都高。
所以,脚部护理绝对不是小事。
另外,规律作息和好心情也很重要。熬夜、压力大、情绪不好,都会让血糖升高。
身体会分泌一些激素来抵抗药物的作用。很多人血糖控制不好,不是药不行,而是生活不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按时起床和吃饭,对稳定血糖很有帮助。
心情也一样,长期焦虑或者抑郁,容易吃不好、睡不好、也不想运动,血糖就更难控制了。
临床观察发现,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的糖友,血糖控制好的比例比没有干预的高25%。
所以医生说,糖尿病管理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吃药和看指标,还包括情绪和生活习惯。
我觉得,关键是很多人还是把糖尿病当成一个“吃药就没事”的病。
他们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自己斗争的病。
药只是工具,生活方式才是根本。如果只靠吃药,迟早会因为并发症吃亏。
反过来,如果能把饮食、运动、监测、护理、作息这些都做好,药可能都不用吃那么多,生活质量也会好很多。
总之,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让它随便发展。
那个61岁大哥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不注意生活细节的糖友的缩影。
糖尿病不会因为你吃了药就乖乖听话,它需要你全方位地管理。
饮食要稳定,运动要坚持,血糖要测,双脚要保护好,作息要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延缓并发症,让身体保持平衡。
说白了,药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步。谁能坚持下去,谁才能避免截肢的下场。
[1]范小倩,汪东亮,王敏,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Klotho和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5,13(04)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