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四老母亲悟了!多学点没用的东西,可太有用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8:02 1

摘要:今天的文章有点小任性,我不想写什么严肃正经的学习话题,想写点别的教育博主,可能不太会分享的经历。

Biu妈

成都老母亲 松弛感鸡娃

打开视野,鸡娃不内卷

培养底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01

你们好,我是biu妈~

今天的文章有点小任性,我不想写什么严肃正经的学习话题,想写点别的教育博主,可能不太会分享的经历。

不过说“正事儿”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和娃玩过磁铁棋没有?

就像下图这样,俩人都拿着相同数量的小磁铁,轮流放置在绳子范围内,规则是不能让磁铁吸在一起。如果吸在一起了怎么办呢,那就得把这一大坨都拿走。最后看谁先放完手中的磁铁,谁就赢了。

玩到后面就会发现,磁铁越多,他们的相互之间的距离越小,就越容易吸在一起。

我一直觉得,这个游戏和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拓展有异曲同工之处。

知识的“点”铺设得越多,就能带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思维就像看不见的磁场一样,向四周不断发散成长。

某个瞬间,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像两块磁铁“啪”地吸在一起那么轻松,你看到了知识的共性,于是有了新的思考。

给团队伙伴聊起这个想法的时候,她们都笑了:你真是思路清奇,这也能联系起来。我也笑了,一个中年老母亲被说“思路清奇”,难道不是赞美吗?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

但现在快要四十啦,会觉得过去的每一份经历、接触到的所有知识都很珍贵,都让我受益良多,让我越活越精彩。

插播一句,我之前一直想和大家聊聊,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管未来如何变化都能从容应对,大家记得预约直播哦。

02

如果要我说起“过去自己做过最对的事情”,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大学的时候去修了心理学的第二学位。

我当时在一众可辅修专业中选中心理学,其实是两个特别简单的理由:

一是中二期还没过,觉得学心理学很神秘、很酷;

二是心理学专业是我大学最好的专业之一,文科录取名额少、分数高,我的高考分数够不上,连转专业都不行,大一时还时时感慨高考失利的我,就这么“灵光一闪”:如果拿到这个第二学位,那岂不是“赚大了”。

真开始上课才发现,心理学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都说每个学心理学的都会被问这些问题——

“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

“那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咯?”

“你会催眠吗?可以学读心术吗?”

没学之前,我也多少有这样想法,然后第一节专业课,老师给我们补了一节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科普,我一文科生,人都傻了。

然后开始: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动机……

以及:这些现象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怎么通过实验去研究……

很多从未关注过的生活细节,现在变成了可以研究学习的对象,我开始不自觉地尝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

有时候埋怨某些事情做起来真没意思,脑子里会突然闪过“那我做这件事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有时候正在气头上,突然想到课上讲的“人什么会生气?生气的时候有什么身体反应?”

有时候和同学吵架很激烈,谁也没法说服对方,脑子里有个小人在说,“你们两个人对事情的归因方式有不同。”

渐渐的,我变成了一个更加理智、善于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人,也因此更加乐观面对所有事。

这不是我刻意努力而为之,而是因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内化,自然而然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抽离出来,站在旁观的角度观察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

坦率说,这个心理学双学位我虽然拿到了,但并不算顺利,作业、考试和论文都感觉比本专业艰难太多,成绩也算不上好,很多专业术语现在都忘了;

毕业那几年,也没有因为双学会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所以当时感觉学了这么多好像并没有用,一度还有点后悔。

但后来当了妈妈,看到现在的亲子心理问题这么普遍,开始庆幸自己曾经系统学习过心理学——

平稳渡过生孩子以后激素的起伏期,接纳孩子、客观地评估孩子的优缺点,察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变化,对我来说几乎没有难度,是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一件事。

而且我也意识到,孩子如果能早点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她们能成长得更好。

👉 知道什么是“神经元刺激”,就能理解为什么妈妈不让自己玩太久手机,因为真的可能破坏大脑;

👉 知道什么是“瓦伦达效应”,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考试时的紧张情绪,更快找到缓解紧张的办法;

👉 知道什么是“沉没成本”,也许在遇到毒友谊的时候,就越能下定决心去摆脱;

……

有时候,一段经历是否有意义,是否对自己的“有用”,当下很可能是看不出来的。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价值,才会开始感谢当初的自己,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学“看似无用的知识”。

03

我这样的普通人,年轻时对自己规划没有那么清晰,一直在摸索前行。

所以像上文说的那样,当时感觉没什么大用,很久以后想起来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经历,还蛮多的。

还没毕业的时候,为了一边找个班上,一边在犹豫要不要考公务员,阴差阳错去了检察院做了几个月临时工,虽然做的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资料录入工作,也因此接触了很多法律知识。

而这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法律人的思维模式——习惯将“合法性”作为问题判断的标准,凡事都要讲法律依据,而且很多时候合法性高于合理性。

当年只模糊觉得这样是对的。很多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感觉这和做阅读理解题,略有相通之处。

我接触过很多孩子,抓不住答题重点,是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以材料为答题依据”的意识,明明答案就在原文中,就是要由着自己生活经验、自己感觉乱答一通,纠正起还来特别难。

法律,才是法律工作者的依据,他们不能根据生活常识来工作;

阅读理解题,要以材料为答题依据,学生也不应该根据生活经验来答题。

做事情先看清标准、理解标准,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内耗,这就是这几个月短暂的工作,给我最大的收获。

还有一段神奇经历,我怀孕的时候,参与了一个和妇产医院合作的项目,接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

说来也巧,这个工作这是我第一份因为心理学双学位而赢得的机会,但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当回事我需要做调研,我经常和产科医生、护士混在一起,还要去病房走访孕产妇,去医院开设的孕妇课堂旁听做笔记,了解助产士的工作流程。这一天天的下来,可以说除了产科医护人员,生孩子相关的一切知识,没几个有我了解得细的。

我甚至看到了医护人员不关注的一面,比如很多走访过的孕妇,会和我聊几句她们不会对医护说出口的恐惧和担忧。

当时也是孕妇的我,从一开始也紧张、害怕,到后来越来越淡定。

我知道我即将面对什么情况,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准备,也很清楚周围的人能给我什么帮助,足够的知识储备,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有一天女儿问起我:妈妈,我学这么多东西有什么用?我下意识地回答她:学得够多,你就什么都不怕了。

EASTWEST

你看,我分享的这些,单看事情本身,在内卷和成功学泛滥的今天,甚至能当“走弯路”的典型案例呢。

凭着一时兴趣,不考虑就业,就去花大量时间,学习不知道学了有没有用的知识;

因为一个不清晰的想法,就去做过和自己专业看似无关,也不知道对职业规划是不是有帮助的工作,。

可这就是普通人的真实情况啊,哪有什么完美规划、一帆风顺的人生呢?一切不都是需要摸索前行吗?

换一个角度,这样的经历越多,我就却坚信,人的每一份经历、学过的所有知识都是有价值的。

它们都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的新鲜角度,这些总会在未来、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给自己带来更多可能性,带来幸福生活的能力,带来丰盈的人生。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变化越来越大,我们更难预测孩子的未来,也许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时候,应该少一点时间去想“有没有用”,多给“无用的学习”留一些空间。

👉 基础知识认真学,不要想有没有用,它们终究会成为孩子的底层能力;

👉 通识知识广泛积累、多多探索,不要想有没有用,它们决定了孩子广阔的视野;

有能力、有广阔视野的娃,未来怎么会过的差呢?

最后又来插播一句,培养一个视野广阔,有能力应对变化的娃,下周biu妈带上了干货和资源,在直播间等你~

来源:小董画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