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患者杨大爷(化姓)入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时有38.5℃,伴有明显畏寒、恶心干呕及每日3-4次的腹泻。起初家属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按感冒处理,但老人症状却持续加重,精神萎靡,遂被紧急送至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入院检查
近日,一名80岁危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患者,在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救治。
据了解,患者杨大爷(化姓)入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时有38.5℃,伴有明显畏寒、恶心干呕及每日3-4次的腹泻。起初家属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按感冒处理,但老人症状却持续加重,精神萎靡,遂被紧急送至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入院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情况危急:白细胞计数低至1.06×10⁹/L,血小板仅26×10⁹/L,远低于正常范围,并伴有肝功、凝血及心肌酶异常,不符合一般病毒感染规律。患者逐渐出现嗜睡、呼吸急促、言语不清、牙龈出血及肢体抖动等症状,面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高风险。医院迅速组织感染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会诊,依据其明确的“丛林劳作”暴露史,高度怀疑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随即启动传染病防控流程,将患者转入ICU负压病房隔离,并送检市疾控中心。后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即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以下简称SFTS)。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方法以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防治为核心。在严格遵循传染病隔离规范的前提下,该院重症医学科为患者实施了多模态集成治疗策略,并结合全面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以维持器官功能与代谢平衡。
因SFTS为乙类传染病,具有血液及体液传播风险,护理团队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所有操作均在二级防护下进行。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实施24小时动态生命体征监测,实时评估病情进展与治疗效果。并针对患者情况实施精细化专科护理。同时,积极为患者提供生活与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提供个体化基础护理,包括温水擦浴、协助翻身及舒适体位摆放,并通过沟通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与信心。
经近一周集束化治疗与精细化护理,患者体温趋于正常,血小板与白细胞计数稳步回升至接近正常范围,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显著改善,神志清楚,精神反应良好,病情稳定后已转回感染科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本例高龄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疑难重症传染病诊断、多学科协作打破科室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复杂病情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充分体现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综合实力与技术能力水平。其人文关怀贯穿救治全程,提升就医体验,增强医患信任,正是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农民、林业工作者、野外旅游爱好者等高风险人群,应注意防护,防止蜱虫咬伤,其防护措施如下:
1.避免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脚,佩戴帽子。日常生活中,小区楼下的花丛、露营的草地、公园的树林都是蜱虫集中出现的地区。
2.及时检查:户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全身皮肤和衣物上有无蜱虫附着。为啥是检查呢?因为蜱虫叮咬时会分泌麻醉成分的唾液,麻醉作用类似于局部麻醉,让蜱虫在吸血时避免被宿主发现。蜱虫个头较小,未吸血时只有芝麻大小。
3.正确除蜱:蜱虫叮咬时间越久释放的毒素越多,如发现蜱虫叮咬后切记不能生拉硬拽(蜱虫有一个倒钩式的口器)或拍死,应使用酒精进行喷洒,待口器稍微松动的时候,使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其头部,垂直向上拔出,避免扭拽,以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引起感染,随后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拔除蜱虫后确认蜱虫完整性,若发现口器残留,可用消毒后的针头小心挑出,最好就医处置。
4.及早就医:一旦在蜱虫叮咬后或野外活动后2周内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李思思)
来源:掌上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