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宗棠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对中国西北边疆的巩固和版图完整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收复新疆和推动新疆建省中的历史作用。
左宗棠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对中国西北边疆的巩固和版图完整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收复新疆和推动新疆建省中的历史作用。
如果没有左宗棠,我们今天吃哈密瓜和葡萄干就需要进口,去新疆旅游就得办理护照和签证。左宗棠巩固了中国的版图,没有让新疆遭受沙俄列强的侵占,166.49万平方公里的神圣国土免遭流失,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美丽的新疆
新疆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打个比方:
新疆东西长1950公里,南北跨度1550公里。从新疆最东端到西端的直线距离,相当于京沪铁路全长的1.33倍左右。
新疆的面积相当于16个韩国、6个新西兰、5个意大利、7个英国、3个法国和4个日本。
新疆下辖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面积就相当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个省面积之和,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的若羌县(约2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比河南、北京、天津、上海四省市的面积加起来还大。
以下是左宗棠对中国版图的主要贡献:
一、收复新疆:粉碎阿古柏政权与抵御列强侵略
1850年以来,清朝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西北边疆防御空虚。中亚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1865年),建立伪政权,并得到英国和沙俄的支持。同时,沙俄强占伊犁地区(1871年),新疆面临被分裂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来,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1、力主西征,维护领土完整
左宗棠对西北边疆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年时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第一次参加会试,就在所写的《燕台杂感》第三首,就深思新疆的边防问题。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在这首诗里,青年左宗棠对新疆“置省、开屯、时务、边防”等问题,已预及之,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有捍卫、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卓著远见。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武装侵略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此时左宗棠正任陕甘总督,他敏锐的觉察到沙俄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敌人势必不会善罢甘休,有吞掉我国新疆的企图。
左宗棠
左宗棠不仅有爱国的豪情,而且勇于付诸实践。
他立刻派人到新疆,调查沙俄的侵略行径,把敌情和后勤供给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清楚,待时机成熟,他就可以挥师出关,驱逐侵略者,收拾旧山河。
同时,左宗棠上书朝廷,详细地分析了新疆的态势,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角度全方面提出了收复新疆、驱逐侵略者的步骤和方法。
左宗棠规划进军路线
清廷内部对是否收复新疆存在争议(如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专注海防)。
左宗棠塞以“边塞防、海防并重”力争,强调新疆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最终获得慈禧太后和朝廷支持。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一大壮举。正是在“引边荒艰巨为己任”的使命感支配之下,左宗棠勇于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提出塞防与海防两者并重的主张,并经过积极的谋略和艰苦的筹备,为清廷制定收复新疆的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2、军事行动与策略
后勤保障:左宗棠采取“缓进急战”策略,用两年时间筹措粮饷、整顿军队,甚至自筹军费。
同治十一年( 1872年) 七月,左宗棠率师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
左宗棠深思后, 采用“ 缓进速决” 的战略, 要打算展开积极而迅速的战斗。
左宗棠的战略计划
“ 缓进” , 就是积极治军。 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 积草屯粮,整顿军队, 减少冗员, 增强军队战斗力。 即使是自己的主力湘军, 也剔除空额, 汰弱留强。
他还规定, 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 一律给资, 遣送回籍,不加勉强。
“ 速决” , 就是考虑国库空虚, 为了紧缩军费开支, 大军一旦出发, 必须速战速决, 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
因此, 在申报军费预算时, 左宗棠亲自做了调查和精微的计算, 他从一个军人、一匹军马,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 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 然后, 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为—甲—位, 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 甚至连用毛驴, 骆驼驮运, 还是用车辆运输, 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 经过周密计划, 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
左宗棠同时在兰州建立“ 兰州制造局” , 为西征军修造枪炮。 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 并由广州、 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 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兰州制造局
军事胜利:1876年率军西征,仅用一年半时间击败阿古柏势力(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1876年4月,左宗棠从兰州抵达酒泉,在这里设置大本营,就近指挥。为了收复新疆,清军在西北地区集结了一百五十个营,总兵力约8万人,先后投入第一线的计八十多个营,近4万人。 1876年夏季,左宗棠拉开了驱逐侵略者,收复新疆的战斗帷幕。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留影照片(修复)
左宗棠的大军以刘锦棠部为先锋,在1876年8月首先向天山北部进兵,同阿古柏手下的白彦虎等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夺取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各地。北路告捷后,阿古柏十分恐慌,妄图凭借天山之险负隅顽抗,派精兵屯扎天山的重要孔道、通往南疆的门户达坂城和托克逊、吐鲁番盆地,自己亲自坐镇喀什噶尔。
左宗棠进军新疆,军事作战示意图
1877年春夏之交,左宗棠部署军队转向南路,迅速攻下吐鲁番、托克逊、达坂等地,重创了阿古柏的有生力量,打开了通向南疆的大门。阿古柏兵败自杀,他的儿子伯克胡里为争夺继承权杀死兄弟海古拉,和白彦虎逃往南疆。
1877 年,左宗棠的军队在南疆扫除了叛乱分子,占领了众多城池,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光绪皇帝下诏晋升左宗棠为二等侯。
外交配合:通过谈判(曾纪泽赴俄)迫使沙俄归还伊犁(1881年《伊犁条约》)。
1878 年,清政府派崇厚为全权大臣,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崇厚怯懦无能,在沙俄的威胁下,与沙俄签订《交还伊犁条约》。
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清政府遂将崇厚治罪,判为“斩监侯”,改派曾纪泽前往俄国谈判,同时授命左宗棠做打仗准备。
左公抬棺出征
1879年5月,左宗棠以67岁的高龄,带病的身躯,冒着盛夏的酷热,抬着棺材出征,誓与沙俄决一死战。在左宗棠积极备战的支持下,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有了进展。 1881年2月,双方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至此,左宗棠全部收复了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
左公收复新疆示意图
二、推动新疆建省,强化中央治理
1、行政改革
左宗棠多次上书建议在新疆设省,打破原有的军府制和伯克制(地方贵族统治)。1884年(左宗棠逝世前一年),清廷政府正式设立“新疆省”,推行与内地一致的州县制,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理和统辖。
左宗棠在甘肃至新疆的大路两侧种植的柳树
2、经济与文化整合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做了大量建设全疆、发展民生的举措:
屯田戍边:组织军民屯垦,兴修水利(如修复坎儿井),促进农业生产。
发展交通:修筑道路,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他主持修建了西安至兰州的陕甘官道,同时修复了兰州至哈密的道路,打通了通往西北边陲的路网。
他自陕西长武到甘肃各州,还有河西走廊至新疆哈密,西征大军植树总数在100万到200万棵之间,合计每名将士植树10棵以上。
三千里大道,百万棵树木。在当时的西北,无疑是一道恢宏的人文景观。后人因此又称左宗棠为“栽树将军”。
如今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柳”。
民族政策:主张“剿抚兼施”,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共存。
左公的这些举措,大力促进了内地与新疆的商贸往来,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左宗棠塑像
三、历史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
左宗棠的西征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野心,避免了中国版图的分裂,使新疆重回中央政权控制,为现代中国西北疆域奠定基础。
2、边疆治理典范
新疆建省标志着边疆治理从“羁縻政策”转向现代化行政体系,强化了中央集权管理,为后续西藏、台湾等地的建省提供了借鉴。
3、民族精神象征
左宗棠以高龄抬棺出征的决心,成为中华民族捍卫领土完整的象征。他在西北沿途种植的“左公柳”,至今被视为生态治理与家国情怀的见证。
左宗棠汉白玉石像
总结语:
梁启超称左宗棠为:五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第一伟大英雄。
现代史学家认为:若无左宗棠收复新疆,中国可能失去约六分之一的国土。
左宗棠的贡献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在于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维护领土完整的标杆人物。
来源: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