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研究:高血压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降压,还要控制好这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6:28 3

摘要:很多人觉得高血压就像家里水管压力过大,只要拧紧阀门就能解决。但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提醒大家:高血压并不是单纯的“水压问题”,它更像一个全身的“供电线路故障”,不仅要稳住电压,还要同时检查线路各处的隐患。

很多人觉得高血压就像家里水管压力过大,只要拧紧阀门就能解决。但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提醒大家:高血压并不是单纯的“水压问题”,它更像一个全身的“供电线路故障”,不仅要稳住电压,还要同时检查线路各处的隐患。

高血压在我国十分常见,据流行病学调查,成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不少人是体检时才被发现,平时没有明显不适,却暗暗埋下健康隐患。高血压并不是单一器官的病,而是牵扯到心脏、血管、大脑、肾脏等多个系统。

在医学上,高血压被定义为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这个数字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大量人群研究与疾病风险的关联得来。对身体而言,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就像每天让机器超负荷运转,零件迟早会磨损。

一位六十岁的大叔,平时爱吃咸菜、腊肉,自觉身体硬朗。一次头晕去医院,发现血压高达180/110mmHg。进一步检查显示,他的肾功能也出现了异常。医生告诉他:高血压不仅仅让人头晕,更可能悄悄损伤肾脏

高血压的产生常与遗传、饮食、运动不足、肥胖、精神紧张等多重因素相关。有些人家族里三代都有高血压,这就是遗传背景在发挥作用。但环境习惯同样重要,过咸饮食会让体内钠离子水平升高,增加血容量,血压自然跟着上升。

除了饮食,现代生活方式也在推波助澜。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脂肪堆积,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代谢综合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高血压常常与高血糖、高血脂结伴而来。

高血压的危害并不仅仅是数字升高。它是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中,有近一半与高血压直接相关。

有些人会问,既然有降压药,血压降下来不就行了吗?东京大学的研究强调:高血压是全身性疾病,仅仅“压住数字”远远不够。如果血管内环境、代谢状态、生活习惯不改善,危险依旧存在。

血管是高血压最直接的受害者。长期高压让血管壁像橡皮筋一样逐渐失去弹性,动脉硬化随之而来。血管一旦变硬,心脏就要更卖力地泵血,形成恶性循环。

心脏本身也会受累。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改变,心肌长期加班,逐渐变厚变硬,心脏泵血效率下降,最终可能发展成心衰。

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对血压尤为敏感。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甚至引发慢性肾衰竭。这也是为什么不少需要透析的患者,背后都有高血压的影子。

大脑同样无法幸免。脑卒中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都可能让患者生活质量骤然下降。预防胜于治疗,稳定血压才是关键。

眼睛也可能成为“受害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病变,表现为出血、渗出甚至视力下降。很多患者直到看不清才发现问题,却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在中医的角度,常将高血压与“肝阳上亢”“痰湿阻滞”联系起来。虽然描述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强调全身的平衡。现代医学与中医理念并非对立,而是可通过互补视角帮助人们理解高血压的复杂性。

控制高血压不能只靠药物,更依赖日常管理。减少盐的摄入,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都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国家卫健委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

运动是天然的“降压药”。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能够改善血管弹性,帮助控制体重。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已被国际指南反复强调。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长期焦虑、压力大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容易波动。学会放松、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是稳定血压的“软药方”。

高血压并非一成不变。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部分早期患者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原发性高血压虽常需长期管理,但配合得当,完全可以与健康生活共存。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遵医嘱用药是基础。擅自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都可能导致血压反复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医生开具的药物,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或ARB,都是基于循证医学的选择。

社会层面也在努力。我国已将高血压防治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医生会定期随访,帮助居民管理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压,是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环节。

家庭成员的支持也不可忽视。有人监督饮食、陪伴运动、提醒复查,患者更容易坚持。高血压不只是个人问题,更是家庭和社会共同面对的健康课题。

高血压不是孤立的“数字游戏”,而是全身性的慢性挑战。东京大学的研究再次提醒大家:降压只是第一步,控制风险才是长远之计。从饮食、运动到心理和家庭支持,每个环节都在为血压保驾护航。

下次测血压时,不妨多想一步:除了数字,还能怎样照顾自己的身体?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对高血压管理的思考与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5):401-405.
[2]孙彦杰,汪雁,张金佳,等.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联合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管理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0.04.005 .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