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作为文件起草组的核心成员之一,请您介绍一下,省委出台这份《意见》基于哪些深远考虑?
记者: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作为文件起草组的核心成员之一,请您介绍一下,省委出台这份《意见》基于哪些深远考虑?
王飞: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科学擘画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委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正是对标国家战略,坚持“两个结合”,体现陕西担当。
首先,这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根脉、中国革命的红色血脉、中华地理的雄浑气魄,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其次,这是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必须担起的重要使命。《意见》协同“十五五”谋划,明确以2030年、2035年为时间节点,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核心就是要将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全省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动能。再次,这是满足三秦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必须交出的时代答卷。《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后,这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书写的精彩篇章。《意见》提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做精做优国际人文交流品牌,更好从陕西这个窗口彰显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记者:文化建设要取得大的突破,关键还在改革。您认为,陕西的文化体制改革存在哪些“难点”“堵点”?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将推出哪些实际举措?
王飞:从开始前期调研到《意见》最终成稿,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比如,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成产业动能,文化创新要素集成度相对不够,文艺繁荣生态尚未全面形成等。我们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吸收后,在《意见》第三部分鲜明提出深化改革,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通过加快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战略重组、瘦身健体、做优做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文化企业。二是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为文化创新提供从创造、运用到管理、服务的全链条保障,推进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三是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好文化领域发展和安全,更好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涌现带来的挑战,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四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促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制度,大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不断拓宽资源转化路径。五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振兴行动,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
记者:根据这份《意见》,我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如何让“强”的特质更鲜明、“强”的成效更显著?
王飞:陕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其核心就是要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意见》部署了6个方面重点任务来提升“强”的特质。
以文铸魂就是要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实的抓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文传脉就是要从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高度审视推进陕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全省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以文育人就是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阐释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以文润心就是要着眼群众需求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以文兴业就是要坚持“文化+百业”“百业+文化”,做大做强文旅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把“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以文传声就是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提升陕西国际形象,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记者: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请您谈一谈陕西将如何做好这道“融合题”?
王飞: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陕西文化底蕴深厚,又是科教大省,创新资源雄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陕西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聚合陕西文化科技力量,通过建立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引进领军人才,培育一批紧缺、复合、创新型文化人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第三,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秦创原文化创新基地,建立文化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培育数字化智能化文化新业态,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实践应用。(群众新闻记者 刘居星 梁易炜 见习记者 陈绮珠)
来源:群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