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仁心绽芳华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04:44 1

摘要:战友们拼尽全力,把宋浩送到了高原医疗队帐篷中。军医张瑛忍着高海拔抢救带来的剧烈头痛,为他实施心肺复苏,给出用药搭配和剂量……

张瑛到某驻训地巡诊。通讯员 火光摄影张瑛巡诊结束后与官兵谈心。通讯员 孟钊 摄张瑛到某边防哨所为边防官兵巡诊。通讯员 孟钊 摄

西海全媒体记者 季蓉 通讯员 陈浩

不知道过了多久,原陆军某部战士宋浩从病床上醒来,他看向身旁,一位身形瘦小的女军医趴在病床旁熟睡。

宋浩揉了揉眼睛,隐约记得自己在巡逻途中,突然两眼发黑,迷失在了黑暗里。

战友们拼尽全力,把宋浩送到了高原医疗队帐篷中。军医张瑛忍着高海拔抢救带来的剧烈头痛,为他实施心肺复苏,给出用药搭配和剂量……

宋浩的心电图趋于稳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瑛在病床旁守了一夜。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情景。

对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来说,这不过是她多年守护高原官兵生命的一个缩影。

“组织需要我时,我应该冲锋在前”

35年前,张瑛离开生活的西北小城,前往南京求学。毕业后,张瑛特招入伍,加入原解放军第四医院,成为了一名军医。

“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战友痛苦。”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传承的精神,张瑛牢牢记在心底。

稀薄的空气、高强度的日照、凛冽的寒风……巡诊路中,寒风呼啸,全程背负近10千克重的药品和食品,徒步赴海拔5600米以上的某高地,对于男军医来说都是一个考验,更何况是年近五旬的女军医。

陡峭山路使前进的步伐愈发艰难,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张瑛双腿像灌了铅。

“张瑛姐,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吗?”

“不用,继续走吧。”

经过数小时跋涉,医疗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张瑛跟随医疗队又一次前往边防哨所巡诊巡治。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瑛说,她想得最多的是那些常年坚守在高海拔艰苦环境中的哨所官兵在等他们,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再难也要上去。

顾不上多休息,张瑛开始了工作。“班长,家是哪的呀?”“平常训练辛苦吗?”“你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直到全部诊治工作结束,她才在桌子上趴一会儿。

尽管每次执行任务,张瑛都要与强烈的高原反应作斗争,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一次次咬牙坚持,逐渐成为一名能登高、能坐诊、能急救的高原医生。

“我是老党员,组织需要我时,我必须做到绝对忠诚,我应该冲锋在前。”张瑛说。

“张主任,您这套办法真好”

有一年,张瑛作为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指派的高原病专家,配属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执行任务。

“医生,你一定救救他们!”那天,5名因重度高渗性脱水导致昏迷的病人从5000米高地送到了张瑛所在的卫生帐篷,年龄最小的战士只有19岁。

看着战友们从山上一步步抬下山的面庞稚嫩的患者,张瑛的心被狠狠揪着。容不得多耽搁,她迅速判明病症,给予吸氧、镇静、降温、补液,做好抢救生命的准备。

“张主任,患者病情发生恶化。”救治患者过程中,一名患者突发严重肌肉痉挛,导致呼吸急促,血氧和心率快速下降,张瑛迅速抢救。

那些天的每个晚上,张瑛和战友总是睡一会儿就要去看看患者。

5名患者转危为安,但那次执行任务的经历让张瑛下定决心,一定要熟练掌握人体机能在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特点规律和治愈手段,全力护佑官兵生命健康——因为急性高原病是影响和制约“两高”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为此,张瑛多次带领科室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高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建立全地域、全方位、全时段、多层次的高原病立体防治体系。为了便于官兵理解和掌握,张瑛和队友还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印制成浅显易懂的口袋手册,每次巡诊时都会带一些分发给边防官兵。

“张主任,您这套办法真好,上高原医疗保障我们都不怕了。”某边防团卫生员学习了张瑛梳理总结的高原病防治经验后高兴地说。

“巡诊巡治只能解决一时,高原官兵更需要的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张瑛给同事们讲。

为了进一步提高官兵面对高原突发疾病时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张瑛围绕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人体的影响、高原反应的防治等要点,准备各类课件,先后赴多个驻训点位做高原病防治知识授课,为部队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如今,在张瑛连续多年的健康宣讲和悉心指导下,体系部队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识持续增强。

“知道有人在背后为我们托底,

我们就格外有底气”

张瑛办公室的抽屉里,放着一叠来自高原官兵的书信,这些都是她这些年巡诊救护过的官兵寄来的。

有的信上写着身体的小毛病再没犯过,让张瑛放心;有的像聊家常一样说着哨所生活的新变化;有的在信里诉说着身体恢复后取得的成绩……

“每次我只要看到这些书信,都会觉得每一次奔赴高原都是值得的。”

驻守在海拔5000余米哨所的战士盖猛对这位“兵妈妈”印象尤为深刻。

他俩曾于2019年一同执行任务,有过一面之缘。2020年,盖猛执行任务,在高原上再一次遇到了前来巡诊的张瑛。

“刚到高原,饮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让盖猛没想到的是,当晚回到营区后,收到了张瑛发来的温馨短信。短信里交代了初上高原训练生活的各类注意事项,包括执勤需戴墨镜预防雪盲症及日常饮食需清淡等种种“琐事”,让盖猛和战友们深受感动。

一年多后,盖猛任务结束准备离开,得知消息的张瑛在他下高原的前几天,又发来初下高原的注意事项,包括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和每种症状对应的治疗措施。

“雪域高原上,知道有人在背后这样为我们托底,我们就格外有底气。”盖猛说,那是他第一次被医生追着提醒,那些信息让他感动不已,他一直珍藏在手机里。

在张瑛心中,这也是她一次次奔赴高原的意义所在。“军医的存在,就是要让一线官兵安心,他们在前方冲锋,我们来守护他们。”张瑛说。

“她永远是那个上进好学的学生”

在张瑛的老师——医院呼吸内科原主任、专业技术三级专家杨生岳眼里,张瑛永远是那个上进、好学,也是问题最多的学生。

2023年初,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学科,张瑛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

“作为中心医院,没有重症医学科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在呼吸科工作多年,积攒了大量的急救抢救经验,作为老同志,当组织需要我时,我义不容辞,也更有责任把医院建设得更好。”张瑛在申请中写道。

几个月时间,张瑛带战友从科室选址、规划布局,到提报设备采购需求,甚至是病床的挑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还先后十几次带队去其他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参观学习,大大小小论证会开了几十次。

由于超负荷高强度工作,张瑛身体瘦了一圈。“重症医学科早一天建成,患者的生命健康就能早一日得到保障,这些都不算什么。”张瑛说。

6个月后,重症医学科具备了全面开展业务的能力,运行一年,成功抢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

张瑛常讲:“医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长期以来,她把培养人才作为最大责任。针对每个年轻医生特点,因人而异、科学施教,在科室定期开展典型病例分享讨论,把自己几十年来总结积累的工作笔记借给年轻同志学习参阅。

遇有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即使科室人手再紧,张瑛也要把年轻同志推荐出去。她还多次到青海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帮带,先后培养12名少数民族医生,很多已成为当地医疗骨干。

默默耕耘30载,无私奉献高原情。张瑛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被联勤保障部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卫勤保障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3次。2024年7月31日,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一路上,用生命守护生命,以仁心践行初心,是张瑛的军旅生涯最真实的写照。正如她在日记本里写下的那句话:把使命牢牢举过头顶,把困难牢牢踩在脚下。

《西海都市报》(2025年03月27日 第A3版:青海·人物)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