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同播撒种子,既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
要让开学第一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持续深化,不能仅停留在开学日的热闹,更需将单点活动升级为贯穿全学段的系统课程。
图源:央视新闻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期,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以赓续红色血脉、共筑安全防线、传承传统文化等为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有新意、有深意的开学第一课活动。
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同播撒种子,既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新学期伊始,学生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开学第一课生动地讲解、鲜活的案例,能够帮助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理解国家发展,在故事与体验中培育家国情怀。特别是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通过开学第一课重温民族抗争历史、感悟英雄精神,更具时代意义。
今年“开学第一课”尤其注重让红色历史“活”起来,通过沉浸式体验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情感通道。比如,云南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将课堂搬到了红色遗址旁,110余名师生循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1936年经过曲靖时留下的足迹,依次参观红军过楼、红军街、红军标语等珍贵革命文物。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更具感染力,它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听说”变为“亲历”。师生们在实地参观中,不仅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更能真切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这种沉浸式学习让红色基因不再遥远,而是转化为青少年心中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在文化传承中创新表达,爱国主义教育更有“烟火气”与“体验感”。比如,福建永春第一中学将“开学第一课”搬进了拥有259年历史的梅峰书院,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校友林俊德院士把一生献给了我国核事业的英模精神;福建龙岩市永定华夏学校在永定孔庙内举办的“客家有礼”系列活动,通过齐行拜师礼、诵读《论语》经典篇章以及参与拓印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和传统礼仪……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从“知”到“信”文化层面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深厚底蕴和持久影响力。
当然,要让开学第一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持续深化,不能仅停留在开学日的热闹,更需将单点活动升级为贯穿全学段的系统课程。学校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比如低年级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感知祖国之美,高年级则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深入理解国家发展与民族精神。同时,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常态化,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英模精神等元素融入日常教学,通过主题班会、研学实践、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单次活动”变为“长期浸润”。此外,还需整合社会资源,联动红色场馆、文化机构、社区等力量,为学校提供更多优质教育素材与实践平台,让爱国主义教育既有课堂内的理论滋养,也有课堂外的实践体验,真正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