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襄阳地名里的“五行”——另眼“襄”看(50)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0 01:15 2

摘要:五行,乃是对万事万物的取象类比。经考证,“五行”在商代甲骨文里就已萌芽,其最早出处是《尚书》中的《甘誓》与《洪范》。《甘誓》提及“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五行,乃是对万事万物的取象类比。经考证,“五行”在商代甲骨文里就已萌芽,其最早出处是《尚书》中的《甘誓》与《洪范》。《甘誓》提及“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五行的意义,涵盖借着阴阳演变进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洪范》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中国的哲学家运用五行理论,来阐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或者能量状态,去解说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进而构建起中国古代哲学里的重要理论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不但影响哲学、医学和风水,而且与众多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以下便是“五行”与襄阳地名的关联以及典型例子。

一、金,属西方,主肃杀、刚健。地名特征大多与金属、兵器、军事有关,或者地处西部。

金华寺,其历史渊源和唐代佛教传播以及民间传说相关,它的确切建造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说始建于唐代。唐代时,襄阳地区佛教昌盛,此地曾是香火兴旺的佛教场所。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寺庙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后来历经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由僧人三峨及其弟子重建,如今仅存遗址。

襄阳民间流传着金华姑娘为兄复仇的故事,她的形象被塑造成寺庙神像,这或许与金华寺的命名或者香火延续有关。不过传说版本众多,时间跨度从商周至元末,缺乏直接的史料佐证。

由金华寺衍生出的襄阳地名,有金华寺路、金华巷、金华港、金华街道、金华大厦等。

在襄阳,有“金南漳”“银谷城”的说法。南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100多年,而最早记录“金南漳”的历史有2,300多年,可追溯到《山海经》中的《荆山》篇:“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南)多赤金”“章(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沮),其中多黄金”,“金南漳”便由此得名。

全县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自然禀赋,特产多达1,500多种,涵盖农林产品、矿产等,生态优势明显。南漳历史久远,人文荟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故事的源头、和氏璧的故里,也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廊道”,其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浓重,素来被称为“八百里金南漳”。

谷城县因神农氏在此尝百谷而得名,春秋时,被封谷国,为楚之附庸。境内盛产粮食作物,向来有“银谷城”的称呼。这一美称意味着谷物丰饶、经济繁荣。既体现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历史根源,也反映了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大薤山。

谷城县有紫金镇,位于县西南部,因境内盛产紫荆树而得名。

襄阳包含“金”字的地名中,还有金街、金城、金庙,金富士路、金漳大道、银城大道,金源社区、金源中学,金盘洞、金水湾、金牛山,金斗村、金盆沟村、金铺村、金山村等。

二、木,属东方,主生长、柔和。地名特征往往包含植物、森林意象,或者地处东部。

竹条,是樊城区原先下辖的镇,位于樊城西部,东边与人民西路延伸段相接,南边濒临汉江而与襄城区隔江相对,西边邻近白龙沟,北边依靠302省道。历史上设置有竹木交易所,所以才得名。其曾长时间作为独立建制镇而存在,后来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而并入牛首镇。

平林镇,处在随县、宜城、枣阳三县市的结合之处,属于大洪山余脉所在之地,有“鸡鸣三县”的说法。因为过去曾有人在此开设过饭店,名为平林店,后来便简称为平林。秦代到汉末,隶属于蔡阳县。隋代时,隶属于清潭县。明代起,开始隶属于枣阳县。1987年,设立平林镇,是远近闻名的“桃乡”。

这里曾是一片红色热土。1932年秋,就在这个边陲小镇发生了著名的“新集(四井岗)战役”,被收录在《襄樊市志》《枣阳市志》中,《毛泽东选集》《徐向前回忆录》也都有关于新集(四井岗)战役的记载。

木渠村,为宜城市鄢城街道所辖行政村,因处在古木渠(亦名木里沟)西岸而得名。木渠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水利工程,其开凿历史最早见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汉代南郡太守王宠曾对其进行过重修,之后历经汉、宋等朝代多次疏浚。

木渠村紧挨着楚皇城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现存有战国屯粮坡遗址、古驿苏家站等历史遗迹与文化留存。近年来,借由木渠文化园的建设,复原战国屯粮仓、古农具等,对楚农耕文化与水利历史加以展示。

木屐巷,原名并非“木屐”,在抗战时期,因难民聚集,部分妇女在此从事不正当职业,故而被称为“母鸡巷”。解放后,政府取缔娼妓行业,再结合当地木屐制作的传统,将其更名为“木屐巷”。

木屐巷位于老河口商业街区,曾是连接居民区与中山公园的重要通道。巷内汇聚了众多手工业者,像木工、铁匠之类的,形成了多元的市井经济生态。现存史料表明,老河口木屐制作技艺在清末至解放初期颇为兴盛,其产品曾远销汉中、安康等地。这种传统工具不但满足了当地民众冬季防滑的需求,也见证了老河口作为汉水流域商业重镇的历史脉络。

老河口竹林桥镇,是因为临街西蒿阳河上有一座石桥,桥旁有竹林,所以得名。

另外,襄阳带有“木”字的地名还有花梨(栎)木店、木排港,花木村、木桥村、木林村,木耳沟、木梓沟、木瓜园、木瓜埫、木林包、木耳山、木马山等,以及柿铺、板桥、板桥店、李楼、孟楼等,这些地名也和“木”有关。

三、水,属北方,主流动、智慧。地名特征大多和河流、湖泊有关联,或者位于北方。

浕水,作为古老的地名,在《康熙字典》等文献里有记载,是枣阳市境内的一条古水名,它发源于随州栲栳山,流经枣阳后汇入滚河,全长大概80千米。其河床以黄沙为主,自元代起更名为沙河。

枣阳城区有许多以“浕水”命名的地方,像浕水广场、浕水公园、浕水桥、浕水路、浕水巷等,这体现出当地对历史水系的纪念。

千年古刹白水寺,坐落在“帝乡”枣阳吴店镇内,是后人为纪念汉光武帝而建造的。刘秀在此地发迹,最终创建了东汉王朝,“天子真龙飞白水”描绘的正是刘秀的故里白水寺。《枣阳县志》记载:“乡人祀汉光武,明宣德中,僧真隆改以正殿供佛,以西偏三楹祀汉光武,旁列云台诸将木主。”

寺内有白水井。相传刘秀战败后返回狮子山顶,人疲马乏,口干舌燥,寻找水井饮水,井水乌黑难以饮用,正在刘秀犯难之际,一条青龙腾飞而起,井水由黑变白,刘秀及其人马畅快饮用,后人便称其为白水井。

这座寺庙殿堂古朴,树木葱茏,风景秀美,环境清幽。历代文人墨客常常来此游览并赋诗,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写道:“朝涉白水源,暂与俗人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流水镇,位于宜城东南部,其地名的由来是因为镇人民政府驻流水沟集镇而得名。这里的文物古迹有马头寨遗址,周围山势险峻、灌木丛生,山寨内有近百间石屋,山寨规模庞大,仅长度就达200米,多处寨墙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山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11年才修建完成,有南北两座寨门,寨内有300多间道场、房屋,山寨最高处建有一座“云台观”寺院。目前城墙和住房墙体仍然存在,寨中的5块记事碑完好无损地放置在原地。

香水河,位于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由香水河、普陀庵、甘景洞、般若寺、三景庄五大片区构成,有七彩瀑、三叠瀑、雄鹰瀑、凤尾瀑、象牙瀑、香水瀑、盆景园、鳄鱼岛、古渠、水车等50多个景点,还有金牛洞、周家洞寨等溶洞景观。最为神奇的七彩瀑在晴日上午能够折射出七种色彩的光晕。

核心区谷内植被覆盖率达98%,拥有野生腊梅、紫薇、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因为瀑布群景观密集,被赞誉为“小九寨沟”。

“三国名胜”水镜庄,在南漳县城南门外1千米处,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的隐居之地,因颍川阳翟司马徽的雅号“水镜先生”而得名。

水镜庄,又被称为白马洞。背靠玉溪山,山峦层叠,绿树成荫,下临彝水,泉水潺潺流淌。山腰峭壁处有一个天然石室,能容纳百人,传说通向四川,有四川白马奔出,所以名为白马洞,上方刻有“洞天福地”四字。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伦”,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南漳水镜庄的故事。公元207年,刘备马跃檀溪、襄阳脱难后,来到水镜庄向司马徽询问世事。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问是谁,司马徽回答:“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由此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流传千年的故事,成就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水镜庄也因此成为三国故事的源头。

由“水镜庄”衍生出的地名,有水镜湖、水镜大道、水镜广场、水镜市场等。

水星台,是老樊城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始建于东晋,由文学家郭璞为祭祀水星、镇火灾而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明嘉靖至清光绪年间多次重建整修。

它由前殿、后殿以及东西厢院组成,呈中轴对称布局。前殿牌楼门额上写着“水星台”三个字,建筑兼具祭祀与消防功能,是国内现存唯一明确具备此类功能的古建筑。

这种台庙结合的形制,曾被用于消防瞭望,配置了水井等设施,体现了水火相克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墙壁上嵌有清代碑刻8通,记载着它的历史渊源,如清同治《襄阳县志》记载:晋郭璞建台镇火。

与“水”相关的襄阳地名,还有襄水源、襄水街,水星台、水淹七军,水西门、水星庙,白水路、昆水路,雷河镇,小河镇、孔湾镇、琚湾镇、茨河镇、南河镇、程河镇、庙滩镇、双沟镇、肖堰镇、过渡湾镇、仙人渡镇,水斗村、水库村、水田村、水田坪村、凉水村、水垱村、白水村,清河农场、水云间农场,汉水华城、水岸新城、水云墅桃、水岸星都,小清河、七里河、大吕沟、鹤子川、响水河、熊河、滚河、莺河、蛮河、沮水,东津、泥咀、水垱、水庄、水寨子,以及东津、檀溪、北津戍、鱼梁洲、王甫洲、张湾、肖湾等等。

四、火,属南方,主炎热、光明。地名特征往往包含阳光、炎热的意象,或者与红色、战争有关。

火石山,位于襄阳市城区南山,山体由石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具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如今已通过生态修复转变为环保教育主题公园,配套有垃圾分类实训基地、环山步道驿站等设施,成为集生态游园与环保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火巷口并非一条街,而是一个区域,虽然没有正式的标识牌,但名气很大,而且“火”了数百年。其名称的由来与“火”有关,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古代建筑大多为木结构,人员密集,火灾频繁发生,所以被命名为“火巷口”。

在火巷口以西50米处,建有安全瞭望建筑“水星台”。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只要老樊城发生火灾,瞭望值班人员就会马上吹号、击鼓,听到响声大作,人们就会纷纷赶去救火。

火星观,是一座用于祭祀火星的道观,也有以火镇水的含义。火星观矶头处的河堤原本是土堤,于同治八年被修筑成石堤,光绪丁酉年又进行了重修,上世纪70年代前后还多次加高加固。北面原来有西敌台、城隍庙、城墙,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炮铺街,位于老樊城中段,是贯通后街与四官殿的干道,这里曾经开设了十多家大小不一的鞭炮作坊,个别大户还能制作小型礼花,它生产的鞭炮供应鄂西北,街名就是由此而来。

位于炮铺街中段西侧有一座老君堂,是用来供奉炼丹药的祖师爷的。明清时期香火旺盛,这表明鞭炮业在这里早已繁荣兴旺。毗邻街东段建有龙王庙,1935年洪水泛滥时坍塌。

炮铺街聚居着城市贫民,以经营小摊、茶馆为生。解放后填平污坑,建起了市第一招待所(樊城宾馆前身),随后街市逐渐形成,鞭炮业因为城市生产安全而转行,被众多商业店铺和现代化街区所取代。

伙牌镇,其名称的由来也与“火”有关。相传村里人在村南建造了一座石牌坊,用来记载村民用火退敌、抵御匪患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牌坊变得残破,但牌子上的“火”字仍然清晰可辨,后人在上面标注“在火牌”,之后便讹传为“伙牌”,也被称为“火牌张庄”。

襄阳还有很多与“火”有关的地名,如火凤凰、火星庙、火石庙、火神庙、火石观、火石坡、火石包、火池垭、火焰坡、火天坡、火龙寨、火田村、火青村、虹火路、星火路、火炬路、火炬大厦等。

五、土,属中央,主承载、稳定。地名特征多与平原、黄土、农业相关,或者位于中央。

土城山即望楚山,位于襄阳城南,是岘山的一部分,与虎头山、双背岭等山头相连,形成完整的城市登山绿道系统。这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登临之处,他的诗作《登望楚山最高顶》中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指的就是这座山。

宋蒙战争期间,元军围困襄阳六年,曾在土城山上筑城屯兵。离此不远有凤林关,传为孙坚饮矢殒命之地。三国故事,于斯为盛。

谷城县石花镇,俗称石花街。相传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当地人用彩石、卵石铺嵌街道,形成“石花满街”的景象,石花镇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溪河桥石花观,即溪河石桥观宝,宝石开花。

清乾隆年间,林家开面铺时得到奎星点化,制作出空心面条。林家为纪念奎星,将这种面命名为“石花空心奎面”,并且沿用至今,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含有“土”字的襄阳地名还有土城、土城子、土城村、土门、土门村、土门路、土门街、土门垭、土门冲、土门沟、土门畈、土铺村、土铺桥、土铺街、土岭沟、土家沟、土桥沟、土沟村、土地岭、土更楼子、孟土路等。

除此之外,大石桥、石台寺、彩石路、后坪、寺坪、长坪、龙坪、薛坪、金镶坪、杨垱、店垭等地名,也与“土”字联系紧密。

其中,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因传说为和氏璧玉石的出产地,破损后用黄金镶补缺角称“金镶玉”,因此而得名。

彩石路,是原襄北监狱采石场内部道路,“彩”与“采”同音,命名为“彩石路”,但寓意更加丰富。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岘首山(博物馆)通往习家池的旅游专用公路。

上述这些以“五行”命名的襄阳地名中,看看是否也有您的家乡!

来源:日月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