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故事》,是成龙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2 04:40 1

摘要:这一切,都是因为《警察故事》攒下的超高人气,让成龙成为了香港皇家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座上宾,连官方节目的主题曲都换成成龙的《警察故事》主题曲了,这让其实并不擅长唱歌的成龙受宠若惊。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1985年上映的《警察故事》是成龙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就是这部电影,彻底夯实了成龙“嘉禾一哥”,乃至“香港一哥”的地位。

虽然这部电影只排在年度票房榜第三,但是话题性非常强。

而且,因为前两部“五福星”系列里都有成龙出演,直接导致了1985年变成了“成龙年”。

成龙在导演了这部电影之后,也彻底背上了偶像包袱,在正能量的赛道上一去不复返。

这个话题我们之前就说过,还记得《宝贝计划》里那个充满正能量的小贼“人字拖”么?

对,这就是成龙演的“坏人”。能坏到哪里去?

这一切,都是因为《警察故事》攒下的超高人气,让成龙成为了香港皇家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座上宾,连官方节目的主题曲都换成成龙的《警察故事》主题曲了,这让其实并不擅长唱歌的成龙受宠若惊。

所以,你会看到之后《警察故事》拍了一部又一部,成龙变成了一个正能量满满的硬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第四集简单任务里都跑去俄罗斯了。

这就显得第一部,初回限定版的《警察故事》非常重要了。

因为这是成龙获得公众赋予的正能量之神之前拍摄的。所以看起来就有些之后没有的东西。

比如,黄段子。

《警察故事》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成龙为了抓住我们的老朋友楚原饰演的朱滔,锁定了他的秘书林青霞,并且最终抓获朱滔的故事。

这个故事简单到令人发指,开头在秀茂坪屋村一场大战引出朱滔,之后将污点证人的名头扣在林青霞身上,最后抓住朱滔,就那么简单。

前后都是成龙式的动作大战,量大管饱,中间唯一一场让观众放松心情的文戏,就是林青霞上庭的那场戏,把成龙昨天晚上和她交流犯罪自白的证据,用录音带重新翻录成“黄段子”的戏码。

这种剧情在三毛哥导演的电影里很常见。但在成龙电影里可不多见。

尤其是在成龙通过《警察故事》功成名就之后,正能量的偶像包袱背上了,这种低俗戏码就更少了。

我知道,后面成龙大哥发福利的镜头也很多,比如《飞鹰计划》里扯浴巾。但那也只是通过镜头给你一秒钟的刺激。

那是十分注意尺度。像《警察故事》这样给你数分钟长的暧昧戏码,我觉得真的是绝唱了。

之后想看这种,只能去别的导演的电影里了。比如王晶导演的《城市猎人》。

《警察故事》对于成龙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特别。

特别的地方在于,在1984年下半年,成龙被“嘉禾”派去好莱坞又跑了一圈,拍了一部《威龙猛探》,不算成功,这一年多时间参与了整整五部电影。

如果按照坊间流传的那个说法,成龙是演了《威龙猛探》之后憋了一肚子火,才开的《警察故事》的话,《威龙猛探》是1985年7月11日上映的。那算算时间应该是85年中才开始拍的《警察故事》。圣诞档就上了。

这不科学。

成龙自打成名之后,从《龙少爷》到《A计划》,都是磨磨蹭蹭一年多才拍完的。

这次为什么这么快?

估计有高人啊!

此时“威禾”已经成立,成龙开始招兵买马,终于有一个人,他回来了。

他就是《飞鹰计划》一开始,搂着胖妞野人出来怼成龙说“我当年比你还壮”的那位。

陈志华。

早年在“罗维影业”里和成龙合作无间的那位导演。前面的文章里,我们写过他的。(看这里:成龙,是如何成为成龙的?

他终于出现在《警察故事》的幕后字幕里,职位是:执行导演。

很多年之后,香港闹哪啥事的时候,成龙的一个言论成为争议的焦点,他说,“中国人要管的”。一下子让很多人粉转黑,觉得他越界了,说得太多了。

但那绝对是他的肺腑之言。在经历《师弟出马》《龙少爷》《A计划》三部没人管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的电影之后,得到的答案就是赶不上档期,严重超支等等各种问题。

成龙真的很需要来个专业人士帮忙打理一些他不是很擅长的事情,也包括管一管他那天马行空的各种动作想法,管一管他吊在钟楼上6天的固执脾气。

成龙深知,如果那天三毛哥不来,他估计吊的不止6天。

执行导演的加入,立竿见影,半年就出片了。

这让成龙可以专心拍摄他喜欢的动作场景,设计出领先世界的优秀场景。

是的,领先世界的!领先包括好莱坞在内的整个世界。

《警察故事》最大的特色,就是动作场景的现代化,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毕竟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三毛哥从《提防小手》开启了现代时装动作如何玩之后,在《快餐车》安排了一场自由搏击味十足的对决之后,来到《警察故事》成龙的动作特色也从《龙少爷》时期的旧式功夫喜剧,开始向硬朗转变,并且这应该是成龙电影以来最硬的一道菜。

就像前作《A计划》一个不小心写了个史上最强的大BOSS罗三炮一样,《警察故事》也是一不小心写了一部最硬的戏。

在各种打斗场景中,成龙又引入了一个展示动作威力的设计,这是他的第二次创新,第一次是《师弟出马》里用威亚拉开人物以展示腿王腿功的威力。

那就是在场景中引入大量的玻璃。

用成龙在《成龙的传奇》里的话说。

玻璃!玻璃!玻璃!玻璃!到处都是玻璃。

以至于业内把《警察故事》叫做“玻璃故事”。

玻璃的加入大大增强了观众对于打击效果和力道大小的感知,极其有效的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对于电影观感的增益巨大。

重要的是,它领先整个世界。

三年后,好莱坞一等硬汉布鲁斯威利拍了一部电影,叫《虎胆龙威》,才“借鉴性”的开始引入玻璃,让主角光着脚面对玻璃地狱。完成了另一个大洋彼岸的警察的经典电影。

注意,是三年后的1988年。

可见其领先。

当然,也有向那边学习的。

成龙和李修贤共同创造了警匪片的一系列套路,李修贤只是玩了一把开枪误杀市民后被停职的戏码。

成龙玩的更大,直接被栽赃误杀同事,那可不是停职而已,而是面临了一级通缉。

隔壁只是路越走越窄,这边是直接拉满上钢丝了。

因此成龙退无可退,有一种穷途末路,十死无生的悲凉,整部戏大概就是这么个基调,铺垫到这里,成龙持枪劫持局长,展现了爆发式演技。

这是成龙最接近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一次。

如果那一年没有出现肥猫郑则仕的话。

蛋柿,蛋柿哦,这场戏,其实我觉得深度借鉴了好莱坞。

就是1983年,好莱坞另一条龙,一生都在和成龙羁绊的那位,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那年他推出了好莱坞版本的著名伤痕文学,也是国内美粉的高潮电影佳作,叫《第一滴血》。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美国人看到的净是越战伤痕,越看越惆怅,而那个时代的我们,看到的是兰博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爽。

两级代沟深的犹如马里亚纳海沟。

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

而成龙显然是看懂了这部电影。他的这次爆发,以及他的怒吼,比起《师弟出马》里对于师傅的爆发,显得更加复杂,情感更加细腻,当然也明显看出和《第一滴血》有羁绊。

互相学习了属于是。

当然,比起成龙,好莱坞玩动作那还是孩子。

成龙在《警察故事》里的动作,也不同于以往的动作喜剧风格,也许是刚在《快餐车》里和喷气机宾尼干的那场太刺激了,这次《警察故事》的动作场面也硬的可怕。

经过了《A计划》的探索,现在成龙已经对当时旧式的武侠片的动作场景开始进行改良了。

成龙是罗维从澳洲摇来的,出道作就是《新精武门》,罗维拍摄的时候完全是按照旧的模式来,这点成龙很有意见。但具体有什么意见,我们之前没提。

现在可以提了,就是李小龙非常经典的单人扛着东亚病夫牌匾去虹口道场踢馆的那场戏。

那是一场群戏,整个虹口道场都是敌人,充斥进整个画面,然后李小龙居中,个个击破,敌人是排着队一个一个上来的,背景里一堆敌人就这么晃来晃去,而不是一拥而上来个乱拳打死老师傅。成龙感觉这不合情理。

那时候年轻,也自卑,只能跟吴思远唠嗑的时候说说自己的看法。

现在自己做主了,可以改变这种古老而不合理的拍法了。

在《警察故事》里,成龙对这种场景进行了两个改变。

第一,把地点安排在商场,加入了大量无辜的逛街游客。这样就改变了虹口道场中背景到处有敌人乱晃却不出手揍你,只是看热闹的尴尬。

背景里乱晃荡的不是敌人,而是游客,在充满镜头的同时也显得合理了许多。

第二,拍摄打戏的时候,选择先一个大广角让敌人一拥而上。

然后镜头切中近景,让画面里只出现1-2个人,把多个敌人一拥而上的打戏细化。而且成龙和多人对打的时候,总是交替和对手过招,也就是和A过两手,然后B就上来了,这样操作既体现了多人一拥而上和主角对打,又将画面里的敌人减少,交替对打,把一拥而上和避免乱拳打死老师傅这两个错位的元素都平衡了。

一下子,时装动作片的打法又上升了一个段位,将李小龙所代表的老派对决远远甩在了身后。

然后,就是玩命了。

这次成龙是真正的把玩命进行到底了。

他作为电影里最大的腕儿,把亲力亲为做到了极致。

有一场戏,是从楼梯上翻下,摔倒在玻璃房里,也就半层,因为没有防护,成家班的人面面相觑,本来前一天安排了林国斌跳。对,就是你们认识的那个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日后梅艳芳的男朋友。

结果,林国斌在拍摄当天说自己感冒了,不舒服。

成龙高声一喝,难道我成家班无人了嘛!

然后,自己上了。

这一跳就跳进了医院,大哥被人七手八脚的被抬出来的时候林国斌在旁边吓坏了,不停的给大哥扇风,都被拍到了电影最后的花絮里,有空可以去找找。

这种小戏也是亲自上,还把自己弄去了医院,模范作用很明显,在现场的“二秦二林”之一的林青霞,也被感染,摔抱镜头自己来,弄的灰头土脸的。

考虑到去年成龙刚和秦祥林一起拍过《奇谋妙计五福星》......

有没有私人恩怨我是真不知道。

成龙应该不记女人仇的吧。

最后,就是那场压轴的大戏,我才疏学浅,就贴一段自传,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吧:

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非常危险的特技镜头。那时候大家都很豁得出去现场随时准备着担架,连车门都是随时开着的,现场伤一个抬下来,立刻送走,下一个顶上。其中有一个从二楼摔下来砸到玻璃上,整块玻璃碎掉的动作,第一个武行跳下来,手断了,抬走。再下来一个,头破了,抬走。看到这个情况,我换上衣服就自己去摔,砰的一声跳下来,也给拾到医院去吐血……不过这些跟下面这个特技动作相比,已经算是“小儿科”了。

(这应该就是林国斌那一次)

那场戏讲的是我饰演的警察陈家驹,在某个购物大楼里面经历一番激烈打斗,发现目标就在一楼大堂,而当时他身在几层楼高的地方,为了防止嫌犯跑掉,决定直接跳到一楼追捕目标。

这个特技动作需要我从高空跳出,抓住大堂中间挂满圣诞彩灯的立柱滑向地面,穿过一道玻璃结构的隔离板,落在购物中心的大理石地板上。这次的起跳高度大约是30米。这个画面很多人都看过,但你们不了解当时情况有多恐怖。

首先,我们必须要在晚上商场打烊之后才能拍摄,晚上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当天晚上拍完,布景就要拆掉,并且在商场开门营业之前清理干净现场。这意味着我不仅没有再试一次的机会,连NG的机会也没有,要一次成功。

我们的准备工作就花费了大量时间,要先把商场里的大吊灯拆下来,换成吊着的三根铁柱,然后要在上面拉钢丝,每一根钢丝都不能焊死,只能用AA胶粘住,否则实拍的时候不可能拉断它们滑下来。粘好钢丝之后要挂糖胶玻璃碎渣、彩灯、电线,最后挂爆破装置。铁柱的下面要再铺600磅(合272千克)的糖胶玻璃,再下面是一个小木屋,里面大概装了1万颗糖果我从上面跳下来,就靠它接住我。在工作人员准备的过程中,我在旁边等得睡着了。

刚拉了两三层钢丝,他们叫醒我,在不太高的位置先试了一次。我跳下来发现钢丝断了两根就不断了,我的手原本是要紧握住中间的铁柱,但钢丝不断,手自然握不住,整个人只好松手掉在地上。就在这个过程中天已经快要亮了,为了防止光透进来,剧组先是在玻璃屋顶上面喷了黑漆结果忽然下雨了,没干的黑漆被雨水冲掉,剧组又马上找来黑布铺上。这根铁柱的主道具还没准备好,又不断有新的问题传来。

灯光组过来跟我说,大哥,用剧组的干电池没办法把整个道具上面的彩灯打亮,我们只能用大厦的普通电源。我说,那如果漏电了怎么办?我会被电死的。他们说,我们会有人在插座旁边看着,一旦出现漏电我们就把插座拔掉,把电断掉……道具过来跟我说,大哥,这些钢丝我们必须粘得结实一些,不然会更危险,所以你跳下来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往下拽钢丝,这样才能顺利滑下来……好几部机器的摄影已经在现场待命了很久,尤其在天花板那边还有一个,他已经抱着机器等了两三个小时,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有汗滴下来,还被下面的工作人员抱怨,说上面怎么在滴水……

当时我已经连续很多个早晚班拍戏,觉都不够睡,耳边还不断传来这样的信息,这些问题都是隐患,都还没有解决,都需要我做决定。时间慢慢来不及了,现场几百个人在等,我整个人已经从混乱变得蒙掉了。

为了确保我跳下来的动作能够以不同速度和景别被记录下来,现场有15部机器同时拍摄。这就意味着现场会有15个摄影师,二三十个摄影助理这到今天依然是非常奢侈的。其中有的是高速摄影,也就是说我只要浪费一点时间,不及时跳下去,底片就会用完。按照剧情,我起跳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平台,它只是很普通的楼梯把手,不仅是圆的,而且很滑,人一站上去,就要立刻跳下来,没有犹豫的时间。这个起跳点离下落的地方还有8尺远相当于我要在一个6层楼高的点上做立定跳远,跳出去8尺,再从一个混合着钢丝、彩灯、糖胶玻璃、爆破装置的铁杆滑下去。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望着下面几百个工作人员和临时演员,还有我的两位女主角张曼玉和林青霞,他们都在下面看着我,我跟自己说,你可以的!

一个成家班的人上来说,大哥,准备好了。我跟他说,一会儿只要我在上面一晃头,这就是暗号,你们就开机。

我终于站在了扶手上面,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肩膀,就听到下面十几部机器同时启动的声音!我想说其实我刚刚不是在晃头,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现场有几百号人,但那一刻鸦雀无声,全场只听到机器吱吱咔咔转动的声音。

我心里想,“死就死吧”,然后大喊一声“死吧--”就跳了出去。

我腾空而起,用双脚夹住铁柱,滑落的过程中灯泡闪烁爆裂,玻璃与火花一起飞溅。我先是感觉自己的手很烫,然后很痛,然后就已经麻了。整个过程伴随着我“啊--”的叫声。接着撞到600磅的糖胶玻璃,把它撞得粉碎,再摔到糖果小屋上。成功了。

但这个镜头还没有结束。

我要用一镜到底来表现这个情节。从上面跳下来,要立刻抓到歹徒就打,落地之后,我马上起身,抓住成家班的一个武行就开始打,咚咚咚,咚咚咚,直打到那个人说,大哥,你不要再打了,我快要死了。我一松手,那个人就倒下了。我才发现自己当时已经失去理智,好像疯掉了一样。我这时候才转身对着大家,用力地嘶吼:“啊!!!”

我看见林青霞在哭,张曼玉在哭,我的经纪人、茶水、化妆师、服装师,那些女孩子们都在哭,我很帅气地甩了一句:“有什么好哭的!”

说完转身到旁边,看到自己的手上全都是碎玻璃渣,皮都翻起来了。在现场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就已经到时间要接早班了,我让司机带我去洪金宝的片场继续拍《龙的心》,车一开动就睡着了。等到司机说“大哥,到了”我醒过来,伸手开门,发现两只手不仅都是肿的,而且在发抖,完全没有力,连车门都打不开,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有多紧张,整个人从爆发到透支,已经虚脱了。

贴完了,大家感受一下。

至此为止,成龙完成了自己“成龙电影”的架构,在自传里,成龙回答了什么是“成龙电影”。

其中第三条写的是玩命。

第六条因为争议比较大,我贴原文:

我的电影价值观永远正面,我从不在自己的片子里表现低俗、下流、残忍、负面的东西。

原文就是这么写的,这一切就是从《警察故事》开始的,所以我说珍惜《警察故事》里的那段贱兮兮的庭审,在那之后,成龙就背上了正能量的偶像包袱,想看类似内容,可就要等到王晶来当导演咯!

另外,可以看出,成龙刚在商场跳完楼,打车就去找洪金宝继续演《龙的心》,1985年的成龙啊,真的是被“嘉禾”往死里用了。

三毛哥和成龙都很忙,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无形之中完成了自己在“嘉禾”的地位交接。

在这之前,三毛哥是当之无愧的“嘉禾一哥”,现在形势变了,成龙上位了。更悲催的是,三毛哥不仅让出了“嘉禾一哥”,更是在三年之后,就在香港影坛混不下去了,最后非常狼狈地退出了一线地位。就像曾经的刘家良刘师傅那样。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成龙,就这么踏着大师兄的肩膀上位了。只是,这一切是悄然完成的,他与师哥自己在那时候都不知道。

日后,成龙的一次劫难,更是让三毛哥离开了“嘉禾”。

那,就是成龙一生中最大的劫难。

一部跟风印第安纳·琼斯博士的电影!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