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年会于当地时间3月21日-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尿路上皮癌(U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U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抗体偶联药物(
前言
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年会于当地时间3月21日-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尿路上皮癌(U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U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药物不断涌现,UC的治疗格局也不断优化。其中,维迪西妥单抗作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用于UC的抗HER2 ADC药物,在UC治疗实践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次EAU大会也取得了多项亮眼成绩。值此盛会召开之际,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益君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顾伟杰教授,共同探讨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介苗(BCG)在保膀胱治疗策略中的探索结果以及其对于临床实践的影响。医脉通:请您谈谈高危/极高危NMIBC在临床诊治中存在哪些难点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沈益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高危/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在临床中占比较高,以我们中心数据为例,约50%的NMIBC患者属于高危风险分层。此类患者的核心诊疗难点在于:第一,肿瘤复发风险居高不下。即使规范接受化疗药物或BCG膀胱灌注治疗,仍有50%-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第二,疾病进展危及生命与生活质量。约20%的高危/极高危患者在复发过程中可能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此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成为必要选择,然而这一选择将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第三,近几年国内外普遍存在BCG治疗短缺、可及性不佳的问题。综上所述,预防高危/极高危NMIBC的复发、阻断或延缓患者从非肌层浸润进展到肌层浸润、以及BCG灌注治疗方案的优化是未来UC临床诊治的重要工作。
顾伟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在临床诊疗中,高危/极高危NMIBC患者最常提出的问题是:“我能否保住膀胱?”指南推荐RC作为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术后需进行尿流改道往往导致患者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许多患者坦言,“既然科技如此发达,为何不能植入人工膀胱?”这一疑问背后,是患者对保留原膀胱功能的深切期待。理想的替代器官需同时满足组织相容性、神经功能及储尿等生理功能,而现有技术尚无法复刻膀胱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因此,保膀胱是目前最符合生理需求的选择。对于高危NMIBC患者,BCG是膀胱灌注的标准方案,可以达到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风险的目的,但其耐受性差,可引起多种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限制了BCG的应用。当前,保膀胱的临床研究也已成为泌尿肿瘤领域的热点。我们期待,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患者将有望在肿瘤治疗与功能保留、生活质量之间获得更优解,真正满足其治疗需求。
医脉通:请您谈谈本项研究的设计思路和亮点,您如何评价本项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预计研究结果将对临床实践产生哪些影响?沈益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very high risk”——极高危NMIBC具有易复发、高进展风险的特点,国内外指南均推荐RC作为标准治疗。然而,根治性手术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针对拒绝膀胱全切的HER2表达(IHC 1+/2+/3+)的极高危NMIBC患者,探索BCG灌注联合抗HER2 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的保膀胱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共入组20例极高危NMIBC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为存在原位癌或经尿道电切无法完全切除的广泛肿瘤;B组5例为乳头状癌伴极高危特征如淋巴脉管浸润、UC变异亚型或累及前列腺等。
结果显示,A组患者3个月及6个月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均为100%;B组患者6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达100%。初步数据显示,联合方案近期疗效显著,为保膀胱治疗提供潜在可行性。安全性分析中,维迪西妥单抗相关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包括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脱发、乏力及周围神经病变,整体不良反应与晚期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增加;BCG相关不良反应中,60%的患者出现尿频、尿急、血尿等局部症状,1例发生3级血尿(经住院治疗后缓解)。总体耐受性良好,联合用药未显著增加毒性负担。本研究为全球首个系统性探索抗HER2 ADC联合BCG治疗极高危NMIBC的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留膀胱的同时展现出优异疗效及可控安全性,为不愿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研究创新性提出BCG联合HER2靶向治疗的保膀胱策略,纳入传统治疗困境中的极高危患者群体,为此类患者带来了真正的临床获益,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医脉通:您如何看待HER2对NMIBC预后和精准治疗决策的价值?如何看待维迪西妥单抗在保膀胱系统治疗中的地位和价值?沈益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HER2在UC患者高表达,同时HER2在UC全分期患者中都是预后不佳的标志。近些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中心探索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标本进行HER2检测准确性良好,HER2在NMIBC的精准治疗大有可为。研究提示,HER2表达的高危NMIBC进行BCG治疗效果不佳,这提示我们针对HER2表达的NMIBC患者采用联合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生存获益。精准治疗时代,我们需要通过精准的检测去寻找到治疗药物真正获益的患者,只有通过精准的检测获取患者个体化的基因组学或者分子标志物的信息后才能帮助患者制定精准治疗策略,这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国内专家针对维迪西妥单抗在保膀胱治疗领域进行了多项开拓性的临床研究,包括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联合放疗等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保膀胱一直是临床上很大一块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作为临床医生不仅仅关注肿瘤治疗的生存获益,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在延长生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生理功能。以维迪西妥单抗为代表的新药探索为保膀胱系统治疗提供了新选择,重新定义“成功治疗”,为患者带来肿瘤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双重获益。
顾伟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近年来,抗HER2 ADC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在UC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中心叶定伟教授牵头的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回顾性纳入了1054例UC患者。结果显示,中国UC患者中HER2表达普遍存在,HER2过表达(IHC 2+/3+)率达58.4%,HER2有表达(IHC 1+/2+/3+)率高达81.4%,并且HER2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估UC患者的HER2表达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尧凯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454例NMIBC患者,在TURBT术后接受BCG灌注治疗,研究结果显示,HER2过表达(IHC 2+/3+)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显著低于HER2阴性/低表达(IHC 0/1+)患者。上述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思考,HER2是BCG灌注治疗NMIBC疗效不佳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HER2过表达的高危NMIBC患者,靶向HER2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在近两年的国际大会上报道了多项中国学者应用维迪西妥单抗治疗NMIBC的研究探索。2024年ASCO GU年会报告的华西医院曾浩教授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0例HER2过表达(IHC 2+/3+)的高危NMIBC患者,在TURBT术后,11例患者接受了维迪西妥单抗辅助治疗,19例患者接受了BCG辅助治疗。两组患者12个月的RFS率分别为100%和57.6%,这表明维迪西妥单抗有望在高危NMIBC治疗中成为替代BCG的全新选择。2024年EAU大会报告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胡海龙教授团队TRUCE-04研究纳入了24例HER2过表达(IHC 2+/3+)的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或者不耐受手术的高危NMIBC患者,患者接受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或联合免疫治疗,其中有16例(66.7%)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
此外,2025年ASCO GU大会口头报告的RC48-C017研究显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HER2表达(IHC 1+/2+/3+)的MIBC,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高达63.6%。如此高的pCR率提示维迪西妥单抗或许可以为MIBC患者带来彻底根治或治愈的可能,经由患者术后病理结果的确证,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对于一部分不耐受或不愿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本着保膀胱治疗的目的应用这一方案。
现有证据提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望成为中国HER2表达膀胱癌患者保膀胱治疗的重要选择。尤其对于高危NMIBC及MIBC患者,该方案有望将保膀胱成功率提升至60%以上。基于国人HER2高表达特征,期待维迪西妥单抗更多高质量研究带来更多强有力的证据,将保膀胱的应用写入指南,推动这一创新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医脉通:本次EAU大会有哪些NMIBC的研究新探索?请您谈谈对于高危NMIBC患者未来治疗策略的展望?沈益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25年EAU年会上,高危NMIBC的诊治进展成为核心议题。专题讨论(Rapid Fire Debate)围绕临床痛点展开,例如考虑到传统BCG灌注治疗的局限性或对于BCG无应答的NMIBC患者,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能否作为对于此类人群的替代方案,快速口头摘要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摘要号A0792),膀胱内灌注吉西他滨和多西他赛的治疗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中位无病生存期(DFS)为18个月,仅发生1例≥3级严重不良事件。其他新型药物例如RAG-01,一种新型小分子激活RNA疗法治疗BCG失败NMIBC患者也公布了首次人体研究结果(摘要号LB11),可以看到膀胱内灌注RAG-01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初步抗肿瘤疗效支持进一步临床研究。我们也期待针对BCG无应答高危NMIBC患者更多的新药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后,我们团队进行的一项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BCG在高危NMIBC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开放标签的单中心研究也有幸入选2025年EAU年会,刚才也进行了详细分享,这一联合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可能为拒绝或不适合膀胱根治手术的HER2表达的高危NMIBC患者提供新的保膀胱治疗策略,这类“灌注+全身治疗”双路径也是值得期待的未来发展方向。2025 EAU年会的众多新进展表明,高危NMIBC诊疗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有望为患者建立更精准高效的保膀胱治疗方案体系,也期待维迪西妥单抗方案带领我们迈入NMIBC治疗管理新时代!
A0795:维迪西妥单抗联合BCG治疗HER2表达的高危NMIBC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单中心研究研究目的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HR-NMIBC)当前的治疗包括BCG灌注,以及对于极高危患者采取的RC。然而,40%-60%的HR-NMIBC患者在接受BCG治疗后仍会复发。此外,R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且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会产生负面影响。维迪西妥单抗是一款靶向HER2蛋白的全新的抗体偶联药物,但其在HR-NMIBC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相对有限。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的单中心研究来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BCG在HR-NMIBC患者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入组了两个队列,入组患者为HER2表达的(IHC 1+/2+/3+)未经BCG治疗的拒绝或无法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极高危患者(队列A:患者无法进行完全性肿瘤切除或有原位癌;队列B:患者接受了完全性肿瘤切除)。所有患者接受8个周期的维迪西妥单抗静脉注射(2 mg/kg,每3周一次)和至少1年的BCG膀胱灌注。研究主要终点包括队列A的3个月cCR率和队列B的6个月EFS率。次要终点包括其他疗效终点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2023年12月至2024年8月期间,共入组了20例合格患者(16例男性,4例女性),其中队列A入组15例患者,队列B入组5例患者。17例患者HER2过表达(IHC 2+或3+),3例患者HER2低表达(IHC 1+)。截至2024年9月12日,队列A中,在3个月和6个月时,11例和5例患者的cCR率均为100%;队列B在6个月时,3例患者的EFS率为100%。65%(13/20)的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最常见的TRAE包括:AST/ALT升高(40%,8/20)、脱发(45%,9/20)、周围神经病变(35%,7/20)、厌食(10%,2/20)和皮疹(5%,1/20)。10%(2/20)的患者发生了3级TRAE,包括1例维迪西妥单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和1例BCG引起的血尿。60%(12/20)的患者发生了BCG相关的AE,包括膀胱刺激征、发热、关节痛、结膜炎和血尿。
研究结论
这是首个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BCG治疗HR-NMIBC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这一联合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这可能为拒绝或不适合膀胱根治手术的HER2表达的HR-NMIBC患者提供新的保膀胱治疗策略。
专家简介
沈益君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德州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国家卫健委高级人才评价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膀胱癌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泌尿外科临床质控中心督察组专家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泌尿分册编委《中华男科学杂志》通讯编委
长期从事泌尿男生殖肿瘤的诊断、预防和综合治疗,擅长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膀胱癌根治术,保留性功能的膀胱癌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术,保膀胱综合治疗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申康重大临床研究项目,上海市卫计委等课题,研究成果被纳入NCCN膀胱癌诊治指南。主编 《浸润性膀胱癌》,参编《实用外科学》,《实用肿瘤外科学》等“膀胱肿瘤”章节专家简介
顾伟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Mayo Clinic博士后
主要从事泌尿肿瘤临床和转化研究。作为Sub-I参加多个I/II期,III期临床试验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白玉兰浦江人才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上海市抗癌协会雏鹰计划作为参与人获得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执笔专家参与编写csco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Lancet Oncology,Med, BMC medicine, npj Precision Oncology,Journal of Urology,Internal Journal of Cancer,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 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编辑:Ariel
审校:Kristen
排版:Yian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