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衰退地图”出炉:这些地区老人高发,难道耳背是遗传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5:13 2

摘要:最近,好多研究团队在全国做了听力调查,搞出了一张“听力衰退地图”。结果有点吓人,有些地方的老人耳朵不好使的情况比其他地方严重多了,发病率高出一截。

最近,好多研究团队在全国做了听力调查,搞出了一张“听力衰退地图”。结果有点吓人,有些地方的老人耳朵不好使的情况比其他地方严重多了,发病率高出一截。

这让大家开始纳闷:难道听力不好跟遗传关系特别大?

是不是有些家庭的老人普遍耳背,就是因为遗传病?

其实医生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大量数据,已经有了答案。

首先要说清楚,听力下降确实有遗传的因素。

比如说,有些很少见的先天性耳聋,确实是基因突变搞的鬼,甚至在一些地方,因为结婚习惯的原因,会导致一家人都这样。

但是,大多数老年人慢慢出现的听力减退,也就是老年性耳聋,并不是遗传病。

它更像是一种身体机能的退化,像长白头发、皮肤松弛一样,是身体变老的一部分。

当然,不同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不能光用年龄来解释,还跟环境、生活习惯、接触噪音的情况、饮食习惯等等有关系。

最近有个调查,找了将近十万的老年人,结果发现北方一些地方老年性耳聋的发生率比南方高15%以上。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噪音。

北方有些工业城市,工厂噪音、交通噪音一直都很大,这些环境因素会让耳朵里的听力细胞坏得更快。

耳朵里的毛细胞一旦坏了就没法恢复,而噪音就是最常见的“凶手”。

在农村,经常用大喇叭、集市上的高音广播,也是让老年人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长时间在吵闹的环境里,就算年轻的时候没感觉,年纪大了损伤就一块儿爆发了。

除了噪音,饮食习惯不一样也可能是“地图”差异大的原因。

比如,吃太咸跟听力下降有关系,这个早就被研究证实了。

吃太咸会导致内耳液体出问题,容易引起内耳的血液循环不好,时间长了听力就受影响。

北方人普遍口味重,腌的东西吃得多,老年人几十年下来,耳朵里的血管自然会受到损害。

南方有些地方吃得比较清淡,相对来说保护作用更好,这就可能解释了地区差异。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慢性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病对耳朵里的血管影响很大。

耳蜗里的毛细胞对供血特别敏感,一旦血流不畅就容易坏死。

数据显示,有糖尿病的老人听力减退的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人高两倍左右。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听力问题也更多。

在一些慢性病高发的地方,老年人耳背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这也说明听力问题不光是遗传,也是全身健康状况的一个反映。

至于遗传因素,医生们觉得:它确实有,但更多的是决定了人对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

有些人天生对噪音的承受能力就低,同样的噪音,别人没事,他就可能受不了。

但如果能避开高风险的环境,这类人也不一定非得耳背。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老年人听力下降就是遗传的原因,更大程度上还是后天因素加在一起的结果。

再说说为什么听力衰退这么重要。

很多人觉得耳背就是听不清,说话声音大点就行。

要知道,听力下降直接影响大脑。

研究发现,听力不好使的老人,出现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的风险更高。

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声音的时候需要用更多的资源来弥补,时间长了,认知功能就会被拖累。

而且耳背会让老人慢慢地减少社交,变得孤单,抑郁的风险也会上升。

这些都会加速全身健康变差。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听力损失是老年痴呆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早点关注听力,就是在为大脑的健康做准备。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听力下降有很多环节可以干预。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这一点很多老人不当回事。

比如跳广场舞的音响声音特别大,老人天天在那儿待两三个小时,这就是在慢慢伤害耳朵。

还有喜欢戴耳机听戏听广播的,声音如果太大,几十年下来肯定会有问题。

其次要控制好慢性病,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耳朵里的供血就会更稳定。

再就是营养,有研究说,维生素A、C、E和叶酸吃得够的人,听力下降的速度会慢一些,这些东西能减少自由基对耳蜗毛细胞的损害。

同时,定期检查听力也很重要。

很多老人明明已经听力下降了,却不愿意去医院,觉得“耳背是正常的老化”。

这种想法会耽误治疗。

如果在早期发现,可以通过戴助听器、改善生活习惯来延缓听力下降。

相反,如果等到严重听不见了,神经退化已经固定了,助听器的效果就很有限了。

统计显示,使用助听器的老人认知障碍的风险比不用的老人低20%以上,说明干预是有用的。

那么,听力衰退地图告诉我们什么?

其实就是:地区差异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生活方式、环境、慢性病情况的综合体现。

如果某个地区耳背的老人特别多,那就说明这个地区的饮食、环境或者健康管理有问题。

与其说这是基因安排的,不如说是几十年生活习惯造成的。

换句话说,耳背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提前预防和减缓。=

总的来说,听力下降在老年人里确实很常见,但它不是遗传病。

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噪音、饮食习惯、慢性病管理这些日常因素。

医生们通过长期观察已经证明,耳背和寿命、认知功能都有关系,不能不当回事。

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早点重视,不要等到听不见了才去想办法。

平时少接触噪音、饮食清淡、控制慢性病、定期检查,这些才是保护耳朵、保护大脑的关键。

我觉得,很多人一提到老年人耳背就说“这是正常老化”,其实这是对健康的一种误解。

就像牙齿可以提前保护、血压可以控制一样,听力也不是完全没法干预的。

耳朵的健康反映的是全身的状态。

如果想老年生活更好,就别忽视听力问题。

[1]刘雪娇.别让听力衰退拖垮健康[N].老年日报,2025.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