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疼,是半夜翻钱包看到一张旧照片,突然喘不过气的那种。
“白月光”三个字,一出现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疼,是半夜翻钱包看到一张旧照片,突然喘不过气的那种。
杀伤力到底多大?
有人把它分了级:谈过恋爱的白月光,20%;已经不在人世的,80%;热恋期突然离开的,100%。
听起来像玩笑,可评论区里全是真事。
有人把那张照片塞在卡包里十六年,换钱包就换卡包,照片不换。
有人结婚多年,听到某首歌还是下意识按暂停,怕情绪失控。
最扎心的是,哪怕白月光本人现在真站在面前,也打不过回忆里的那个影子。
回忆自带滤镜,把当年的笑、味道、甚至吵架都镀上一层柔光。
现实里的人会老、会发福、会说“你变了”,可回忆不会。
催婚的爸妈不懂这些。
他们觉得“过去就过去了”,可过去没过去,它只是被折叠起来,偶尔在深夜自动播放。
有人怪爸妈当年拦着早恋,才导致现在对初恋执念这么深。
其实拦不拦都一样,没得到的永远最会发光。
能怎么办?
把照片烧了、把歌单删了、把聊天记录清空?
没用。
真正的解法不是消灭记忆,而是承认它存在,然后继续过日子。
就像膝盖上的旧伤疤,下雨天会痒,但不耽误走路。
说到底,白月光不是某个人,是“如果当时”四个字。
它提醒错过,也提醒别再错过眼前人。
下次半夜情绪泛滥,就对自己说一句:回忆归回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
来源:桥上观桥的独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