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10月12日寅时三刻,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混同江口笼罩在浓重的晨雾中。东北海军江防舰队旗舰"江亨"号的瞭望哨突然发现:苏方江岸的芦苇丛中,七艘涂着红星的钢铁巨兽正缓缓转向——那是沙俄时代建造的"列宁"级浅水重炮舰,装甲厚度超过东北舰炮的射程。
楔子:钢铁与鲜血的黎明
1929年10月12日寅时三刻,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混同江口笼罩在浓重的晨雾中。东北海军江防舰队旗舰"江亨"号的瞭望哨突然发现:苏方江岸的芦苇丛中,七艘涂着红星的钢铁巨兽正缓缓转向——那是沙俄时代建造的"列宁"级浅水重炮舰,装甲厚度超过东北舰炮的射程。
二等水兵王铁柱的牙齿在寒风中打颤,他不知道,这将是甲午海战三十四年来,中国海军首次与外敌的正面交锋。
第一章:风暴前夜的铁轨轰鸣
中东铁路的幽灵
1897年铺设的铁轨在暮色中泛着冷光。这条穿越东北腹地的"中东铁路",自沙皇时代起就是列强争夺的动脉。1924年《中苏协定》墨迹未干,苏联便屡屡违反"共同管理"条款,东北当局忍无可忍:1927年查封哈尔滨领事馆,1929年7月10日全面接管铁路。张学良的奉天官邸里,蒋介石的密电码在烛火下跳动:"苏联赤祸东渐,东北当为国立威。"少帅的马鞭重重砸在地图上,混同江的标记被划出裂痕。
九头鸟的困兽之斗
"把商船改成炮台!"东北海军代总司令沈鸿烈的怒吼惊飞江鸥。这位留日归来的湖北汉子,面对苏军阿穆尔河区舰队的庞然大物,正在上演绝望的智慧。八艘江防舰中,仅"江亨""利捷""利绥"是正规军舰,其余皆为商船改装。更致命的是情报:苏军四艘"列宁"级战舰的120毫米主炮,射程超过东北舰队所有火炮。
沈鸿烈连夜部署"水下长城":三千米铁锁串联钢砣,暗布三百枚水雷,江岸炮台林立。他亲自登上改装的"东乙"号驳船,抚摸着新焊的120毫米主炮:"弟兄们,这铁壳子虽薄,可炮管子是直的!"轮机长李云龙苦笑道:"司令,咱这船没动力啊。""那就用'江安'号拖!藏进芦苇荡,等老毛子靠近了再咬!"
第二章:钢铁舰队的碰撞
苏方的战争机器
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站在"红色东方"号舰桥上,望着对岸的中国防线冷笑。他的阿穆尔河区舰队拥有七艘"列宁"级重炮舰、三艘"Vorul"级炮舰、两艘"布里亚特人"级炮舰,外加14架飞机、一个陆战营。"中国的小船,不过是靶子。"他对参谋长说,"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哈尔滨!"
中方的血肉防线
同江岸上,东北海军陆战队营长李泗亭正在检查战壕。四个陆战团、两个陆军旅、十门高射炮,构成最后的屏障。士兵们在江边埋下竹签,用铁轨焊接拒马。"老张,把辣椒汤烧热!"李泗亭对炊事班长吼道,"等会儿下河炸鱼(水雷),别让弟兄们冻僵了!"
第三章:10月12日:六个小时的炼狱
第一幕:黎明的炮火(06:12-07:30)
"开火!"苏军旗舰"红色东方"的主炮率先怒吼。第一发炮弹在"利捷"号甲板炸开,舰长王作霖的右臂飞旋入海。东北舰队的还击如同萤火虫:"江亨"号的120毫米炮击中"孙中山"号指挥塔,代理舰长斯卡尔斯基少将当场毙命。隐蔽的"东乙"号突然开火,120毫米炮弹撕开"雪尔诺夫"号装甲,轮机舱起火爆炸。
第二幕:钢铁的绞杀(07:30-10:00)
苏军航空兵加入战团。三架"波利卡尔波夫"轰炸机俯冲投弹,"江平"号锅炉爆炸沉没。"江泰"号舵轮被炸飞,代理舰长莫耀明在指挥舱燃烧中坚持操舰,直到被气浪掀入江中。沈鸿烈在"江亨"号舰桥目睹惨状:"传令各舰,凿沉阻塞航道!"
第三幕:最后的白刃(10:00-12:15)
"东乙"号成为最后战力。这艘无动力的驳船被"江安"号拖带,在江面上画着血色弧线。苏军三艘重炮舰围猎而来,120毫米炮弹雨点般落下。"弟兄们,把炮弹打光!"舰长林文彬吼道。炮手陈大勇的手掌被炮管烫穿,仍用断臂装填炮弹。"江安"号锅炉爆炸断成两截,水兵们在浮冰间用步枪射击,直到弹尽援绝。
第四幕:江岸的怒火(12:15-14:00)
苏军陆战队开始登陆。400名红军在飞机掩护下冲向同江码头,迎接他们的是李泗亭营的交叉火力。"打!往死里打!"李泗亭的机枪打红了枪管,战壕前堆满苏军尸体。突然,一发炮弹击中弹药库,冲天火光中,这位黄埔四期的营长与三十名士兵同归于尽。
第四章:将帅的决断
沈鸿烈的背水棋
"报告司令,'江亨'号中弹七处!"副官的报告混着硝烟。沈鸿烈望着江面漂浮的残骸,突然下令:"所有舰艇自沉!布雷队引爆水雷!"他知道,这是最后的阻敌手段。当晚,他在战地日记中写道:"今日之战,非战之罪也。吾辈唯有以死报国。"
布柳赫尔的震惊
"什么?中国人击沉了自己的军舰?"布柳赫尔望着江上的浓烟,难以置信。他的舰队损失三艘战舰,舰队司令斯卡尔斯基阵亡。更令他震惊的是:东北军在江岸的抵抗,让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停止进攻!"他下令,"等待陆军支援。"
第五章:血色统计
表格
项目 中方(东北海军) 苏方(阿穆尔舰队)
参战舰艇 8艘(3艘军舰) 14艘(7艘重炮舰)
伤亡人数 327人阵亡,512人负伤 189人阵亡,247人负伤
舰艇损失 全部沉没 3艘沉没,2艘重伤
陆战伤亡 陆战队全员殉国 登陆部队死伤过半
第六章:寒江呜咽
伯力协定的血色句号
1929年12月20日,《伯力协定》签署。张学良在协议书上签字的手微微颤抖:中东铁路恢复共管,苏军撤出东北,但黑瞎子岛从此脱离中国版图。沈鸿烈站在松花江冰封的江岸,望着对岸苏军的岗哨,喃喃自语:"终有一日,中国人的军舰会重返这里。"
被遗忘的英雄
战后,东北海军幸存者在青岛港自沉舰船阻塞航道。他们的胸前,戴着"混同江战役"纪念章——铁制的锚链图案,中间嵌着一颗红星。1989年,苏联解体前最后一任阿穆尔舰队司令伊万诺夫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些中国小船的勇敢,让我们明白:有些河流,是不能轻易跨越的。"
尾声:江涛中的军魂
今日的混同江口,立着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碑文只有八个字:"1929,中国海军在此战斗。"每年清明,附近的渔民会自发前来祭奠。他们说,江底有时会传来隐约的炮声——那是当年的水兵们,仍在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丈量过的水域。
附:
中苏海军三江口富锦之战,是1929年中苏两国军队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进行的一场江上水战。
名 称中苏海军三江口富锦之战
发生时间1929年
地 点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
参战方中国张学良东北军,苏联军队
结 果苏联获胜
导火索中东路事件
中苏海军三江口富锦之战,亦被称为“同江战役”,是由“中东路事件”引起的。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十月革命后,苏联继续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和支配,使中苏关系趋于恶化。
1929年10月,蒋介石撕毁中俄合办中东路的协定,张学良派部队占领中东路,是为中东路事件。中苏军队在满州里附近发生军事冲突,张学良的军队失败。
10月12日,苏军向东北海军发起进攻,掀起了中苏海军三江口富锦之战。苏军出动飞机25架、军舰10艘、机关炮车40余辆、增派骑兵800人、步兵3000余人,向同江中国军队进攻。
战况异常激烈,同江城失守,中国海军江防全军覆没,5艘军舰被击沉,营长以下军官17人阵亡,士兵牺牲500余人。10月30日,苏军13艘军舰驶入松花江,飞机轮番轰炸,富锦县城陷落。是为中苏海军三江口富锦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来源:清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