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只羊集团的塌房事件看似是“假货”引发的信任危机,但其根源远比表象复杂。从刘润与张庆杨(小杨哥)的访谈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到企业实际经营中的矛盾表现,反映出多重维度的割裂与冲突。
三只羊集团的塌房事件看似是“假货”引发的信任危机,但其根源远比表象复杂。从刘润与张庆杨(小杨哥)的访谈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到企业实际经营中的矛盾表现,反映出多重维度的割裂与冲突。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的根本矛盾
张庆杨在访谈中强调的社会责任感,与三只羊的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冲突:
高额抽佣机制倒逼劣质选品三只羊直播间采取“20万坑位费+50%抽佣”的模式,品牌方需承担13%税费和打赏礼品成本,导致实际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在这种模式下,只有成本极低的假冒伪劣产品才可能满足“全网最低价”要求。例如“磷苯二甲酸酯超标100倍的童鞋”和“槽头肉梅菜扣肉”等事件,本质是畸形利润分配机制的必然产物。资本对赌协议驱动财务造假
为完成与投资方约定的业绩对赌,三只羊长期虚增60%销售额,通过虚假报关、伪造产地(如河南村庄代工红酒伪造成法国进口)等手段维持数据增长。这种资本压力下的系统性造假,与企业宣称的“诚信经营”形成鲜明反差。
二、个人认知局限与资本扩张的失控
张庆杨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存在理想主义色彩,但实际经营中暴露认知缺陷:
暴富后的管理能力断层从草根网红到管理数千人企业的跨越中,张庆杨未能建立有效品控体系。整改前的三只羊仅依赖形式化核验(如查看检测报告、样品试吃),缺乏专业品控团队,导致“香港美诚月饼”(实际产自广东佛山)等虚假宣传事件频发。资本外逃触碰国家利益红线
香港分公司的成立被指为资本转移通道,通过40余家关联公司将超200亿元货值转口至东南亚,涉及芯片、医疗器械等敏感商品。这种操作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被认为“为西方制裁递刀子”,最终引发国家安全层面的审查。
三、社会责任承诺与实际行动的割裂
危机应对暴露价值观矛盾面对假货质疑时,三只羊采取“甩锅品牌方+泪洒直播间”的公关策略,而非主动担责。例如在“毒童鞋事件”中,企业将85%利润收入囊中却让厂商承担法律责任,与其宣称的“保护消费者”理念背道而驰。整改措施的被动性与局限性
尽管后期缴纳6894.95万元罚款并赔付2777.85万元,但这是在政府强监管下的被动行为。此前张庆杨对“香港品牌”的诡辩(“注册在香港就是香港品牌”),暴露了根深蒂固的投机心态。
企业家形象的“认知滤镜”与商业现实
张庆杨在访谈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可能源于其草根出身带来的共情意识,但未转化为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直播行业的资本狂欢放大了个人认知局限,最终导致价值观与商业实践的割裂。这种矛盾并非完全源于“虚假人设”,更多是暴富型企业家在资本裹挟下的典型困境——当个人道德自觉无法突破商业模式缺陷和系统性监管漏洞时,崩塌只是时间问题。三只羊案例警示:直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构“平台-品牌-消费者”的利益分配机制,而非依赖企业家个人的道德承诺。
来源:坦荡的青山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