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校长在现场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5:03 2

摘要:学校干部任命,其标准和决定权就不说了;但呈现出来的结果,却不可能不说,回避不了必须面对。不管是学校前勤还是后勤,都是技术活,管理者没有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与实践经验,在面对具体工作时,就是一盆浆糊。有时候,其效果甚至还不如索性没人管。

又到开学季。

开学第一天,公众的注意力大都在孩子和教师,学校的管理人员往往被忽视。而其实,管理人员,才是学校的运行中枢。

“校长在现场中”的校长,不是专指学校一把手,也包括副校长、处室负责人等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所有班主任。校长,是一个代表,代表学校管理人员。

开学前,受多所学校邀请,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培训讲课。其中一个培训内容,是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干部任命,其标准和决定权就不说了;但呈现出来的结果,却不可能不说,回避不了必须面对。不管是学校前勤还是后勤,都是技术活,管理者没有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与实践经验,在面对具体工作时,就是一盆浆糊。有时候,其效果甚至还不如索性没人管。

尤其是学校的政教工作与教学工作两大基本盘。

开学之初,班主任安排与课程安排是决定学校能否顺利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本,是纲。这两样工作安排好了,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便在正轨上,其他工作滞后或一时不济,都是可以扛过去的,出不了大乱子。

这两项工作,大部分学校都是分别由政教处和教务处具体负责统一安排。若一时安排不好,开学工作就会出现混乱;若一直安排不好,一学期的工作都会乱七八糟漏洞百出。

培训的时候,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教育观察,讲了基本管理框架、部门与人员职能、主要工作内容、适配国家政策法规、管理人员基本素养等。其中,关于管理人员基本素养,着重强调了的 “在现场” 的工作习惯与管理意识。对于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在现场,几乎可算是一种成长捷径。

我自己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前,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有着比较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饶是如此,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时,也经历了茫然无措如履薄冰的一段时间。

我是没有权力野心的人,对当干部毫无意愿与追求,甚至很排斥。1996年暑假,学校突然宣布,提拔当时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代理年级组长的我,当学校政教处主任。我十分抗拒这个提拔,学校副校长到我家告之时,我一口回绝,表示自己当不倒干部,也没兴趣,只想好好当老师。这不上进的态度,被副校长和当时在场的我婆婆一起严肃批评,最后我妥协,勉强接受。

这个管理身份给了我巨大的压力,无他,我不知道当政教主任具体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对于学校管理,我一无所知一窍不通,平时跟学校校长副校长们都不算上很熟,除了因工作搭个讪,私下没有任何交流与往来,主观和客观上,都搞不清楚学校干部要怎么当。

这个时候,碰到一个好的领路人好的上司,就太重要了!

我运气还不错。在我当政教主任期间,学校分管政教工作的德育副校长,是我碰到过的真正可称德艺双馨一身正气无私奉献的袁荷梅校长。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对我影响至深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她始终坚持在现场的工作方式与工作作风,当然,我自己也是那种扶得上墙的人。(这样的人——怀念袁荷梅校长)

政教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不同的,简单粗暴区分,大约是“教学教书,政教育人”,政教处决定学校的氛围感,我们对一所学校的直观印象与判断,是由政教工作决定的。学校常规政教工作,有两件事是最基础的,一是安全二是卫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这两项工作做好了,学校政教工作便可打80分,说明学生的养成教育没有问题,同时,运气也不错。

学校政教工作平顺,是需要些运气的。而这运气,往往落在那些总是在现场的学校管理者身上。这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

到底何为在现场?无意识晃悠?戴红袖章查岗?推门听课?也算,但远不只这些。

分享几个我自己的在现场经历,或有启示:

1995年。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某天放学铃响,当时的门卫老头在学校后面跟人下象棋,忘了打开大门。我们班教室是离校门直线距离最近的,这也导致我们班学生最先到达校门口,一场恐怖的挤踏事故眼看就要发生。我上最后一节课,学生站队离开时,我送书本到办公室,通过窗户一眼就看到校门没打开,而孩子们已经在校门站成一堆,操场上的学生还黑压压乌泱泱地往校门口而去。我当时头发都竖起来了!扔下东西就往校门口飞奔。一直挤到门旁边。此时,门外家长往里推门,门内学生已经挤得动不了,门都变形了,门口哭声一片。我站在门口位置,拼尽全力稳住身前的小孩不要倒下,同时左右开弓连打带喝斥,阻止就近的学生不许瞎起哄往前挤,大声让后面的学生站在原地不要动不要过来,关键时候,霹雳手段才是菩萨心肠。所幸后来外围其他老师帮着控制本班学生,从外围疏散,学校校长和门卫老头闻讯也匆匆赶来,又费了好一番功夫,才终于把门口学生散开,打开了校门,没有让这场安全事故酿成悲剧后果。终于放松下来的我,站在路边一直呕吐。饶是如此,下午上学,看到我们班好几个孩子的脸上胳膊上,都有挤压造成的皮下出血。如果当时我作为班主任不在现场,会是什么后果?不敢想。几乎所有重大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管理者的缺位。而这样的事故,我们根本承受不起。

1997年春季。我担任政教主任,某个周末,组织学校少先队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约七十余人,包乘两辆公汽前往七里坪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结束去爬了天台山。在天台山顶看大好河山听红色故事,之后就自由活动。天台山顶活动范围也不大,当时只有一个小道观,孩子们自由活动了一会儿,就开始有人陆续下山。当时带队的除了我,还有袁荷梅校长和另外几个辅导员、班主任代表。孩子们自由散在山顶上,他们几人在山顶拍照(那时还是用的相机,没手机。)我看到有孩子开始下山,便跟过去看着。天台山上下并不险峻,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危险。但那是正常情况下!还有不正常的情况。下山的路绕到山的另一侧,跟袁校长他们拍照的人以及其他留在山顶的学生中间隔着山体,看不到彼此。那条路有约三四十米长路段一边是山壁一边是山崖,不是特别险,但掉下去也是生死难料。且那条路当年是没有护栏的,宽约两尺,仅容两人贴身错身。就在许多孩子走到那条路上时,几乎是几息之间,不知哪里突然涌来一大团灰白云雾,把路和人全罩在里面,能见度不足一米,几乎对面看不人影。我当时冷汗就下来了,根本来不及去喊袁校长他们过来一起维持。学生们突然碰到这种情况,根本不觉得危险,还莫名兴奋起来,只听见云雾中学生又叫又笑,还有人伸出双手乱摸索,太恐怖了!我当时刚走到那路上,手上还拿着队旗,赶紧走到路中间,背向山崖那边,旗杆横伸形成护栏,不断地大声喊,命令所有正在这条路上的孩子们,紧贴山壁往前走,不能跑,不能推挤、不能并行,不能后退,不能停留,一手摸着山壁,有序前行。我们少先队大队长也很有眼力见,他手上也有一面队旗,便站在我不远处,像我一样横伸旗杆,帮忙大声维持秩序。所幸那天去参加活动的,全是少先队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纪律意识很强,在我声嘶力竭的不停念经中,大家顺利走过这段路。那团云雾笼罩的时间应该不到十分钟,但对我来说,无比漫长。当云雾散去眼前复又一片清明时,我全身汗透两股战战走完那几十米路,到一处下山台阶上一屁股坐下,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袁校长她们后来得知,也是后怕不已。试想,如果没有成年人在现场,孩子们突然陷入迷雾,不管是因兴奋还是因害怕而骚乱起来,会导致什么样可怕的结果?真出安全事故,我们能怪老天降下一团雾么?

每年学校田径运动会,时长一天半,周四到周五,周五下午放假。三千多人的校园,难免的一片狼藉,当年操场还没硬化,运动会期间更是尘土飞扬。到运动会结束时,人困马乏,不管是运动员、观众还是老师们,操场上折腾一天半,谁不累?是把满操场垃圾留到星期一再来打扫,还是在运动会结束后打扫干净?我们每年都是提前安排高年级一个班,专门负责在运动会结束后打扫操场。但这件事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干得没劲,没有人监督,就会糊弄一下了事。可如果校长跟他们一起打扫呢?相信我,必然干干净净。很多年,我和袁荷梅校长,每年都是在运动会结束后,灰扑扑地最后离开干干净净的校园。想到星期一全校师生走进的是干净的校园,我们疲惫又满足。我的第一次留下,是袁荷梅校长带我一起,之后年年,有她没她,我都会留下跟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哪怕只是站在那儿陪着,不曾缺席。不只运动会,还有每年的全县六一会演,从前期的排练到最后的演出,在排练现场做观众,一路步行到礼堂、帮孩子们化妆、拎包拿水、在台下为他们鼓掌……不是音乐老师,却没有缺席过一个节目。如果不在现场,如何知道学校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是如何开展又到什么程度?如何从尘土飞扬中、从欢呼喝彩中去感受教育的意义与荣光?

——因为在现场,让我直观感知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与重大责任。任何人,不管因为什么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如果只想着那芝麻绿豆般的小小权力与官位,是可耻的。没有把事做好、把责担起、立德树人的信念,不能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手上有活,真的,别去占那位置。

管理者的在现场不是只出个人头,同时也必须有随时随地的教育观察与思考,以及因之而来的教育判断与管理完善。

某次,早读时间。在教学楼转悠时,发现楼梯间地面上,泼了一大片黄色茶水,茶叶满地,十分醒目。教学楼的楼梯间,是某个班的清洁区。是往来人最多的校园空间之一。各班学生一早来学校后,打扫班级卫生和清洁区卫生是常规班务工作,少先队检查班务情况也是每天常规。这个时候对于这种现象,要怎么判断及反馈?责任在谁?负责这片清洁区的班级?督查的少先队干部?扣除积分?追查?这些都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脏污的楼梯间,根源不在清洁区责任班级,不在少先队干部,在学校老师。没有学生会带一杯绿茶来学校喝,把这茶水泼在楼梯间过道的,一定是学校的某位老师。学生打扫干净了,少先队检查过了,然后某位老师经过这里,随手就把杯子里昨天的茶叶水泼在地上。不用去打扰责任班级的老师和学生,自己打扫干净。在教职工例会上,公开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提醒学校老师注意公德(当年还没有智能手机微信群,可随时随地分享)。

到教科院工作后,有次去学校视导,上教学楼,还是在楼梯间。跟同行的校长说:你们学校政教工作不行。校长问怎么了?指他们学校楼梯间转角窗台,窗台外伸手可及的位置,全是零食袋,甚至某层窗台还歪放着一个里面尚余几根干了的热干面的饭盒!校长很尴尬,当时就打电话让政教处派人清理。这种清理显然也是临时的,是因为我很不客气的当场指出。这可是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楼梯间,真正的眼皮子底下。会让垃圾堆成这样,是管理者视而不见、学生乱扔垃圾、卫生打扫流于形式、卫生检查形同虚设共同造成的。而这当中,首要责任在管理者,你为什么看不见?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不是说说而已。一所学校,细节出了问题,是分管部门管理出了问题,整体出了问题,是校长管理出了问题。

开学季,许多我曾经的学生、我带过的青年 教师,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好几个人问我,要怎么把管理工作做好?我给的建议很多,但仔细思量,学校管理什么最重要?个人觉得,还是管理者必须常在现场。

来源:莲花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