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台当局的歇斯底里:威胁断掉退休金、恐吓公职人员、对艺人喊话别来凑热闹。另一边是台胞的硬核回应:自掏腰包拍纪录片、网红开直播参与、年轻人组团来观礼。
越是有人说不敢来,我们越要来。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的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台海的平静水面。
一边是台当局的歇斯底里:威胁断掉退休金、恐吓公职人员、对艺人喊话别来凑热闹。另一边是台胞的硬核回应:自掏腰包拍纪录片、网红开直播参与、年轻人组团来观礼。
这场禁令与突破的较量,究竟谁会笑到最后?台胞的集体觉醒背后藏着什么密码?
8月31日,北京首都机场。当苑举正教授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刻,迎接他的不只是秋日的阳光,还有一句温暖的家乡话问候。
"欢迎回家!"简简单单四个字,让这位生在台湾、根系山东的学者瞬间红了眼眶。面对记者的镜头,他的话掷地有声。
"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这句话不只是个人表态,更像是对台当局全面封锁的正面回击。在苑教授身后,还有一群同样勇敢的台胞。
苑举正教授
数据不会说谎。今年九三阅兵,大陆共邀请台湾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相关活动。面对这份诚意,台当局如临大敌。
禁令一道接着一道。取消退休金、影响社保资格、要求提前报备,甚至威胁艺人"别来凑热闹"。
可是台胞们用脚投票的结果让人意外。台胞证申请量不降反增,仅8月份就激增22%。更有意思的是,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70%。
年轻人为什么要来?一位台湾高中生在网上的留言道出了真相:"赖清德儿子在美国逍遥,却让我们当'炮灰'?双标仔!"
网红"馆长"陈之汉更是高调宣布参加阅兵,直播时喊话:"让台湾年轻人看看,解放军不是'威胁',是守护!"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抗战老兵后代。父亲曾为抗日牺牲,民进党禁止他赴陆,他干脆自费拍摄纪录片《父亲的抗战路》。
从台北一路重走父亲当年的战斗轨迹,视频播放量破300万,弹幕刷屏:"致敬英雄,历史不会忘记!"这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有力。
台胞们在用行动告诉世界:你可以锁住我的脚步,但锁不住我的心;你可以扭曲课本,但扭曲不了记忆。
民进党最怕的事情正在发生。他们苦心经营的认知防线,正在一点点崩塌。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多年来,民进党推行错误的"去陆化"政策,修订教科书、改变课纲,企图切断两岸之间的文化纽带。
他们把"抗战胜利"改成"终战",把台湾光复说成"独立",把台胞抗日贡献一笔勾销,却吹嘘所谓的"台湾主体性"。
可是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比任何政治宣传都要强大。
当台湾年轻人开始在网上追问:"为什么我们的课本里没有赵一曼?"
当他们看到辽宁舰经过海峡时感慨"这就是中国的底气",绿营精心构筑的"认知防线"就开始出现裂痕。
大陆这次邀请台胞阅兵,恰似一剂"解药"。国台办不仅敞开怀抱,还专门设立"台湾同胞抗日展区",让历史真相直面台湾民众。
一位受邀的老兵后代哽咽道:"我父亲当年偷渡来大陆抗日,如今我能站在天安门缅怀他,这是对'台独'最有力的反击!"
数据更是"打脸"赖清德。大陆自7月起免收台胞证办证费,首月"首来族"申请量激增22%,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头。
社交媒体上,"台湾青年看阅兵"话题热度爆棚。年轻人晒出"打卡"大陆的照片,留言区满是"原来这才是真实的中国"。
"课本里没教的历史,我要自己找答案。"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当信息封锁遇到网络时代,当政治操弄遇到历史真相,结果显而易见。
更"狠"的是民间自发行动。台湾多所高中成立"共产主义社团",学生高举五星红旗拍视频;台东街头出现"中国台湾省"标语。
一位参与拍摄的台湾年轻人说:"政府可以删课纲,但不能删掉我爷爷的军功章;可以禁我们赴陆,但禁不了我们记住历史。"
苑举正教授为什么会泪目?答案藏在那句"欢迎回家"的乡音里。
1960年出生于台北,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山东家庭。从小吃面食、说山东话,父母上世纪40年代从山东前往台湾,但对故乡的眷恋从未减弱。
他回忆道,父亲经常用乡音念叨"咱将来得回家"。这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成为苑举正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2022年中秋节,苑举正特意向台湾大学请长假,回到山东济宁寻根。那是他第一次在大陆过中秋节。
家乡的氛围让他感到"这里的的确确就是我的家"。在山东老家,他欣喜地说:"看到家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很高兴,也知道我以后会常回来。"
在黄河边,他弯腰触摸河边的沙,感慨道:"这里的沙、泥土非常细,它跟咱们中国人的命运连在一起。"
含泪用山东话喊话双亲:"爸爸妈妈,俺回来了,回到黄河边上了!我和弟弟在台湾一切都好。"这一幕,感动了无数网友。
苑举正从不讳言自己的身份认同。他公开表示:"我的国家认同完完全全,很自然,我是百分之一百的中国人。"
对于岛内有人给他贴上"墨蓝"的标签,他更愿意称自己是"红统"——"红,是社会平等、共同富裕;统,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作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致力于用"活的哲学"讲好大陆民主故事。他在B站拥有逾60万粉丝和近4000万次播放量。
他肯定道:"大陆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的是民主制度发展要以民心所向为念。"这种理性的分析,赢得了越来越多台胞的认同。
历史告诉我们,1937-1945年,超12万台湾青年被日军强征为"高砂义勇队",3万多人战死异乡。这段血泪历史,是两岸不可分割的见证。
当苑举正们站在天安门广场时,他们不仅是在缅怀先烈,更是在宣告:历史真相永远不会被政治操弄淹没。
这场阅兵,早已超越仪式本身,成为两岸力量的"无声较量"。
大陆用邀请和诚意,重塑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民进党用威胁和封锁,暴露其"台独"的虚弱本质。
当台胞们在天安门广场热泪盈眶时,他们不仅是在缅怀先烈,更是在宣告:历史真相永远不会被政治操弄淹没。
国际社会也看得清楚。多国领导人出席阅兵,联合国文件明确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而美国对台军售的"保护"不过是利益交易。
赖清德寄望"倚美谋独",却不知自己已成棋盘上随时可弃的卒子。一位台媒评论员犀利指出:"民进党把台湾绑上战车,却忘了,真正的战车驾驶员是美国。"
而对台湾民众而言,这场阅兵更是一次"觉醒"。他们发现,大陆的强盛不是威胁,而是底气;两岸的统一不是迫害,而是归宿。
当一位台胞在社交媒体写下"回家的感觉真好",无数网友共鸣:"我们流的不是'台湾血',是中华民族的血!"
认知的转变往往是静悄悄的,但一旦形成就是不可逆的。苑举正们的勇敢选择,正在为两岸关系的历史转折积蓄力量。
数据预测显示,近年台青赴陆交流意愿暴涨,超六成希望恢复两岸学生互动。他们不再相信"大陆是敌人"的谎言,反而发现大陆的繁荣、文化的亲切。
一位参与海峡论坛的台生坦言:"来之前怕被'洗脑',结果发现,原来被洗脑的是自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所有逆流而动的阻碍。当越来越多的台胞看清民进党的谎言,当两岸青年在交流中消弭误解,统一大势已经显现。
台胞们前脚落地北京,后脚就送给赖清德的那句话,或许正是两岸大势的缩影:"你可以锁住我的脚步,但锁不住我的心;你可以扭曲课本,但扭曲不了记忆。"
九三阅兵落幕,但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已来,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只是时间问题。
苑举正教授的这句"越要来",说的不只是个人选择,更是历史洪流的方向。当认知的潮水开始转向,任何人为的堤坝都挡不住。
台湾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他们在B站看大陆UP主,在网上查被删除的历史,在心里问着同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
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在这个时代的十字路口,你如何看待台胞的勇敢选择?
来源:顶楼的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