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央视一哥”,巅峰时辞职出国捞金,混不下去回国无人敢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23:48 2

摘要:薛飞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编导,母亲的教育也十分严苛,打小他就在艺术浓厚的家语言天赋庭氛围里长大,自己语言天赋得到了极大施展,很快便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打小就长了一副播音腔,毕业就进了央视,还和赵忠祥是搭档。

可他不满调任,毅然离职出国。

然而国外的生活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好,开餐厅、拍电视,无一不赔。

为了还债,他选择回国,只是央视早没了他的位置。

一、刚出社会就天花板

薛飞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编导,母亲的教育也十分严苛,打小他就在艺术浓厚的家语言天赋庭氛围里长大,自己语言天赋得到了极大施展,很快便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主攻播音主持。

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俊朗的外形和军人家庭培养出的自律性格,薛飞很快在央视实习生中崭露头角。

很快他便成为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与赵忠祥等前辈同台合作,开启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期。

然而央视对主持人的选拔标准极为严苛,薛飞的成功并非只是天赋加持。

为了跟上工作节奏,薛飞每日坚持声音训练、仪态管理,甚至在镜头外也保持着职业状态,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让他在《新闻联播》的直播中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沉稳,赢得了观众认可,自此一战成名。

只是没想到,工作变化来得如此之快。

1990年代初,薛飞因节目调整被调离《新闻联播》,转任纪录片栏目《神州风采》的主持人。

这一变动虽未直接影响他的职业声望,却成为他日后辞职的导火索。

尽管表面上是平级调动,但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长、曝光率低,与新闻直播的高强度形成鲜明对比。

将这一调整不仅让外界解读为薛飞被边缘化,也成了薛飞心中难以释怀的芥蒂。

尽管后来他仍是兢兢业业工作,但内心的失衡逐渐累积,萌生了辞职的想法。

二、辞职远赴匈牙利

1992年,34岁的薛飞宣布离开央视,携妻儿远赴匈牙利。

这一选择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

公众很难理解,为何放弃国内如日中天的事业,转战陌生的海外市场?

薛飞曾公开表示,辞职是为了追求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大家更愿意相信这和职业挫败感有关。

初到匈牙利,薛飞凭借积累的人脉与资金开了一家中餐厅。

刚开始时生意的确火爆,但文化差异与管理经验缺乏带来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

最后合伙人因经营理念分歧退出,餐厅陷入债务危机,最终倒闭。

为偿还债务,他与妻子王羽不得不摆地摊谋生,生活一度陷入交迫窘迫。

再后来,他在匈牙利重拾旧业,利用自己在媒体有方面的经验,自编自导电视剧《多瑙河·黄太阳》。

没有专业团队的支持,也缺乏本土化的叙事能力,作品反响惨淡,薛飞再度亏损80万。

其实会亏钱是必然的。

虽然薛飞在央视积累了主持经验,但商业运作、跨文化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再加上匈牙利华人市场有限,而他既未深入调研当地需求,也未组建专业团队,仅凭“名人光环”盲目投资,出现连环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2000年代初,在债务压力下,薛飞选择回国。

此时的国内传媒行业已发生巨变,央视早已新人辈出,而他的年龄与职业空白期也成为了他重返体制的阻碍。

再加上地方卫视已然崛起,娱乐化浪潮冲击传统新闻节目,新生代主持人如撒贝宁、康辉逐渐接棒。

年过五旬的薛飞试图重返央视,难上加难,不仅是因为体制内对“高龄主持人”的接纳度极低,地方台也更倾向启用年轻面孔以吸引流量。

很显然,薛飞已不是合适人选。

现实摆在面前,薛飞不得不另辟蹊径。

他与妻子创办艺术培训班,专注于播音主持与表演教学。

这一选择看似务实,实则更多的是无奈。

市场对过气名人的价值评估更趋功利,薛飞的海外挫败更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公众对他的信任度。

与同期主持人郎永淳因为妻治病辞职后重获同情不同,薛飞的出国捞金缺乏情感共鸣点,如果他重回央视舞台,或很难引起流量。

更闹心的是,培训行业竞争也很激烈,薛飞的“央视光环”虽能吸引部分生源,但缺乏系统教育经验和商业运营模式,难以规模化发展。

再加上于公众对他打上的标签并没能像朗永淳、赵普等人那般正面。

薛飞出国创业的失败,已被舆论贴上“崇洋媚外”、“急功近利”的标签,这也就进一步压缩了他的复出空间,甚至曾有节目组因舆论压力撤回邀约。

三、群体镜像

薛飞的命运并非孤例,而是央视主持人转型困境的缩影。

邹德江因在节目中打断赵本山徒弟的表演,得罪业界大佬,最终离开央视转行影视,后又因缺乏资源逐渐边缘化。

李咏移居美国治病,生前身后均陷入“不爱国”的争议。

哪怕后来被世人怀念,但这些标签也没能完全摘下。

薛飞的失败,说到底也是对媒体文化认知不彻底所致。

体制内发展必然会受限于组织架构,但绝对可以提供资源背书,但下海经商在资源方面的需求却是半点容不得差池,很显然,这一点是他没有想要的。

既没有充分考量匈牙利的商业环境,也低估了个人品牌与平台光环的依存关系。

主持人作为文化载体,自身价值与本土文化秘然会深度绑定,更何况是央视主持人。

相比之下,董卿留学归国后通过《朗读者》重塑文化形象,赵普离开央视后投身传统手工艺推广,无一不证明文化根脉的重要性,自然可以一直被热捧。

所以说央视平台的光环既是助力,也是枷锁。

一旦离开体制,昔日的荣耀和名气很可能会迅速褪色。

从央视金话筒到异国创业折戟,薛飞表面是追求自由发展的理想主义,其实也暴露了体制内精英对市场化生存的认知偏差。

将平台赋予的光环误读为个人能力,是要不得的。

虽然最终他通过教育实现“软着陆”,但又何尝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对于薛飞的选择,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章宇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