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春鸣:中国葡萄酒营销的现状评估与路径选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4:33 1

摘要:营销,为何在今天变得如此步履维艰?消费者,为何愈发显得难以捉摸与取悦?这并非是营销人员的个体性焦虑,而是一个时代性的宏大命题。当我们聚焦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这个正经历着产量、进口量与消费量断崖式下滑的领域,上述问题的答案便显得尤为迫切与深刻。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

导言:断崖之下的冷思考

营销,为何在今天变得如此步履维艰?消费者,为何愈发显得难以捉摸与取悦?这并非是营销人员的个体性焦虑,而是一个时代性的宏大命题。当我们聚焦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这个正经历着产量、进口量与消费量断崖式下滑的领域,上述问题的答案便显得尤为迫切与深刻。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及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的各项核心指标均呈现出令人警惕的收缩态势。

这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下的短暂阵痛,还是行业底层逻辑与市场现实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结构性断裂?老蠹认为,后者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葡萄酒行业今日之困境,表面上看是渠道、消费力与品类竞争的问题,但其根源,深植于一套早已不适应时代的、以“对抗与征服”为核心的营销旧范式。我们正试图用一张早已过时的地图,去寻找一片全新的大陆。

范式之困——当“战争隐喻”遭遇新消费主权

长久以来,我们的商学院教育、营销读物乃至行业话语体系,都建立在一个核心的隐喻之上——“商业即战争”。由此衍生出了一整套我们耳熟能详的战略词汇:“品牌定位”旨在攻城略地,“占领心智”意图俘获认知,“市场份额战争”更是将零和博弈的观念推向极致。这一范式将市场描绘成一个充满敌意的战场,将消费者视为被动的、等待被攻占的目标,品牌构建则被简化为一场冷酷的、以资源和算计为主导的军事行动。

这套逻辑在信息不对称、渠道为王的工业时代,确曾发挥过巨大的威力。然而,在数字原生代成为消费主力、信息高度对称、个体主权意识全面觉醒的今天,这套“战争”范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他们是手握搜索、评论、社交分享等强大工具的“信息冲浪者”,是能够瞬间识别营销套路、并对其产生免疫的“老司机”。面对他们,任何居高临下的“灌输”或“硬砸”,不仅效能低下,甚至会引发强烈的逆反心理。

对于葡萄酒这个高度依赖文化、体验和信任的品类而言,这种对抗性范式所带来的伤害尤为致命。葡萄酒的魅力本在于其复杂性、多样性与背后的风土人情故事,它天然适合一种“引导与分享”的沟通模式。但“战争”范式却错误地将其引向了一条“教育与规训”的道路。品牌方试图用一套复杂的、精英化的话语体系(产区、年份、等级、评分)去“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其潜台词是“你不懂,我来教你”。这种单向度的知识灌输,非但没有降低消费门槛,反而制造了巨大的心理隔阂与决策焦虑,将无数潜在消费者挡在了门外。新一代消费者寻求的是平等对话与价值共鸣,而非顶礼膜膜拜的知识权威。因此,当整个行业仍沉浸在“教化市场”的旧梦中时,消费者早已用脚投票,转向了那些更亲和、更直接、更能提供即时情绪价值的饮品。

行业症候群——对抗性范式下的三重失灵

当陈旧的范式与鲜活的现实持续碰撞,一系列系统性的功能失灵便接踵而至。在中国葡萄酒行业,这种失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大核心症候:

失灵一:信息内卷与信任赤字——喧嚣中的集体失语

“战争”范式的第一必然产物,就是军备竞赛式的“信息内卷”。

为了在所谓的“心智战场”上压倒对手,各大品牌被迫投入到一场无休止的营销噪音制造大赛中。在葡萄酒行业,这场大赛的表现形式是:铺天盖地的产区优势宣传、眼花缭乱的国际奖项背书、令人麻木的大师高分榜单,以及层出不穷的酿造工艺新名词。然而,当所有参与者都在声嘶力竭地重复着相似的“优势”时,这些信息便迅速通货膨胀,沦为无法被消费者有效解码的背景噪音。对于入门级消费者而言,这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认知壁垒;对于资深爱好者来说,同质化的信息轰炸也早已让他们感官疲劳。更严重的是,伴随信息内卷而来的,是价格体系的混乱与价值锚点的缺失。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买赠、扫码中大奖等简单粗暴的“战术”被滥用,这极大稀释了品牌价值,并严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当一瓶酒的价格可以在不同渠道、不同时间呈现出天壤之别时,消费者唯一能确信的,就是其标价的虚高与不可信。信任,这一葡萄酒消费中最宝贵的资产,就在这场喧嚣的内卷中被消耗殆尽。

失灵二:品牌人格分裂与真实性崩塌——戴着假面的价值主张

“战争”范式的第二个致命缺陷,在于它天然割裂了品牌的“对外宣传”与“对内运营”。对外,品牌需要扮演一个充满魅力、值得信赖的角色;对内,为了赢得战争,效率、控制和KPI达成率则成为压倒一切的准则。这种割裂在中国葡萄酒行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无数品牌在广告中诗意地描绘着田园牧歌式的葡萄园风光,讲述着三代传承的匠心故事,传递着一种优雅、从容、有温度的生活方式。然而,在渠道的另一端,我们听到的却是压货、窜货、高额任务指标、以及销售人员在生存线上的挣扎。

一个在广告里宣称“慢下来,享受生活”的品牌,其内部运营逻辑却可能是极速周转、唯利是图。这种深刻的“品牌人格分裂”,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根本无法隐藏。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不仅消费产品,更在审视品牌背后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一个不能善待其员工与合作伙伴的品牌,如何能令人信服它会真诚地善待其顾客?当品牌所宣称的价值主张与其实际的商业行为严重不符时,其真实性的根基便会瞬间崩塌,所有精心构建的品牌故事都将沦为虚伪的笑柄。

失灵三:关系脆弱性与社群缺失——无根基的交易集合

在“消费者即目标”的战争思维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短期的、功能性的“战利品”关系,而非长期的、情感性的伙伴关系。对于葡萄酒消费而言,这种关系的脆弱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是“评分依赖失灵”。以前许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非基于对某个酒庄的认同,而是基于对某个酒评家或评分体系的依赖。他们忠诚的对象是罗伯特·帕克或詹姆斯·萨克林,而非品牌本身,一旦酒款评分下降或出现更高分的替代品,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转移,但是现在随着信息的更加透明,消费者知道这些评分并不靠谱,而且完全是商业性质的,一旦评分依赖失灵,消费者也失去了一个重大的选择标准和购买理由。

其二,是“价格依赖”。在价格战的长期熏陶下,大量消费者养成了“唯低价是取”的习惯,他们追逐的是促销活动,而非品牌价值,形成了庞大的“价格敏感型用户群”。

其三,是“场景依赖”。许多葡萄酒的消费与特定的功能性场景(如商务宴请、节日送礼)强绑定,消费者购买的是“面子”和“社交货币”,而非对产品本身的欣赏与喜爱。这种关系的本质是脆弱的交易,而非稳固的情感联结。品牌看似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实则只是一个松散的、无根基的交易集合。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如经济下行导致商务活动减少),这部分消费便会立刻蒸发。真正的品牌韧性,来自于拥有一个超越交易、基于共同兴趣、价值观和情感归属的社群。然而,在“战争”范式下,品牌忙于攻城略地,却恰恰忽略了对“根据地”——即忠诚社群——的耕耘与维护。

从“征服”到“共鸣”——酒业营销的范式革命

中国葡萄酒行业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继续沿着旧地图航行,前方只会是更深的迷雾与更汹涌的暗流。出路在于一场彻底的范式革命:即放弃以“控制和征服”为核心的战争思维,转向以“联结和共鸣”为核心的社群思维。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如何更有效地占领消费者”,转变为“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更真实的深度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要用“人话”去替代那些冰冷的行业术语,用真诚的体验去替代浮夸的价值宣讲;我们要将品牌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体,确保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更要将营销的终极目标,从追求短暂的交易份额,转向构建长期的情感社群。

我深耕酒业二十余年,历经行业起伏,愈发笃信一个朴素的真理:商业的本质是传播,而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引发共鸣。在当前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单纯依赖产品或渠道的单点优势已难以为继。唯一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以价值和信任为核心的个人品牌或企业品牌IP,通过持续不断地输出真知灼见,凝聚一个高粘性的价值共同体。这正是我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始终坚持在做的一件事:通过个人品牌的打造和传播来赋能销售,与真正的同路人建立联结。这不仅是营销的策略,更是商业的信仰。

来源:老蠹感官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