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指针划过中点,中国发展的主题色前所未有地清晰——绿色低碳。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更是一场重塑经济筋骨、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深刻变革。
2025年的指针划过中点,中国发展的主题色前所未有地清晰——绿色低碳。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更是一场重塑经济筋骨、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深刻变革。
回望上半年,一组数据足以震撼人心: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高达2.68亿千瓦,同比暴增99.3%,占据新增装机的91.5%。其中,太阳能发电贡献了惊人的2.12亿千瓦,风电新增5139万千瓦。更值得铭记的是,今年一季度,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地超越火电(14.5亿千瓦)——一个以清洁能源为基石的能源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绿色转型的引擎轰鸣,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2025年最深刻的制度变革,莫过于从传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里程碑式转变。
为何转型?旧机制曾面临尴尬:一些初期能耗不低但碳排放极低的新能源项目,可能被能耗指标“误伤”,制约了绿色产业发展。碳排放双控直指减排核心,既守住生态红线,又为经济增长腾挪出绿色空间。如何落地?9月1日即将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成为关键抓手。它首次将碳排放评价和煤炭消费管理深度嵌入项目审批全流程,年煤炭消费量超1000吨的项目均纳入审查范围。国家发改委直接管控年耗能50万吨标煤(或年耗煤50万吨)以上的重大项目,严防地方“开口子”。据测算,“十四五”以来,仅节能审查每年就减少不合理能耗约1400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近3000万吨二氧化碳。政策破冰之际,“零碳园区”正从蓝图变为热土。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7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这场变革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
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园区内生产生活“近零排放”,并最终迈向“净零”。其路径清晰而有力:
能源革命先行:推动绿电直连、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实现供热系统全面清洁化。产业深度重构:一方面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引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利用绿色能源支撑绿色制造)新模式。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建设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强化负荷预测与调配;鼓励应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打造示范场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树立了标杆:远景风机提供绿电,宁德时代储能系统调节波动,绿电制氢最终用于宝武集团的氢能炼钢——形成“风光发电 - 绿氢生产 - 氢能冶金”的完美闭环,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骤降80%!这一模式正在长三角、大湾区加速复制。
这场绿色转型远不止于环保课题,它正深刻重构中国经济的肌理:
能源安全屏障加固:截至2025年3月,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9.66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7.3%。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跃迁,自给能力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勃发:新能源产业链条长、带动强。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的爆发式增长,直接为光伏、风电等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区域协同新格局:零碳园区引导产业合理流动——中西部依托风光资源承接高载能产业;东部沿海则聚焦绿电制氢、绿电半导体等高附加值领域,“东绿制造、西绿支撑”的协调发展图景徐徐展开。2025下半场,中国这场绿色低碳转型,已超越单纯的环境治理。它是发展模式的涅槃重生,是能源结构的根本重构,更是产业竞争力的重新洗牌。当制度藩篱被打破、创新火花在零碳园区迸发,一幅更宏大的图景正在展开:以制度之“硬”约束倒逼发展之“绿”转型,以园区之“点”突破带动产业之“面”跃升,以绿能之“新”引擎驱动增长之“质”飞跃。 这不仅是为十四亿人守护碧水蓝天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开辟的全新赛道,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贡献的东方方案。转型之路虽非坦途,但方向已明,步履坚定,一个以绿色为底色的繁荣未来,正从2025年的这个关键下半场加速驶来。
来源: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