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AI论文,是进步还是倒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21:06 2

摘要:西南大学于2025年3月11日发布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检测的通知,新增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环节。这项技术旨在帮助指导教师评估学生的论文是否过度依赖AI。

随着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各大高校陷入了集体焦虑,纷纷采取措施限制学生使用AI。

西南大学于2025年3月11日发布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检测的通知,新增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环节。这项技术旨在帮助指导教师评估学生的论文是否过度依赖AI。

早在2024年夏季,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规定直接由AI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同年11月,复旦大学推出了“六个禁止”,其中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的规定引发了广泛讨论。

尽管以AI检测AI的可行性尚待验证,但严格控制论文中的“AI率”是否必要?随着AI技术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依赖它完成从资料搜集到论点生成的全过程。

这种背景下,教育机构设立“AI率”红线更多是一种防御性反应。

学位法第三十七条明确指出,若学位论文被认定存在代写、剽窃或伪造行为,学位授予单位有权不授予或撤销学位。

然而,将AI辅助写作归为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是否恰当值得商榷。在AI技术爆发前,“代写”、“剽窃”、“伪造”的定义并未涵盖AI辅助写作。

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使用AI的态度显得矛盾:一方面积极推广AI课程,如复旦大学在2024-2025学年开设至少100门AI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又对AI使用加以限制。

这反映了对AI作为工具本质的理解不足——AI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生产工具,应被视为提升效率的手段而非威胁。

当前,许多高校的保守态度可能让学生对AI望而却步,甚至传递出错误信息。实际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掌握并善用AI技能,以此促进创新。英国剑桥大学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标注AI使用的来源及方式,这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

更进一步的观点认为,应从根本上改革考核机制,使之适应高等教育的新趋势。例如,有学者建议取消本科及硕士论文硬性要求,转而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提出,未来可以考察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选题意义。

总之,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善于利用AI,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其使用。真正的挑战在于激发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创造力,而非机械地计算论文的“AI率”。

来源:学术之乎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