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真的只是写了几个少年少女的感情事吗?就算你没翻过书,也八成听说过:到底谁才是作者,背后埋了什么深意,这几百年,没一天消停,全是争啊、辩啊。有的说这是家族命运,有的搬出江南曹家,有的非说里面藏刀要给满清找麻烦。我们读得头晕眼花,真相怕是也在半夜里坐起来偷
红楼梦,真的只是写了几个少年少女的感情事吗?就算你没翻过书,也八成听说过:到底谁才是作者,背后埋了什么深意,这几百年,没一天消停,全是争啊、辩啊。有的说这是家族命运,有的搬出江南曹家,有的非说里面藏刀要给满清找麻烦。我们读得头晕眼花,真相怕是也在半夜里坐起来偷笑。
说起来,《红楼梦》作者之谜,胡适带着考据一派把“曹雪芹”按在族谱上就是曹寅孙子,索隐派这边又拼命挖隐喻。两边像拔河一样,各执一词,年代越久,绳子越扯得长。可人家说得热闹,书里的那些人,那些姓,却像谜语,怎么都揭秘不完。
话说回来,难道一个满清底层出身的小子,就能写出浩浩荡荡这么一大本?只说家族败落,凭啥配上那块女娲没用完的补天石?这问题,早就埋在大家心里,有点像是咱们饭桌上一次次聊天,没人能说死,但谁都不是凡人。
要不咱换个角度看,别光琢磨作者是不是曹家血脉,或者“考据派”贴标签够不够靠谱,还是像逛老北京胡同那样,顺着书里各个人物的“真面目”走一圈,看他们到底给谁代言,悄悄指着谁的背影绝望,借谁的叹息送走一个大时代。
有时候看书,就是这么回事。眼看的雅称和场面之外,总有点东西是没摆出来、没明说的。比如书开头那仨名字,孔梅溪、曹雪芹、严绳孙,一团雾气。很多读者蹦出来就认曹雪芹作者,其实,“孔曹严华”,只差个“华”字。那“华”字的空缺,有没有点像,明朝被满清杀得七零八落后,中华这面大旗有阵子没法扛?明明是断裂,也是作者留给后人的无声的伤口。
再瞄一眼,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这几个名字,看着好像哪个老邻居家突然冒出来的公子哥,其实也是百家姓里的“冯陈褚卫”,暗着写了,可故意漏掉“褚”。宁国府一队女眷,秦可卿、尤氏、许(胡)氏,也是:“朱秦尤许”,偏偏拿掉“朱”姓。有人说是故弄玄虚,实际上是曹家小心翼翼地对着历史打哑谜。“褚”没了,“朱”不写,最痛的,都留在江南文人的心头。柏油马路下埋着断代的旧梦,水缸里泡着不露声色的哀悼。
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几个人物,你要是只看爱恨纠葛,书里确实够好看。但如果站在大时代的边角上,味道就变了。宝玉,其实大有来头——书里的《通灵宝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明里写人,暗里是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是皇权的宣言,也是明亡清兴的命运节点。宝玉被钗黛争来抢去,好像是爱情角逐,却是两代政权拉扯的隐喻。说到底,宝玉最后远遁出家,连玉玺都弃了,正统断了,这一刀下去,比情断还疼。
细节里站着一把把冷刀子。宝玉被薛蟠拉进酒席,没得选,正是清军逼明朝投降。没多久黛玉就哭着写下《葬花词》,那是崇祯皇帝煤山自诀的眼泪。林黛玉的“黛玉”,谐音“代玉”,是不是在说她就是被替换的玉玺?判词写“玉带林中挂”,又是崇祯自缢的缩影。她葬花的日子和明思宗的忌日对上了,17岁夭亡正好是明思宗在位年数——作者安排得这么严丝合缝,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谁在算账?
薛宝钗呢?满清的化身。她的金锁上那一行小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配上宝玉的“金玉良缘”,和满清极力标榜自己“名正言顺”不差分毫。冷香丸的配料是牡丹,却偏偏选白色,这是明明在说“满清尚白”。宝钗最终嫁了宝玉,跟明正统被清朝嫁祸了差不了多少。宝钗的钗字拆开,成了“又金”,直戳后金,直指那些征服者的由头。你说作者是不是一边喝茶一边磨刀,在暗地里给历史画圈圈。
再往下走,到明朝那一摊子乱事。秦可卿明面上只是宁国府的媳妇,可实际,她身世灰溜溜,是明光宗朱常洛真实写照。养生堂捡来的孩子,对应宫里不受宠的公主,卧室摆满“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都不是普通人家用的玩意儿。她的葬礼上用“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当铭旌,众人哭得跟明朝小朝廷丧一样。最怪的细节是她的棺材,原本该明皇室用的,结果她一个小妇人用上,是不是冥冥里在替朱家办丧?
甄士隐这个人,你开始还以为不过是个落魄秀才。可再看,他丢了女儿,家也烧了,最后剃度出家。在历史里,这不就是南明各个短命小朝廷?“地陷东南”,明朝彻底塌掉,最后出家不过是明朝遗民逃禅,带着一园子暗伤,消失在烟雨深处。
啥叫命运跌宕?三春的故事就给你讲明白。迎春像弘光帝,探春是隆武帝,惜春盯着明朝宗室八大山人朱耷走——一个个如同春天花朵,赶得及绽放就要谢幕。元春的身世最怪,影射袁崇焕,又在书的最后一段突然不见了踪迹。你说命运是不是专门爱逗人玩?
历史里常有那些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叛臣、入侵者”。薛蟠的老婆夏金桂,身上“夏”“金”“桂”三字拼出来,就是满清攻入中华、吴三桂通敌。结婚急哄哄,据说影射吴三桂让清军泥头车似的冲进山海关。她嚼“油炸焦骨头”,夸张得要命,细一合计暗指康熙后来刨了吴三桂的祖坟。金桂在薛家搅得天翻地覆,有人说她自比宋太祖灭南唐,野心满得仓库都关不上。
薛蟠本人,没人喜欢。生日五月初三,是不是讽刺清军五月初二进京,鲜血漫天。抢地喝酒、强邀宝玉赴宴,比清廷逼降明臣还强硬。最狠是在他抢香菱,“香”本是正统中华,被蛮荒暴力夺走,书里一笔带过,可就这笔笔下染了整个中国的屈辱。
至于刘姥姥,咱得慢慢说。在故事里她是来讨口吃的农村老太太,实际上,暗写孝庄太后和清朝崛起。头一回进荣国府,就是努尔哈赤依附明朝;满口认亲,实际上在寻找权势庇护。二进大观园,带着“葫芦干儿”,也就是“胡虏”,恨不得把外来政权的名儿直接摆上桌。醉酒乱闯,林黛玉讽她“母蝗虫”,那一刻谁还认不出是在骂“母皇”?让她在东北角解手,明眼人看了都该吹口哨。
贾瑞这个人,仿佛碎在自己命运里。其实是洪承畴的影子。贾瑞字“天祥”,是“假天祥”,对着将要亡国的人物起讽刺,你说这一家子是不是专门爱“开刀”?
细节里还埋着好多刀口。冯紫英,郑成功第二。铁网山打围,是清廷诱降郑芝龙,抗清事业垂危的影子。妙玉洁癖,拒用刘姥姥的茶杯,是明遗民士子的清高气节,赠宝玉绿玉斗,“绿清玉明”,最后给“蛮子”拉走,愈发惨淡。
薛宝琴叹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一句,刚刚把明清交替点燃。焦大痛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前头是宁国府自己的家事,后面却把孝庄与多尔衮暗骂一通。多浑虫,多姑娘,谁家给儿子取这名?薛蟠薛蝌也“虫”字作伴,写出了满清军队带来的恶气。
综上,你说整个《红楼梦》,其实更像是江南一位老书生,边喝闷酒边掉泪,把一团伤心和不甘全塞进脂砚斋的蔷薇花底下。亡国之痛,藏在脂本里藏在府门里,也藏在芸芸众生的唏嘘里。书的结尾,只剩一行冷冰冰的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有时候我想,那些藏得密密麻麻的隐喻,究竟是作者在夜里悄悄自语,还是我们后人拼死也想抓住的、远去的影子?谁又敢说,红楼终究只是小说,还是中华最后一次在梦里搅动风云?
来源:坡上赏菊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