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读过,结果此人成了大贪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5:30 2

摘要:说起匡衡,大家都知道'凿壁偷光'的故事。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蜡烛,就在墙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这本来是个很励志的故事,可谁知道,这个从苦孩子出身的人,长大后竟然成了大贪官。

说起匡衡,大家都知道'凿壁偷光'的故事。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蜡烛,就在墙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这本来是个很励志的故事,可谁知道,这个从苦孩子出身的人,长大后竟然成了大贪官。

公元前75年左右,琅琊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

这个孩子就是匡衡。

匡衡的家真的很穷,穷得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父亲是个农民,一年到头在田里劳作,也只能勉强糊口。母亲在家纺线织布,赚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但是,匡衡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读书的强烈渴望。

他看到别的孩子上学堂,心中羡慕得不得了。可是家里穷,拿不出学费,只能看着干着急。

"爹,我想读书。" 八岁的匡衡对父亲说道。

"读书?" 父亲苦笑一声,"咱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你读书?"

"我不要钱,我可以自己想办法。"

父亲看了看儿子那双渴望的眼睛,心软了:

"好吧,你要是真想学,爹不拦你。但是家里帮不了你,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我知道,爹。"

就这样,匡衡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白天,他要帮父亲干农活;晚上,他就想方设法找书来读。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灯火。那个时代,普通人家晚上点灯是很奢侈的事情。

匡衡想了个办法:在墙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邻居是个富户,家里晚上经常点着油灯。

匡衡在自己房间和邻居房间之间的墙壁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灯光就透过来了。

就着这微弱的光亮,匡衡一读就是大半夜。

"这孩子真用功。" 邻居看到了,很感动,主动邀请匡衡到自己家里读书。

"谢谢您!" 匡衡感激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就这样,匡衡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学问越来越深。

他特别喜欢《诗经》,对里面的每一首诗都研究得很透彻。

二十岁那年,匡衡听说朝廷要招收学者,就徒步走了几百里路,到京城长安参加考试。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解读经典。

匡衡对《诗经》的理解非常深刻,答题的时候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主考官看了,大为赞赏: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对《诗经》的理解很有见地。"

匡衡顺利通过了考试,被留在朝中做官。

最初,他只是一个小官,负责整理文献。

但是,他的才华很快就被人发现了。每次朝廷讨论经学问题,他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汉元帝即位后,听说匡衡很有学问,就召见了他。

"匡衡,朕听说你对《诗经》很有研究?" 汉元帝问道。

"回陛下,臣确实钻研过《诗经》。" 匡衡恭敬地回答。

"那你给朕讲讲,《诗经》里有哪些治国的道理。"

匡衡立即侃侃而谈,从《诗经》的各个篇章出发,阐述了治国安民的道理。

他说话很有条理,引用的典故也很恰当,让汉元帝听得频频点头。

"好!讲得很好!" 汉元帝很满意,"朕决定提拔你为丞相!"

这一年是公元前36年,匡衡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按理说,匡衡应该感恩戴德,为国为民,做个好官。

但是,权力这个东西,往往会改变一个人。

当匡衡坐上丞相的位子后,他慢慢变了。

首先变的是生活方式。

以前他住茅草屋,现在住豪宅;以前他穿粗布衣,现在穿丝绸;以前他吃粗茶淡饭,现在吃山珍海味。

"相爷,这是下面送来的礼品。" 手下人端着各种金银珠宝进来。

"哦,都是些什么?" 匡衡随意地问道。

"有金器、银器、玉器,还有一些珍珠宝石。"

"嗯,收下吧。" 匡衡连看都不看一眼。

以前那个凿壁偷光的穷孩子,现在对金银珠宝都习以为常了。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匡衡开始贪污了。

公元前35年,汉元帝封匡衡为乐安侯,赐给他三十一万亩的封地。

按照规定,封地的边界应该严格按照户部的地图来确定。

但是,匡衡发现地图上有个错误:他的封地和隔壁郡县的边界标错了,多画了四万亩。

正常情况下,发现了这个错误,应该主动上报,把多出来的土地归还。

但是匡衡没有这样做。

"既然地图上是这样画的,那就按地图执行吧。" 他对手下人说道。

"可是相爷,这样不太合适吧?" 手下人提醒道,"这四万亩地本来不属于您..."

"什么叫不属于我?" 匡衡瞪了他一眼,"地图上明明白白写着,这就是我的封地!"

"可是地图错了..."

"错了?" 匡衡冷笑一声,"谁说错了?朝廷给我的就是这张地图,我按图执行有什么错?"

就这样,匡衡占了四万亩不属于自己的土地。

更过分的是,几年后户部发现了地图的错误,重新绘制了正确的地图。

但是,匡衡依然不归还那四万亩土地,还继续收取那些土地的租税。

"相爷,朝廷已经重新划定了边界,咱们是不是应该..." 手下人又来提醒。

"应该什么?" 匡衡不耐烦地说道,"那四万亩地我已经经营这么多年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现在让我归还?门都没有!"

"可是朝廷的法律..."

"法律?""我就是丞相,我说了算!"

就这样,匡衡明知故犯,继续霸占着那四万亩土地。

每年,这四万亩地能给他带来巨额收入。

他用这些钱修建豪华的宅邸,购买各种奇珍异宝,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

与此同时,匡衡在朝政上也越来越腐败。

当时朝中有个宦官叫石显,权倾一时。

很多正直的大臣都看不惯石显,多次上疏弹劾他。

但是匡衡不仅不支持这些大臣,反而和石显勾结起来。

"石大人,朝中有些人不识时务,总是找您的麻烦。" 匡衡对石显说道。

"是啊,这些人真是讨厌。" 石显叹了口气,"相爷,您看怎么办?"

"很简单," 匡衡阴险地笑了,"找个理由把他们贬了就是。"

"可是他们都是忠臣,皇上很信任他们..."

"忠臣?" 匡衡不屑地说道,"在这个朝堂上,只有有用的人和没用的人。那些所谓的忠臣,对我们没有好处,就是没用的人。没用的人,留着干什么?"

就这样,匡衡和石显联手,排挤了很多正直的大臣。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萧望之。

萧望之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多次上疏弹劾石显的罪行。

石显怀恨在心,想要除掉萧望之。

"相爷," 石显找到匡衡,"萧望之这个老家伙太讨厌了,您看..."

"我明白。" 匡衡点点头,"交给我来办。"

很快,匡衡就找到了一个借口,弹劾萧望之"目无君上,结党营私"。

汉元帝本来不相信,但架不住匡衡和石显轮番进言。

最终,萧望之被贬出京城,不久后郁郁而终。

萧望之死后,朝中的正直大臣更少了。

匡衡和石显的权势更大了,贪污腐败也更加严重了。

但是,报应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

新皇帝对朝中的腐败现象早有耳闻,即位后就开始清理朝政。

首先被清理的就是石显。

石显被贬官发配,不久后就死了。

接着,矛头就指向了匡衡。

公元前30年,有人上疏弹劾匡衡贪污受贿,霸占土地。

汉成帝下令彻查此事。

这一查不要紧,匡衡的各种罪行都暴露了。

霸占四万亩土地,贪污巨额钱财,结党营私,陷害忠臣...

每一条都是重罪。

汉成帝看了调查结果,勃然大怒:

"匡衡身为丞相,竟然做出这种事情,简直罪不容诛!"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9年,匡衡被免去一切职务,贬为庶人,赶回老家。

曾经威风八面的丞相,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

匡衡回到老家后,那些曾经巴结他的人都躲得远远的。

当年送礼的,现在不见了;当年称兄道弟的,现在不认了。

他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和他小时候不同的是,那时候他虽然穷,但心里充满希望;现在他虽然还有一些积蓄,但心里却充满了绝望。

"我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匡衡坐在小屋里,望着墙上那个当年凿的洞,喃喃自语。

那个洞还在,但透过来的已经不是邻居家的灯光,而是夕阳的余晖。

公元前7年,匡衡在贫困和悔恨中死去。

临死前,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想起了凿壁偷光的岁月。

"如果...如果我一直保持那时候的初心,会不会不是这个结果?" 他在心中问自己。

但是,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匡衡的一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

小时候的他,勤奋好学,品德高尚;长大后的他,贪污腐败,道德沦丧。

"匡衡这个人," 老人摇头叹息,"从励志典型变成贪污犯,真是让人唏嘘。权力这个东西,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如果他一直保持初心,说不定能成为一代贤相。可惜了,可惜了。"

"老爷子," 一个年轻人问道,"那第二个呢?"

"第二个?" 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怒,"第二个比匡衡更可恶。那是个文人,号称是什么东林党的领袖,满口仁义道德,可到了关键时刻,比谁都怂。"

来源:读历史知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