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唐·刘长卿)春分时节,太阳行至黄经零度(360度),天地间阴阳二气首次达到平衡。这个穿越两千多年的节气,不仅承载着乌兹别克斯坦等古丝路国家新年的文明曙光,更蕴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养生智慧。
春分平调阴阳
顺应时间秩序
文/景明时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唐·刘长卿)春分时节,太阳行至黄经零度(360度),天地间阴阳二气首次达到平衡。这个穿越两千多年的节气,不仅承载着乌兹别克斯坦等古丝路国家新年的文明曙光,更蕴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养生智慧。
春分,于公历3月20日交节。春分有两个含义,一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二是“季节平分”,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一、春分阴阳平衡 天地人三重奏
春分三候恰似自然协奏曲:“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玄鸟即燕子,它是春分节气的信使。当燕子归来时,洛阳城里"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宋·晏殊);雷声初动处,电光乍现间,春分花信之海棠、梨花和木兰花,依次开放,春花生韵,草长莺飞,天地之间生机勃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分时节,气象观测显示,北京日坛遗址的日晷投影,此刻正指向阴阳平分线。《春秋繁露》早就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时节,我国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黑龙江大部)的地区外,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至0℃以上,尤其是华北地区(京津冀等地)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至10℃以上,阳光明媚,花木扶疏,百草回芽,“候平均气温”标准(介于10℃至22℃)的春天到了。
中医认为,肝属木而主疏泄,应春生之气,对于气机疏通、畅达、升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自然节律与人体气血运行形成对应,将五行学说“木”元素的春生之气与人体肝之生理功能升华概括为“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是时间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春困食春菜 现代研究与中医实证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春分后,地气始通,人身阳气始升。”现代研究证实,此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20%,但基础代谢率仅上升5%,而褪黑色素水平下降,血清素(5一羟色胺)水平上升,这种生理落差导致人们出现春困症状。
中医视角下的春困实际上是“天人相应”的微调过程:肝木应春而疏泄,若冬季闭藏不足,则肝失疏泄,升发不及,即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春困者,冬不藏精之验也”。
而肝气又旺于春,与春天阳气升发相应,若肝木太过,就会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使水湿内生,导致湿邪困脾。湿邪困脾的典型表现为舌苔白腻,此时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人群易表现为食欲减退,昏沉思睡,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心脏不适及情绪低落。这正是民间在春分时节进行“春汤灌脏”习俗的注解。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从田野中采摘回来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春汤灌脏”是指在春分时节饮用由春菜熬制的汤,寓意着民间谚语所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小,平安健康”。春分吃春菜是古代养生习俗之一,但是说法不一,有泛指食用春季吐芽、青嫩茂盛的野菜,比如香椿芽、鱼腥草、菠菜、芹菜、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等,吃这些新鲜的春菜有平肝降火、疏肝理气、清肠通便的效果,从而达到预防和调理春困的目的。
若肝气升发不及者,可以食用韭菜、豆芽菜以助升发。若脾虚湿困者,可以用党参、茯苓、山药、薏米、赤小豆等煎汤服用,健脾化湿,以解春困。
三、司岁饮食 五行春盘
尊循五运六气理论,春分养生宜食青绿色系食材,“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如食用菠菜、生菜、芥菜、油菜等等,含有丰富的营养,能促进消化,护肝养眼,有利于慢病调理。
按古代“五行春盘”的习俗,推荐一款春盘食材:青笋(木)、草莓(火)、燕麦(土)、雪梨(金)、黑木耳(水)。
五行春盘食材作用原理:①.相生循环:木(肝)生火(心),火生土(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肾),水生木;②.调和阴阳:凉性食材(青笋、雪梨)平衡春季肝阳上亢,平补食材(燕麦、黑木耳)固护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草莓是火元素的象征载体,其酸甜之味可开胃醒脾(土),促进燕麦(土)的运化吸收,同时缓解青笋(木)的微寒,形成“木→火→土”的五行相生链,助春气升发而不过亢;③.应季养生:针对春季肝旺脾虚、多风肺燥的特点,疏肝、健脾、润肺同步调理。
按唐宋习惯,春饼食材会被盛在一只大盘中端出,故又称“春盘”。春盘中的生菜种类并非一成不变,比唐朝更早的魏晋,一度只挑拣辛辣系蔬菜,如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之类,组成“五辛菜”(五辛盘)。人们相信,辛辣的刺激感能疏通五脏六腑内积聚的浊气,达到祛病消灾的效果。
到宋朝,辛辣不再独当一面,能入选春盘的蔬菜逐渐增加:萝卜、韭菜、韭黄、芹芽、青蒿、菘菜、莴苣、生菜、蕨芽、兰芽、藕、豌豆、玉笋、葱、蒜苗、胡荽…… 总之有什么就用什么。因为大部分菜丝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五行属性为木),还有白萝卜丝为莹白色(金),韭黄带来一抹淡黄(土),但人们更讲究有红有绿。因此,古人会将萝卜丝染成红色(火,属心主神),寓意防春困。
宋代以后,春盘逐渐与面食结合,衍生出春饼、春卷等形式。至清代,春卷名称正式出现,馅料扩展至荤素搭配,并成为节庆待客佳肴。
如今,“五行春盘”的食材选择更加多样,例如搭配香椿、槐花等时令野菜,或融入板蓝根青菜等药食同源的新品种,既保留传统养生内容,又适应现代健康需求。这种创新延续了古人“药食同源”的智慧,成为当代人追求节气养生的新风尚。
四、时辰运动 健身有道
据研究参照子午流注理论,辰时(7—9点)进行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可促使胃泌素分泌增加,改善胃酸过多,调理脾胃功能;申时(15—17点)练习太极拳"云手",能增加或改善脑α波(觉醒波)的同步化。
在春分时段,天气已回暖,正好适合开展室外运动。辰时和申时正是光照相对比较充分的时候,更适合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群运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传统气功功法、八段锦、太极拳、保健操、街舞、跑步、散步、踏青、游园等,強度和时间要循序渐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运动150一300分钟(2一5小时)较为合适。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每天进行6000一8000步或者锻练30一45分钟是较为理想的运动方案,能够在较小的运动量下获得最佳效果。
大家知道,运动可改善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强健骨骼,增强体质;运动还可以增强脾胃的健运,运化水湿,增加食欲,自然也可以缓解春困。运动医学研究表明,运动能够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血压,降低血糖,提升免疫力,促进消化,强化肌肉与骨骼,延缓神经系统衰老等。
此外,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让身体顺应天时。春分昼夜平分,合理作息有助于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同时,保持心情舒畅,可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让生活充满阳光。
春分养生本质上是顺应时间秩序的调理过程。当双燕绕梁、绿柳扶风、春和景明之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完成从冬藏到春生的关键转换。正如朱熹所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把握春分这十五日的阴阳平衡期,便是掌握了开启全年养生的众妙之门。
(完)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京棉集团医院等多家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中国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2015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