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我脑子里已经有很多想法、观点,但它们像打了死结的毛线球,说了半天都理不清线头,一着急还会语速变快,脑子跟不上,最后以「你明白吧,就是那个……哎,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说」作为惨烈结束。
上周,我和朋友就一些话题激情辩论了一番,结果把自己急的乱转。
明明我脑子里已经有很多想法、观点,但它们像打了死结的毛线球,说了半天都理不清线头,一着急还会语速变快,脑子跟不上,最后以「你明白吧,就是那个……哎,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说」作为惨烈结束。
以至于我后面很多天都在脑子里反刍「如果当时那么那么说就好了,唉!当时怎么没想起来」
相信这种嘴巴变笨,脑子也转不动的情况,很多人也经常会经历:
🔘 有一肚子感受但描述不出来,张嘴只能说「牛」、「厉害厉害」;
🔘 总是词不达意,心里想的和表达出来不是一回事儿,嘴巴变得很笨;
🔘 看别人总能在社交场合侃侃而谈表达观点,而自己一开口就脑袋空空、缺乏调理,具体的细节也很难展开,发言总是草草结束;
🔘 看到小说、文学作品中细腻的情感描写,会惊叹「原来还能这样形容!」;
🔘 聊天中最高频的回复是「笑死」和「哈哈哈」。
更可怕的是,语言的退化还只是表象, 背后意味着思考力的下降、认知能力的衰退,甚至让我们的感知都变得迟钝、单调。
集体性的语言匮乏背后
是被信息技术吃掉的脑细胞
2012 年,神经科学家 Manfred Spitzer 提出了「数字痴呆症」的概念,即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两个小时,就会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带来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削弱 [1]。
为什么会这样?
1. 信息获取变容易,大脑却变「懒」了
我们以为信息时代让我们更聪明、更富有知识,但事实恰恰相反—— 信息获取越容易,提取就越困难。
当我们长期沉浸在信息洪流中时,大脑会将外部存储视为自己的「延伸硬盘」,于是减少主动记忆。这导致负责长期记忆形成的海马体活动减弱,海马体与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强度也有所下降 [2]。
于是,我们的信息存储方式完全变了。
🔘 过去,我们获取知识需要主动记忆,还要时常复习;
🔘 现在,我们习惯于点开一篇文章,上下划拉两下,就放进放进收藏夹里吃灰。刷了一晚上的社交媒体,放下手机却发现一条内容都想不起来。
我们以为自己每天都在吸收大量信息,实际上只是让信息滑过自己而已。
图片来源:《绝世网红》
2. 习惯于只浏览标题和金句,思考也跟着变浅了
互联网让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尤其是在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环境下,我们的注意力也被拉扯得稀碎。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当我们习惯于只浏览标题、关键词、金句,而放弃深度阅读时:
🔘 大脑中负责深度阅读和复杂分析的神经网络被抑制
🔘 这些神经连接变得松散,带来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 [2]。
这一切也在影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1]。我们以为自己看得很多、懂得很多,实际上脑子里并没有清晰、完整、有逻辑的信息,于是, 说出口的内容也变成了「短句化、口号化、符号化」的简单表达。
图片来源:刘擎:真正的自由是自己能够把控自己
3. 长期说话太少、词汇贫乏,带来的思维抑制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表达也是把思考、感受给具象化、清晰化的过程。
即使是有深度阅读习惯、大脑吸收了很多知识, 但如果平时话很少,没有输出习惯,总是用碎片化语言交流,就会导致大脑容纳了很多绚烂的想法却来不及处理,变得混沌不清,这会反过来抑制深度思考能力 [3],典型的表现有:
🔘 想问题时经常「卡壳」,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 难以跳出惯性思维,思路总是打不开;
🔘 面对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
也就是说,「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拖彼此的后腿,把我们拉入向下的螺旋。
无法精准表述感受的人
更容易深陷痛苦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绪调节的武器。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时刻,感觉自己很委屈、愤怒、失望,想和对方说清楚,可一张嘴却变成了模糊的抱怨:「反正你就是不在乎我!」。结果不仅没能让对方理解,反而让冲突升级。
有的人即使在冲突中,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甚至能让关系越吵越好。这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问题,更深层的是:
1. 我是否能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感受?
2. 我是否能精准地表达这些感受?
而语言匮乏恰恰让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受到阻碍。
图片来源:《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心理学教授 Alan Fogel 认为,语言本身在自我觉察中起着重要作用 [5]。 当一个幼儿开始试着用语言来向外表达的那一刻,Ta 的内在感受也在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而如果语言贫乏,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内在感受,我们对自我的感知也会钝化,变得难以觉察。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焦虑」、「社恐」、「抑郁」这些丰富的词汇,情绪表达往往只有一句「心里不舒服」或「胸口堵得慌」。
但难以被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 它们只是被困在模糊的表达里,像一团混沌潮湿的棉絮,暗自发酵,转化为无处发泄的内耗、烦躁,甚至是躯体症状。
研究发现,当我们能通过精确的语言来准确标记、命名负面情绪时,能减弱杏仁核反应,有利于调节情绪,快速让自己平静下来 [6]。
换句话说, 能清楚地说出「我感到被忽视,所以有些难过和焦虑」,比单纯地说「我不开心」更有助于自己缓解情绪,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反之,无法精准表述感受,会让我们更容易深陷痛苦。
当语言变得匮乏
我们的体验也在跟着坍塌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语言还是我们理解世界、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语言变得单调、粗糙,世界在我们眼中可能也会变得模糊和单调[4]。
生活中大家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那些善于表达和写作的人,往往在体验上也更加细腻、生动。
读汪曾祺写吃西瓜,是「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而我们普通人吃西瓜时,估计满脑袋只有两个字:「好吃!」
专业品酒师能够从一杯葡萄酒中品出「红色水果香气、橡木桶陈酿味、单宁结构」;音乐鉴赏家能够辨别不同乐器的层次、旋律的情绪走向。
图片来源:《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体验、经验更为丰富,也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加精细的表达系统,就像一张高清照片有足够多的像素点,能呈现出更多细节和层次。
语言或许难以凭空创造新的体验, 但它能让我们更精准地拆解、定义、记录那些本就存在的感受,让体验从模糊变得清晰,从碎片变得完整。
就像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当我们习惯于用「好吃」来形容食物时,也把丰富的感知框定在了贫乏的语言中。
最好的改变就是:
多说!多练!
关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理论知识有很多,有很多所谓「万能公式」、「表达框架」,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说、多练,多培养输出的习惯,让淤堵的表达流动起来,不用管说得好不好,先开口,才有进步的可能。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表达呢?
写作:让思考具象化
写作是最容易上手的练习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把模糊的感受、散乱的思维,整理成清晰的语言,并且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压力。
不需要写正式的文章,发朋友圈、聊天记录、短评影评,甚至备忘录里的一句话,都是写作。
可以尝试:
🔘 发条朋友圈,别只是说「好开心」,试着描述为什么开心,如果不想公开,可以设为仅自己可见,当作日记积累。
🔘 看完一部电影,去写个简短的影评,回忆电影的细节,描述你最受触动的瞬间。
🔘 试着向朋友推荐一本书,不是简单地说「很好看」,而是展开讲讲为什么好看?哪些内容最打动你?适合什么样的人读?
🔘 上班累了可以摸鱼和 AI 聊天,分享今天发生了什么,训练 AI 来向自己提问,帮助自己挖掘更多细节。
🔘线上聊天时,刻意避免「笑死」「无语」这类简化表达,尝试更丰富的词汇替代。
阅读:让表达更精准、有深度
语言的丰富度和输入的质量息息相关。阅读不仅能增加词汇量,还能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阅读复杂文本,会逼迫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梳理和概念归纳,从而提升语言的精准度。
可以尝试:
🔘 用阅读一篇公众号文章替代刷短视频,让大脑适应长文本阅读。
🔘 阅读时主动寻找文章的核心论点和论据,训练自己概括和拆解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
🔘 每读完一章书,就试着用一句话总结核心内容,让信息真正内化。
🔘 阅读小说时,留意作者如何描述人物情绪、心理变化,观察如何用比喻、细节呈现感受,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即兴表达:让语言更流畅、自如
即兴表达是最能快速提升口语能力的练习方式,它锻炼我们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如何有逻辑地表达想法。虽然刚开始可能会磕磕巴巴,但练习久了,表达就会变得流畅自然。
可以尝试:
🔘 午饭时间,向同事安利一部剧或一本书,不要只说「超好看」,而是详细描述吸引你的点。
🔘 下班路上,对着手机录音即兴表达:讲讲今天的见闻、一个突发的想法,也可以复述某篇文章、某条视频。录完再回听,观察自己的语速、逻辑、停顿习惯。
🔘 一个人生活时尝试自言自语,像倒豆子一样,把想法说出来,清空大脑。
🔘 和 AI 语音聊天,尝试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自己的想法、情绪,训练口语表达的清晰度。
🔘 开会时多说两句,即便是简单的补充,也能让自己逐渐适应在正式场合表达观点。
🔘 和朋友线下见面前,提前准备一个话题,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条理,避免临场支支吾吾。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如何体验世界、如何建立关系。
或许一开始,你仍然会习惯性地说「我实在不知道说啥」,也仍然会卡壳、磕巴、词不达意。但只要愿意尝试,从一句更具体的朋友圈文案、一场更流畅的聊天开始, 一点点拓展自己的语言边界,你的思维和世界,也会随之变得更加开阔、生动。
今日互动
你身边有表达能力很强的人吗?
ta 的哪句话让你最印象深刻?
References:
[1] Ali, Z., Janarthanan, J., & Mohan, P. (2024). Understanding digital dementia and cognitive impact in the current era of the internet: a review. Cureus, 16(9).
[2] Landon-Murray, M., & Anderson, I. (2013). Thinking in 140 characters: The internet, neuroplasticity, and intelligence analysis. Journal of Strategic Security, 6(3), 73-82.
[3] Petraškaitė, K., & Grigutytė, N. (2023). Som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Lithuanian Thinking and Language Dysfunction Scale (TALD). Psichologija, 68, 93-113.
[4] Lupyan, G. (2012). Linguistically modulated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The label-feedback hypothe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54.
[5] Fogel, A. (2013). Body sense: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embodied self-awareness. W.W. Norton & Company.
[6] Mitchell, K. R. (2018). Attentional Deployment, Cognitive Control, and Reappraisal in Schizophreni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 Mechanical College.
本文关键词:语言匮乏,数字痴呆,思维抑制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 / 丸子
人生而碎裂,靠修补存活。
编辑 / KY主创们
来源: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