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辛兴古八景之马灯(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0:45 1

摘要:张兴马灯源远流长。700年前在东北有个金朝,金人善骑马作战,他们把实战中的骑兵战阵演化为一种民间舞蹈,后来逐渐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一种表演艺术。表演用的“马灯”,是在扎制的马体道具上前后挂灯,既作照明用又别具色彩。原先是住在长白山一带的满人所表演。清兵入关后,带

张家辛兴古八景之马灯(上)

作者 | 张永贵

临朐县龙山产业园张家辛兴村有一出古老的民间舞蹈,简称“张兴马灯”。它已有300年的历史,是盛开在众多民间艺术奇葩中别具一格的一朵。

张兴马灯源远流长。700年前在东北有个金朝,金人善骑马作战,他们把实战中的骑兵战阵演化为一种民间舞蹈,后来逐渐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一种表演艺术。表演用的“马灯”,是在扎制的马体道具上前后挂灯,既作照明用又别具色彩。原先是住在长白山一带的满人所表演。清兵入关后,带入关里,在北京、通州一带演出。1729年,山东总督田文镜向雍正皇帝力奏,设立青州城防,雍正皇帝钦定,在青州修建八旗驻防城。1732年青州驻防清军的旗城(北城)落成,进驻了满族民众和八旗满兵,共计1500余人。这是个高规格的八旗驻防,由将军鄂弥达统领。遂将他们的马灯表演艺术带入了青州。旗兵及其眷属每年春节屡有演出。

那时龙岗一带,农家酿酒小作坊盛行,称作开酒店。酿造的红高粱麦曲高度白酒(55-62度),浓香四溢,甘冽醇厚,胜过今天的千元茅台。我张氏有一货殖(商贩),名叫张士德,他把龙岗酿造的白酒运到北城,深受满族人喜欢,满族人把龙岗酒看作上等饮品,招待贵客享用。张士德因贸易经常出入北城,结识了八旗兵都统鄂弥达,成为至交。一次应邀观赏演出,张士德对马灯大感兴趣,请求都统把马灯表演艺术传授给我村。都统欣然应允,指定师傅亲自来张家辛兴村讲解,传授,还赠送了名曰“一百单八阵”的马灯阵谱(后因战乱阵谱本丢失)。满族人的马灯表演艺术就这样传进了张家辛兴村。阵谱本虽已丢失,但主要阵法已印在历代马灯传承人的心里。后经我张氏先人不断改革创新,马灯表演艺术愈臻完善。张兴马灯是汉满文化融合交流的典范。

马灯表演时,非常耗费力气,而北城以及其他各地旗人是专吃奉赏的特殊阶层,入关后渐渐腐化,再也吃不了跑马灯之苦,因此,旗人马灯日渐消失了。后来,北城旗人要看马灯,只能发请柬邀请张家辛兴马灯赴青州演出。当时,青州知府及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后人也来邀请张家辛兴马灯赴青州做专场演出,并赠送两个宫廷红纱灯笼(高60公分,直径40公分),上书:“吉星高照,阁老府赠”。张兴马灯随即名声远播。

乾隆、嘉庆时期,西起青州,东至昌乐,北至寿光,张兴马灯足迹屡至,唯向南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岭南演出。方圆近百里,家喻户晓。

张兴马灯,因雅俗共赏,所以备受人们喜爱。所谓俗赏,就是如一般民间玩耍一样,诸如扮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等,表现忠奸善恶的各种人物,以引趣逗乐之能事;所谓雅赏,就是观赏千变万化的“阵法”。阵法是以古代著名战阵命名的,如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楚汉之争的“十面埋伏阵”,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阵图”,关羽在华容道用过的“一字长蛇阵”,穆桂英所破的“天门阵”以及“四门斗底阵”“十字梅花阵”等等。

俗话说,马灯看阵法,阵法看变化。阵法的繁简变化,即由简阵变化为繁阵,或是由繁阵变化为简阵,有些特别复杂的阵法,要分若干次变化才能布成。阵法之变,犹如两军对决,初为缓慢,随着阵法的变化,其节奏渐次加快。待阵法布成,就像短兵相接,白刃相加,气势之宏大,战马奔驰,如风起雷动,瀚海移沙,惊心动魄。

张家辛兴马灯有一整套表演程序,简要分述如下:出场前先定好场口(击打乐器的地方)和高照(两人各撑一大红纱灯笼站立于场口对面,定好场地的大小,这是跑马灯的坐标)。

一、出场(出场阵)。马灯出场,甲、乙红白两队战马代表对立两方,快速从阵门(亦称辕门或高照)冲出,至场口,分别左右转弯,绕场半圈,面对面站立。

甲方喊:“请问你是哪个山头大王,快快报上名来!”

乙方答:“我是某某大将,前来捉拿你这贼寇!”“杀!”两队战马面向对方相互穿插过去,再返回。往返两次,然后从场口方向冲出“阵门”。甲、乙双方喊话内容,可以根据古代战争故事随场更改。此情此景,能把观众引入古代两军对阵、刀光剑影的战场,感受杀声震天、威武的气氛。这是张家辛兴马灯所保留的独到的艺术特色,是古代战阵演化成为文化活动的最真实的见证。

二、布阵。首先定好阵法方位,不论场地或圆或方,锣鼓打击乐队在场地北边正中,名曰“场口”,其南边是两人扶架的大红灯笼,相距4米,高3米,名曰“阵门”,俗称“高照”。场口和阵门是布阵的坐标,领阵人就靠这坐标准确布阵。所谓布阵,分单布阵和双布阵两种方法,下场人少,可一人领阵为单布阵;若下场人多,可分为甲、乙两队,就由二人领阵,分别各领一队,领阵人各执一面小型三角令旗,进场时先走圆圈,甲、乙两队的首尾相衔接,当两队的领阵人走在相对的位置时,互举旗示意,分别开始布阵,各占场地的一半,此时为第一步骤。当各自的阵布到一定程度时,两领阵人,再举旗示意,这时阵的变化,不受半边场地的限制,相互穿插到对方场地,这个穿插必须两队同步进行。这时两队好像为一阵,实际两队仍各自为政,这为第二步骤。当这一步骤布好以后,两领阵人可以退出阵外,登上高处,居高临下观看阵布情况,这是第三步骤。布阵完成。

三、挖场。挖场是一次演阵的结束。阵法布完以后,当行阵速度打击乐器达到高潮时,号角齐鸣。甲、乙两队演员分别跑到场口前,站立休息,另有小戏、杂耍等节目,安排在此时演出。以填充这段休息时间。

四、下马。所谓下马是两队演员中一对或数对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前走数步,后退数步。以击锣为号,出列到各自的半边场地,慢步跑圆圈等候,以备下次布阵。

五、撤场。撤场就是演出结束,撤离场地。撤场不是随便散场,场口先有一人高喊:“战斗结束,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营!”喊腔犹如京剧中的台词。之后,布“一字长蛇阵”,此阵为撤场的专用阵法。直到最后剩下二三人还在“转花”,众声轰然,余兴未尽,回味悠长。

解放前,虽兵荒马乱,但张兴人仍能乱中求乐,每年春节都有传承人张洪瑞等人带领村民演出。解放后,因马灯是旧文化,被停演了近40年。

2001年冬,张兴村部分老年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马年(2002年),在退休干部张洪臣和退休医生张永秀的倡导下,在传承人张永兴的带领下,自发组织起来,决心将中断了半个世纪的马灯表演艺术重新发掘出来。

消息一传出,全村很快掀起了排练的热潮,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儿童,纷纷踊跃参加排练。73岁高龄的退休医生张永秀,扮演神仙张天师,儿媳演村姑,孙女演格格,他们各显其能,各表其彩。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张洪亭夫妇俩人都是“马灯谜”,他扮演的媒婆,一招一式,让人叫绝;他的老伴也是位好演员,夫妻二人都想去县城里参加元宵节大汇演,但家中有大棚养鸡场,离不开人,怎么办呢?于是两口子想出了个“妙法”,来个“剪子,包袱,锤”——赢了的参加演出,输了的在家“留守看鸡”。结果,两次都是丈夫输了。然而,他不甘心留在家里,马灯去县城演出那天,他偷偷叫来亲戚值夜班,自己则跟着去了县城,好好过了一把跑马灯的瘾。

几年来,张兴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把马灯艺术推上高潮。没有钱,老年人带头捐款。没有道具,自己扎制,张永兴就是“扎马子”的能工巧匠。老一代下去了,又把“张家辛兴马灯”的传承人交给了年轻人,布阵人是张堂远、张怀远,锣鼓是张洪贵、马玉富、马玉东、张印远等人。他们各司其职,酷爱马灯表演,弘扬马灯艺术,是张兴马灯的传承人。

几年来张兴马灯在邻近几个乡镇,数十个村庄演出数十场,每年应邀参加县城举办的元宵节文艺大汇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未完待续)

张永贵,字子勤。1936年2月生于龙岗张家辛兴村。大专学历,从教40年,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关心公益事业。2016年,荣获“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张兴马灯》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证书。以及“临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荣誉证书。2012年10月10日,同青州高传广老师一起创办“弥水文化学会”,创刊《弥水》杂志。2015年11月,在家乡倡导张兴村、吴兴村、小庄村三村联合设立农村集市,繁荣农村经济,方便了广大群众。2020年,85岁高龄主持第七次修续《张氏族谱》。张氏:清康熙年间老谱本,连同新修订的《张氏族谱》交由临朐档案馆保存。

来源:玩转临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