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晋那会儿,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其实挺呆的,话不多,字也写得普通。
常言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人一静下来,好多事就清楚多了。
因为人心一旦静下来,呼吸顺畅,头脑冷静,思维清晰。
然后,自然能把很多事想通,把很多问题处理掉。
心不乱,事情才容易理顺。
可如果总是把日子过得匆忙,那么心浮气躁是常有的事。
但越急,越容易走岔路。
反而心静了,一切都顺了。
静能生慧,慌则乱行
有句话叫“每临大事有静气”,说的就是人遇到事儿得沉得住气。
沉得住气,心静得下,脑子才好用。
东晋那会儿,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其实挺呆的,话不多,字也写得普通。
但他身上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坐得住。
别人玩闹,他就一个人在那磨墨练字,甚至有一次把馒头蘸墨吃了,还觉得挺香。
后面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家,无非就是他能静得下心,然后才慢慢把字练出了神。
以至于后来成了“书圣”,没人再说他呆了。
歌德说过:“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真正的幸福,源自于内心感受。
而内心但凡想要不错的感受,首先就是要满足心静得下这个条件。
如果心总静不下来,那么是很难感受到幸福的。
心静了,人就不慌。
不慌,才能看清路、做成事。
然后,正确的事做多了,价值就上来了,成就感就满足了。
如此,也就是越来越能稳得住自己,在不慌不忙之间,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愉悦感。
心静则明,忧烦自消
人一焦虑,看什么都像麻烦。
而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无非处理,难以解决,甚至都不敢面对了。
到最后,一味地选择逃离、逃避,一边也在那里干着急,瞎焦虑,不停内耗。
但是,如果你能心静下来,反而知道路该怎么走,因为那些问题和困扰,其实已经对于你而言没有什么杀伤力了。
明朝有个人叫万虎,一心想飞上天。
大家都笑他疯,他却一点不在意,整天对着风筝、火药琢磨。
有一次他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点上火箭,“嗖”一声飞了出去。
虽然没成功,但他这种不理闲言、专心尝试的劲儿,后来竟被外国人记下来,说是“第一个想飞的人”。
其实,很多事情,你遇到了之所以会觉得是麻烦,是问题,是困难。
无非就是因为自己不愿面对,不想处理,甚至不知道该咋办。
不如索性都把这些杂音抛诸脑后,专注自身想法。
如此,就像莎士比亚写道:“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
很多事,只有当你觉得难时,事才真的难。
心静下来,专注自己能做的,反而路会开阔。
静心,是不和自己较劲,而是给自己加油打气,消除烦忧。
心静从容,万事皆安
日子好坏,不在遭遇,而在心境。
唐朝有个将军叫郭子仪,退休后家里吵吵闹闹,儿子女婿天天吵架。
他却从不发火,一心只在后院种菜喝茶。
有人说:“您家这么乱,不管管?”
他笑:“乱是他们的事,我静是我的事。”
后来这个家非但没散,反倒因为他稳得住的静气熏陶,儿女们也慢慢变得和气了。
《菜根谭》里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事情来了就应对,过去了就放下。
如此,一切的一切,才能顺其自然,轻松自在。
就像那些心静的人,是不留烦恼的,松弛自在的。
从容了,万事都能过得去。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下来,不是为了躲开世界,是为了更清楚地走在其中。
心一静,一切都顺了。
然后你看,日子还是那个日子。
来源:洞心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