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精准禁烧”,给农民说清楚,让农民烧得明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0:16 2

摘要:“秸秆精准禁烧”,您现在知道哪儿不能烧、哪儿能烧了吗?知道能怎么烧了吗?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得加把劲了,加快和农民精准对接,出台具体办法,给农民说清楚,让农民烧得明白!

“秸秆精准禁烧”,您现在知道哪儿不能烧、哪儿能烧了吗?知道能怎么烧了吗?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得加把劲了,加快和农民精准对接,出台具体办法,给农民说清楚,让农民烧得明白!

近年来,秸秆禁烧政策一直是农业和环保领域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精准划定禁烧范围”,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向舆论焦点。这一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了中央对农民实际需求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党和政府平衡好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智慧与决心。

秸秆禁烧政策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断探索。自1999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出台以来,秸秆禁烧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最初的“一刀切”全面禁烧政策,虽然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农民处理秸秆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例如,秸秆无处堆放,而且机械化处理、运输等都需要额外费用。此外,农民有传统的农耕习惯,焚烧秸秆是一种较为便捷、经济的处理方式。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为图方便仍会选择偷偷露天焚烧,而基层干部为了落实上级的禁烧任务,和农民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造成了这些地方基层干群矛盾凸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为禁烧区域之外秸秆焚烧开了一个口子。可以说,这个政策是党中央体民情、察民意的结果。这些年,不少农民反映,希望能允许烧秸秆,一些农业专家也从现实出发,建议能适当放开禁烧政策。中央的“精准禁烧”,也是因时、因势而动。“精准禁烧”政策通过科学划定禁烧区和限烧区,在禁烧区内全时段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在限烧区内则根据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状况,灵活调整焚烧时间和区域,实现精准管控。通过精准划定禁烧区域,既满足了环保要求,又兼顾了农民的生产实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体现了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的执政理念。

其实,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之前还有一句话,“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从实践看,秸秆的综合利用大致有三种方法:一是离田利用,二是就地焚烧,三是还田使用。黑龙江省农科院原院长韩贵清在一期访谈节目中说,秸秆还田是一种利用,“烧”其实也是一种利用!

主播问过一些上点年纪的种地农民,其实在几十年前,秸秆主要也不是就地烧掉的。比如说在河北南部,玉米秸秆就是三种利用方式。一个是用铡刀把秸秆就地切碎堆堆儿,蒙土浇粪沤成肥,这是最多的,也就是秸秆还田。当然也有堆到地头儿晒干以后烧掉的,不过不多。还有一部分会拉到家里,牲口吃一部分,当柴火烧一部分,就是离田利用。小麦秸秆在机械化以前也都是连穗带秸秆一起收走。剩下的麦茬,有的会一把火烧掉,有的会让它留在地里自然沤成肥。

说这些历史是想告诉大家,秸秆综合利用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秸秆沤肥还田对种地大有好处,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营养,增加农作物产量,农民们祖祖辈辈这么过来的。焚烧秸秆,烧根茬的多,确实也有一定好处,比如增加草木灰、预防病虫害等。

从政策延续来看,中央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是一贯的,除了农民自己综合利用,还鼓励企业参与秸秆加工产业链,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不仅能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还有可能为农民带来新的经济收益。

回头再来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精准禁烧”政策,在禁烧上不搞“一刀切”,正是对当前这种情况的精准把握,是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实事求是。再有不到两个月,西南麦区将迎来小麦成熟收获。中央政策既然已经定了,那小麦秸秆怎么利用?哪里能烧、哪里不能烧?能烧的话怎么烧?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趁这段时间尽快出台“精准禁烧”实施细则,别让基层干部和农民一头雾水。

来源:混在河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