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增多,我国输入性病例也时有报告。
夏天除了高温和西瓜,还有恼人的蚊子!
但你知道吗?
被某些蚊子叮咬,可能不只是起个包那么简单
还可能感染一种叫“基孔肯雅热”的疾病
让人痛苦不堪!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它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增多,我国输入性病例也时有报告。
主要症状:记住这“两痛一红”!
突发高烧 (39°C以上):常是第一个信号!
关节痛:关节痛是性CHIKV急性感染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 一开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蔓延至多个关节,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能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
疼痛可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僵硬,疼痛剧烈者可影响活动。受累关节压痛明显,可见关节周围肿胀,少数大关节受累者可出现关节腔积液
皮疹:发病后2天—5天,多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其他:还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结膜炎(眼睛发红)等。
谁在传播?—— 伊蚊是罪魁祸首!
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
这些蚊子喜欢白天叮咬人,尤其是清晨和傍晚。
病毒通过“病人 → 带病毒的伊蚊 → 健康人”的链条传播。病人在发病初期(通常发烧后5天内)被蚊子叮咬,蚊子就会带毒,再去叮咬别人就会传播。
重要提醒
没有特效药! 目前西医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
️最有效的武器: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
减少暴露:
使用驱蚊剂: 外出时,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 (DEET)、派卡瑞丁 (Picaridin)、伊默宁 (IR3535) 或柠檬桉油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按说明书使用,孕妇儿童选择专用产品)。
穿着防护:
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安装纱窗纱门:
家中、办公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尤其婴儿)。
避免蚊虫活跃时间外出:
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此时在树荫、草丛、积水等蚊虫滋生地附近逗留。
消灭滋生地:
清除积水是关键!
翻盆倒罐清积水:
定期检查并清理家中、院落、阳台的小容器积水(花盆托盘、废弃瓶罐、废旧轮胎、水桶、水缸、树洞、竹筒、屋檐排水槽等)。蚊子只需要一点点积水就能繁殖!
水生植物勤换水:
家中养的水生植物,每周至少彻底换水1-2次,并清洗容器内壁。
疏通沟渠:
保持排水沟渠畅通,避免积水。
旅行防护:
前往流行地区前,了解当地疫情。
在当地务必加强防蚊措施(驱蚊剂、长袖衣物、蚊帐)。
旅行归来后,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总结要点
基孔肯雅热 = 高烧 + 小关节痛/关节炎 + 皮疹。
传播者 = 叮咬人的伊蚊(花蚊子)。
无特效药,防蚊灭蚊是核心!
清除积水!清除积水!清除积水!
旅行归国发热关节痛,速就医,讲行程!
来源:龙马潭区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