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抵达北京。中朝双方对此次访问的保密工作极为严格,打破了金正恩六年半未访华的记录。就在金正恩专列驶向中国的同时,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宣布将于2日晚乘机前往北京,可能在纪念活动期间与金正恩接触。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抵达北京。中朝双方对此次访问的保密工作极为严格,打破了金正恩六年半未访华的记录。就在金正恩专列驶向中国的同时,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宣布将于2日晚乘机前往北京,可能在纪念活动期间与金正恩接触。
此前中方宣布阅兵观礼嘉宾名单时,金正恩紧随总统普京之后,排在第二位,体现了中朝传统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中朝双方的保密工作极为出色,此前韩国、俄罗斯甚至西方情报机构都未能获得金正恩访华的消息。
消息传出后,韩国总统办公室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声称通过“相关部门”早就知道这个情报,甚至在李在明访问美国之前就知道了;但是这种事后找补的行为,并没有让韩国在面子上好受一些。
金正恩此次访华不仅是政治外交上的重大行动,还伴随着军事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消息。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布的消息,该国导弹总局下属科研机构已成功研发出一款大推力固体燃料发动机。经多次试验验证,该发动机性能稳定、打击精度符合要求,未来将适配于“火星-19”及“火星-20”型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此次技术进展进一步增强了朝鲜的战略威慑力量。
除此之外,双边贸易也在发展。2025年上半年,中朝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3%,朝鲜九成以上的民生物资依靠中朝口岸进口。中国加大了对朝鲜农业的援助,1至7月的化肥和粮食援助增长了18%。这些合作有效缓解了朝鲜长期受到的外部制裁压力。
面对中朝关系升温,韩国匆忙作出外交调整。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将于2日晚乘机前往北京。禹元植是否会在北京与金正恩会面备受外界关注。分析认为,两人可能在观礼台或招待会等场合碰面。若会面成行,禹元植可能向金正恩传达总统李在明的口信。
这种最后一刻的外交努力暴露出韩国的焦虑心态。7月初,中方曾通过外交途径,探询总统李在明出席纪念活动的可能性。在获知对方无法参与后,随即向朝鲜领导人。
值得关注的是,李在明方面不仅婉拒了中方的邀请,同时密集安排了与美日高层的会晤行程——先后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会谈,继而赴美与前总统特朗普会面。这一系列外交动向的安排,本身已传递出明确的政治信号。
尽管李在明上台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半岛局势降温,比如停止广播、拆除喇叭等,但最近还是发生了一些事情,让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首先是不久前,韩军用机枪向在朝鲜军人进行警告射击,引发了朝方的强烈反应;其次是美韩“乙支自由护盾”军事演习,2025年度演习规模较往年显著扩大,增幅达30%,英国派出“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参与。此次演习内容包括模拟所谓“斩首行动”及“政权更替”等高度敏感课目,此类具有明显挑衅性质的行动,势必招致朝鲜方面的强烈反弹。
朝鲜方面已经明确表示:“韩国不可能成为朝鲜的外交对象”。在这一背景下,韩国试图在观礼现场传递口信的外交手法显得既不专业也不得体。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韩国时任总统朴槿惠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朝鲜只派了政治局委员崔龙海。十年过去,朝韩的位置发生戏剧性变化。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棋局正在重新洗牌。韩国选择了华盛顿而不是北京,现在不得不面对中朝关系拉近的新局面。大家如何看这件事?欢迎讨论!
来源:瞿雁冰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