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结束,中方离开美国,沙利文批特朗普: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1:42 2

摘要:8月27号到29号,李成钢带队在华盛顿见了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人,核心就是把两国元首通话里定的共识落到实处。中方话说得很实在:咱们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有分歧就摆到桌面上来解决,能合作的地方就尽量往大了扩。不光跟官方谈,中方还见了美中

8月27号到29号,李成钢带队在华盛顿见了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人,核心就是把两国元首通话里定的共识落到实处。中方话说得很实在:咱们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有分歧就摆到桌面上来解决,能合作的地方就尽量往大了扩。不光跟官方谈,中方还见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还有不少企业代表,把工商界的声音也接上了。要是外界想找什么花里胡哨的“新动作”,这次还真没有;但要是想看中方的路线和态度,这次给得明明白白。

就在中方行程快结束的时候,美国那边又闹起了舆论风波。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说上诉法院“党派味儿太浓”,判关税不合法是错的,还放话“美国最后肯定能赢”,甚至把最高法院搬出来兜底。他还用了特别夸张的说法,说要是这个裁决生效,会“毁了美利坚”。熟悉他风格的人都知道,这套话就是给支持者打气,也是在为选战定调子。

但有意思的是,他说“胜利在最终”,其实等于承认眼下没赢。企业的成本、通胀的压力、农产品卖不出去、制造业不敢轻易动,这些问题可不是喊口号就能糊弄过去的。关税接着扛,这些阵痛也会一直跟着,不是一两天就能消失的。

更让人听着刺耳的是沙利文的评价。他在播客里说,特朗普这波加关税的操作,正在损害美国的信誉,连盟友都开始“对美国去风险”了。这话里说得最明白的例子就是印度。美国把关税提到50%,印度对美出口的一大块都受影响了,虽说电子和制药行业暂时豁免,但纺织、宝石、珠宝这些行业先遭了殃。有媒体说莫迪好几次不接特朗普电话,之后马上就开启了亚洲行:先去日本,再到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

沙利文说得很直白:这一下把这么多年拉拢印度的努力全推回去了,还把外交机会拱手让给了中国。现在美国在盟友眼里越来越不靠谱,反倒中国像个“房间里的成年人”。这话可不是中国自己说的,是美国内部人说的。

把这三件事串起来看,脉络特别清楚。中方在做“减噪”的事:稳住沟通、稳住机制、稳住预期,不跟着美国选战的节奏忽上忽下。美国却在“放大噪音”:行政和司法互相拉扯、选战口号喊得越来越高、拿关税当牌随便甩,短期看气势挺足,长期看代价可不小。

沙利文那句“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就行”,外界听得挺带劲,但中方并没真的“躺平”。这次访问该见的人都见了,该说的话都说了,没有夸张的表态,也没有刺激的动作,就是想把对话的路留住,把能达成的共识一点点攒起来。等美国内部的风波小一点,再谈实在事,空间自然就更大了。

这次中方在华盛顿的会晤,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和美国商界的交流。商会和企业最看重的是“确定性”,是订单能不能拿到、审批能不能落地这些实打实的事。大家都清楚,贸易战没有赢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合作的空间留足。中方这次见商会、见企业,就是要告诉他们:沟通的渠道还在、合作的机制还在、咱们的态度也没变。就算大环境有波动,具体问题咱们也能一件一件找办法解决。

这次谈到底有没有成果?从公开信息来看,没有清单、没有具体数额,也没有新协议。但从谈判的角度来说,这一轮更像是“续上力”和“定好调”。“续力”就是把财政部、商务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有商会、企业这些对接的口子都打通,确保有事能随时联系,不用靠媒体放风来解决问题;“定调”就是把“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个底线逻辑,反复跟对方说,让美国内部不同部门都听到同一句话。

这两件事看着平淡,其实特别重要。沟通不断档,互相误判的情况就会少;原则说清楚,就不容易碰到底线;企业知道了方向,投资的时候也不会随便停手。外交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看谁能把路修顺畅。

再说说印度的动向,美国50%的关税压下来,印度肯定得找平衡。莫迪先去日本,再到中国,最后参加上合峰会,这个安排很有讲究。跟日本谈合作,是为了稳住和美日体系的技术、投资通道;来中国参加多边会议,既不硬碰硬,也不失礼貌;放在上合这种大型多边平台上,既能见到中国,还能和好多国家对话,空间更大。外界说印度“倒向中国”,这话不准确。

更贴切的说法是,印度在加快“对冲风险”,把风险分散开,把选择变多。特朗普把关税提这么高,本来想给印度施压,结果反倒逼着印度更积极地在亚洲找合作机会,这就是最真实的反馈。

现在美国国内,司法、行政、选战这三条线缠在了一起。上诉法院的裁决要到10月中旬才生效,特朗普有足够时间上诉,舆论上也能接着炒。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气势不能输”的造势;但对企业来说,这是一场“成本必须算清楚”的现实挑战。口号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会因为喊得更响就消失。沙利文的提醒其实很实在:盟友不喜欢反复无常,更不喜欢被动承受损失。政策能让人预料到,才是信任的基础。

美国要是在关税上反复加码,还把司法当靶子,只会在盟友那里丢分。这个时候,中方把“可预期”当成核心态度传递出去,反而更容易让人理解。说得更直白点:别人乱的时候,你稳住;别人急的时候,你放缓,“稳”和“缓”本身就是优势。

外界还很关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印度媒体说这次规模是历史最大,确实挺热闹。对中国来说,这是集中展示多边合作能力的窗口;对印度来说,这是通过多边平台缓解双边压力的机会;对其他国家来说,这是观察中国怎么把“稳定”“合作”落到实处的好时候。沙利文说中国在全球民调里的满意度上升了,美国的“品牌形象”下滑了,这些评价不一定每句都准,但有一点很真实:谁能在关键时候拿出稳定的方案,谁的说服力就更强。

多边不是摆样子,是用来处理敏感问题、推进务实合作的工具。把多边的“椅子”摆满,大家坐下来聊,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对比之下,动不动就加关税、动不动就拉黑名单,短期看着解气,长期来看既伤别人也伤自己。

沙利文说“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就行”,这话为啥能引起强烈的反应,因为它戳中了一个现实:美国内部在窝里斗,外界看得清清楚楚。但站在中国的角度,真正该做的不是“看戏”,而是“坐得住”。“坐得住”是什么意思?不被对方的节奏带着走,不被舆论的情绪牵着跑,不被短期的波动打乱判断。

该谈的接着谈,该做的接着做,该稳的稳住。等美国内部的争吵告一段落,或者告一个阶段性的段落,之前铺好的所有沟通渠道、建好的合作基础、搭好的多边平台,就能马上接上下一步的工作。到那时候,谁准备得更充分,谁就更有主动权。

来源:蔡孟軒台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