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你自己个人的爱好,我没办法排班给你。能来参加比赛很不容易,希望领导能看到我的坚持,支持我调班。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不是说给假。我们领导说,他说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业余爱好,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去跟
谁也没想到,一场专业赛事的最高光瞬间,居然成了打工人大型诉苦现场。
8月31日,哈尔滨马拉松赛场,一位穿着粉色运动服的女跑者冲过终点线时,眼眶已经泛红。
她叫张水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也是这场赛事的国内女子组冠军。
当镜头对准她时,她突然哽咽着说:
“这是你自己个人的爱好,我没办法排班给你。能来参加比赛很不容易,希望领导能看到我的坚持,支持我调班。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不是说给假。我们领导说,他说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业余爱好,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去跟同事调班,同事愿意调你就去,同事不愿意调你就没必要去。所以我这次跑哈尔滨,我一直在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我自己能拿国内第一,希望能够证明自己。我这次来参加这场比赛是特别的不容易,医护工作者是特别的忙,特别的累,我通过自己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来参加这场比赛,我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只是调休,不是说给假。我希望领导能够看到。”
这段话一下子将最快女护士砸进热搜,掀起全网关于“职业边界”的激烈辩论。
事情发生后她的身份也被曝光了出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90后,2020年第一批援鄂队员,跑龄7年,361°签约跑者。
履历十分漂亮,但漂亮履历在排班表面前一点用都没有。她自己掰着手指数:2025赛季到现在,已经跑了10场全马,全部在周末,全部得靠调班。
护士长原话被她学给记者听:“这是个人爱好,没办法专门排休,你自己找同事换。”
作为职场潜台词大家都懂,同事愿意是人情,不愿意是本分,医院不背锅。
视频一出,评论区当场被撕成两派。一边心疼她:医护本来就累,跑个马还要低声下气;
另一边网友直接甩日历:3月连跑四省,4月再跑三场,5月又飞云南黑龙江,这叫“偶尔爱好”?
要是次次让同事顶班,人家周末带娃、陪老人、钓鱼、旅游,全得给你让路?
更有人翻旧账:援鄂是英雄不假,可英雄证也不能当调休条用一辈子。
吵得最凶的时候,张水华9月1号上午,她在抖音发了一篇长说明,意思是全年只有春、秋两个赛季,请的假其实没多少;每次调班都提前跟同事打招呼,该请吃饭请吃饭,该补班补班;
但没多久,她又把说明删了,评论区一键关闭,私信也进不去。这下更热闹了,删文算什么操作,心虚还是领导打电话?话题第二度冲榜。
小编翻了很多评论区,发现大家真正在吵的,远不止一个护士能不能周末请假。医护群体排班有多窒息,干过的人都知道。
三甲医院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少去一天,别人就得连轴24小时;至于节假日三倍工资?远不能弥补劳累的身体和对家人陪伴的缺失。
张水华把这块遮羞布一把扯掉:原来连全国冠军都得低头哈腰找人换班,普通人还能有什么盼头?
但硬币另一面同样真实。马拉松并不是医院 KPI,冠军奖金也不会分给替她顶班的同事。
再往下想,这件事真正扎心之处,并不是“护士能不能请假”,而是我们第一次把一个原本属于后台的“排班博弈”搬到了前台大屏——直播镜头一秒钟把它放大成了全社会的选择题。
过去,谁跟谁换班、谁欠谁人情、谁周末泡汤,都发生在护士站的小黑板和微信群,是同事之间的私下人情往来;
现在,一块金牌把它摆到了公共舆论的天秤上,所有人都能打分,而打分标准却完全不同:有人用“竞技成绩”衡量,有人用“加班时长”衡量,还有人用“抗疫贡献”衡量。
而她的同事知道医院上热搜后也透露他最后的发言把这几年所有人为她的付出变成了一场笑话,多年跑马已经吞并了很多人的周末,却背刺护士长,不懂感恩。
当评价维度不统一时,冲突就永远无解。
更尴尬的是,张水华其实踩中了一个制度盲区——“职工运动员”身份在事业单位里根本找不到对口管理条款。
医院里只有“临床人员”和“行政人员”两大序列,没有“运动健将”这一栏。她跑得再快,排班软件里也只显示“护士:张水华,班次:夜班/白班/休息”。
这就意味着,她的每一次请假,都要用“护士”的身份去撞墙,而不是用“运动员”的身份去谈判。换句话说,她在系统里根本没有第二个身份可以议价,只能硬碰硬。
从财务视角算一笔更细的账:张水华夺冠后,品牌方奖金+赛事奖金+医院内部奖励,估计能拿到六位数,这笔钱她大概率不会分给替她顶班的同事。
而同事替她上一个周末班,只能拿到法定的双倍或三倍工资,数字差距摆在那里,人情成本肉眼可见。
过去大家碍于情面不计较,现在被镜头捅破,账就算得清清楚楚,谁愿意一直吃亏?
所以,真正需要讨论的并不是“领导批不批假”,而是“单位荣誉带来的收益该怎么二次分配”。
如果医院能从张水华的对外形象代言费里划出一部分,设立“调休补偿池”,凡是替她顶班的同事都能拿到额外补贴,怨气立马就能折现。
问题是,目前没有任何制度允许医院这么做,事业单位的奖金池有严格科目,不能想发就发。于是,荣誉继续悬空,成本继续下沉,矛盾继续无解。
再往大里说,张水华的困境其实是“体制内人才多元化”的一个缩影。
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斜杠身份考进医院、学校、研究所,他们可能同时是B站百万UP主、是健美冠军、是电竞解说,但编制系统依旧把他们按最原始的岗位名称来管理。
当个人品牌和岗位职责出现时间冲突时,系统只能给出一句“自己协调”,说白了就是“系统没升级,你自己想办法打补丁”。
补丁打到最后,就出现今天这种局面:要么偷偷摸摸换班,要么一哭二闹三上热搜。
如何权衡爱好与职业冲突是个人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多元化的人才在擅长的领域内闪闪发光是系统的问题。
最后小编想说,每位打工人都不容易,还是互相多理解体谅,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本文来源于大河报
来源:微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