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支前、救护伤员、掩护难童:她们被称为子弟兵的母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1:30 1

摘要:“只见她梳着大纂儿,穿着破旧的棉袄,立在台上对大家娓娓而谈。”剧作家胡可第一次见到戎冠秀,是在1944年春节过后,晋察冀北岳区的第一次群英会上。当时,持续了三个月的一场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刚刚结束。为鼓舞斗志,表彰英模,会议开得很隆重,每个到会者都报告了自己的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只见她梳着大纂儿,穿着破旧的棉袄,立在台上对大家娓娓而谈。”剧作家胡可第一次见到戎冠秀,是在1944年春节过后,晋察冀北岳区的第一次群英会上。当时,持续了三个月的一场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刚刚结束。为鼓舞斗志,表彰英模,会议开得很隆重,每个到会者都报告了自己的事迹。在这次大会上,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戎冠秀发言后,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的邓仕均跑过来,紧紧握住她的手,激动地说:“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您救的那个八路军啊!”戎冠秀看着他说:“不能吧,你是不是认错人了?”邓仕均说:“是你,是你,就是你!大娘,我没有认错!我叫邓仕均,没有您的救护,我一定活不到今天!谢谢您……”

两位英雄间的血肉深情

1943年,邓仕均在一次战斗中左胳膊负伤,还打摆子(发疟疾)。敌人“扫荡”时,邓仕均打摆子的病犯了,掉了队,和医院失去了联系,被日本鬼子追赶。他跌跌撞撞地跑到下盘松村大坟沟的山梁上,正好被在山梁上放哨的戎冠秀发现。她半搀扶半背着邓仕均踉踉跄跄地走向半山腰的一个秘密山洞。那个山坡斜面呈60度,洞口距地面有近3米高,身染重病、浑身无力的邓仕均怎么也爬不上去。关键时刻,戎冠秀蹲下身子,让邓仕均踩在自己的肩上。邓仕均起初不肯,一再催促下,他才踩着戎冠秀的肩膀翻身进了山洞。

安顿好伤员,戎冠秀又出去给他找来吃的喝的以及治疟疾的中草药,经过几天的细心照料,伤势好转后,邓仕均便重返前线。当时,他们只知道是自己人,却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

戎冠秀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饱尝辛酸苦难。八路军的到来不仅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生机,也改变了戎冠秀的人生命运。特别是那一年寒冬腊月,八路军送给她的黑豆,一下子拉近了戎冠秀与八路军的距离。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说:

“八路军给了我家一瓢黑豆,我奶奶说没有这瓢黑豆,孩子没准就饿死了。”

此后,只要八路军有事相托,戎冠秀总是格外热情,忙前忙后。不久,凭着优异的工作成绩,她被推举为下盘松村的妇救会会长。刚一上任,她就立即组织全村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晋察冀四分区后方供给部把周围十几个村做军鞋、军衣的任务交给戎冠秀安排。接到任务后,她整天奔走在各个村庄,查看各村的缝纫进度。戎冠秀收军鞋,要求特别严格:

“这鞋是给子弟兵穿的,子弟兵整天爬山越岭,鞋不结实,怎么跟鬼子打仗!”

在戎冠秀的带领下,下盘松村的军鞋做得又快又好,在根据地中十分出名。

“把最后一粒米送到前线”

1941年至1943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冒着生命危险将伤势过重、已经昏迷的伤员接回家里。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战士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戎妈妈”。

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说,奶奶总念叨:

“八路军把最后一口粮给了百姓,咱们就得把最后一粒米送到前线。”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珍藏着一只直径18厘米的粗瓷大碗,这是戎冠秀在抗日战争时期护理伤病员时曾经使用过的。

1942年反“扫荡”时,下盘松村成了临时医院,伤员们一个接一个被抬进来,家里能吃的东西早就见底了。有个重伤员连续高烧7天,昏迷不醒,大夫说必须得吃点东西补补身子。戎冠秀把家里仅剩的半升小米全拿了出来,守在灶台前,小心翼翼地熬着米粥。“那几天,奶奶自己一口米都没吃,就着冰冷的井水啃冻萝卜。可当香喷喷的米粥熬好,伤员却哭着不肯喝:‘大娘,您自己都没吃的,我怎么咽得下去!’奶奶急得把碗怼到他嘴边,‘你多活一天,就能多杀十个鬼子!这粥你必须喝!’”李秀玲回忆。

黎明钟声

“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

著名诗人田间三上下盘松采访“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激情创作了长诗《戎冠秀赞歌》,传遍晋察冀边区。

当年,随军记者江波到下盘松村采访,在戎冠秀家里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响亮的钟声就会把江波从梦中惊醒。原来,这钟声既是指挥群众转移的报警信号,又是集合游击队员整装迎敌的战斗号角,还是平时催促全村百姓下地生产的动员令。江波仿佛看到,正是戎冠秀这样的先进人物,带领群众前进。在黎明即将到来之际,这位高举木棒的敲钟者,不正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化身吗?于是,江波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个场景,后来这张照片成为解放区摄影作品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像戎冠秀这样,在抗战期间救治伤病员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冒死救助八路军战士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安全掩护27位首长和烈士的孩子、被尊称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以及多次掩护抗日战士的劳动英雄刘再勤(荣林娘)、王秀鸾等等。抗战时期,组织起来的妇女焕发出炽热的革命热情,在抗战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她们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毫不退缩的勇气,成为抗战的生力军。

战士救妇会

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伊始,便十分重视对妇女群众的政治动员和发动。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大会通过了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妇救会)工作纲领和组织章程,明确规定妇救会以推动根据地妇运,组织与团结妇女参加抗战建国事业,争取最后胜利,促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之实现并谋妇女解放为宗旨。之后,全边区各县、区、村各级妇救会陆续建立起来,自此有了统一的妇女抗日群众团体。

妇救会成员有的到前线为战士送饭送水,抬担架救伤员,有的在敌后为抗日军队准备军衣军鞋,运送粮食和各种军需物资。抗战初期,我军需要的被服、鞋袜,几乎完全由妇救会组织广大妇女来承做。据抗战时任盂县妇救会主任的韩建英等人回忆,当时由于战争环境,缺乏染料,不少军鞋都是用蓝布做鞋面。妇女们为表达自己的赤心和对抗日战士的勉励,在鞋上写上一些鼓励战士的话,比如“抗日光荣”“保卫家乡”“英勇杀敌”“抗战到底”等。妇女们都是夜以继日地赶制。白天没做完,晚上灯下再做。因为敌人封锁,常常没有灯点,就用松杖柴棒当灯使用,灯烟熏的眉黑眼黑,呛得流泪不止,但妇女们都毫无怨言。

配合自卫队、儿童团站岗放哨捉汉奸也是妇救会日常工作之一。她们坐在村口,一边做针线,一边放哨,其主要任务是盘查来往过路行人和进村的人,外地人必须持有路条才能通行,否则,就要把行人送往村里进行审讯。

同儿童团一样,妇救会的工作经常需要同鬼子、伪军、汉奸周旋,这都冒着生命危险。

1942年10月,部队撤离涞源县银坊村时,一个战士由于生病无法跟随大部队撤离,便交给村妇救会主任韩凤龄照料。半个月后,日军开始“扫荡”。韩凤龄和丈夫领着这个战士,躲到离银坊村5里远的泉子沟一个姓杨的家里,白天把战士送到崖壁缝里,每天送干粮和水,晚上深夜再接回来。

一天,韩凤龄把战士安顿好,刚回到家,鬼子就把她抓起来。鬼子见她留着短发,便问八路军伤员的下落。韩凤龄装聋作哑,问了几遍,她不言语。鬼子用枪托不分上下打她,把刺刀架在她脖子上。同村杨大娘上前给她求情,鬼子一枪托打在杨大娘的腰上,大娘倒在地上。鬼子折腾了将近1个小时,只好匆匆走了。鬼子“扫荡”完后,韩凤龄把战士接到家里,经过半个多月治疗和精心护理,等战士完全恢复健康后,才送他回部队。

甘愿征战血染衣

抗战中,还有许多妇救会成员直接走上战场。冀中区深泽县、安平县(中心县)妇救会主任刘毅就是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刘毅回忆,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有两位不满20岁就牺牲的女党员。一位是藳无县(今藁城和无极县部分地区)四区妇救会主任李剑飞。

1941年2月的一天,李剑飞腰里掖着两枚手榴弹,到刘家庄召集群众大会。不料,由于汉奸告密,一百多个日伪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会场。紧急关头,李剑飞掩护群众先撤离,自己拿着两枚手榴弹断后。当敌人喊着要活捉她的时候,李剑飞拉响手榴弹投向敌人,最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下,时年仅19岁。另一位是新乐县三区妇救会主任梁振英。1940年春,梁振英来到木刀沟一带村庄宣传动员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把抗战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梁振英遇到日本鬼子的“扫荡”队,不幸被捕。敌人用尽酷刑,对她进行审讯,梁振英始终没有屈服,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崔兰仙在1935年在日记里写下的抗日救国诗句。1938年12月,崔兰仙当选为冀鲁边区妇救会主任,先后指导组建盐山、庆云、乐陵、沧县、南皮、宁津等县的妇救会,组织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斗争;筹办了边区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解放》月刊,指导妇女工作的开展。

1942年6月12日,崔兰仙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博带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在东光县刘大瓮村南花子坟遭敌“扫荡”袭击。为掩护部队突围,崔兰仙跑向花子坟开枪吸引敌人,不幸被俘,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收藏着一部早已变黄、发脆,用当年安国县警察局登记户口的白纸背面密密麻麻写成的日记。这是当年河北省安国县妇救会主任田振亚把一个钢笔尖绑在秫秸秆上以染料当墨水写下的日记《狱中一百天》。

1943年2月16日,田振亚同冀中四分区妇救会的一名同志到安国县东吴家庄,去传达党对抗日斗争的有关指示,在夜晚越过一条交通沟时不幸被捕。日军派叛徒汉奸劝降无效之后,把她关进阴暗潮湿的监狱。

在狱中坚决斗争一个多月后,有一天田振亚忽然发现棉衣的右下角处有一个蘸水笔尖。她托人买来颜料当墨水,把伪军们用的户口纸背面当稿纸,开始一页页记录下狱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日军是怎样杀害中国人、叛徒汉奸怎样无耻地为日军效劳的行径。又过了一段时间,当同狱难友被放出狱时,她把写好的日记托其带出交给安国县委。

经过长达112天的顽强斗争,经党组织营救,田振亚终于逃出敌人的魔掌并看到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她的狱中日记不仅是一位女性用生命和信仰写就的抗战史诗,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危难中用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康小莉、郑建敏、胡利敏《光辉的印记》

2、何广华、何明圆《特等战斗英雄邓仕均的侠骨柔情》

3、陈春生《涞源女劳动英雄韩凤苓》

4、江怀《刘毅,一名妇救会主任的抗战记忆》

5、王建柱《你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哪些馆藏珍品吗》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