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上半年,在普法尔茨大剧院与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联合主办的“Neue Bahnen”(意译为“新的道路”)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中,中国青年作曲家马昊与德国青年作曲家费利克斯·特兹(Felix Tetz)凭借出色的创作,共同斩获赛事惟一大奖。马昊的《不要温和地走
马昊(右)在比赛现场
文 | 纪晨
今年上半年,在普法尔茨大剧院与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联合主办的“Neue Bahnen”(意译为“新的道路”)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中,中国青年作曲家马昊与德国青年作曲家费利克斯·特兹(Felix Tetz)凭借出色的创作,共同斩获赛事惟一大奖。马昊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室内乐版)亦受邀完成首演。
以“黑色幽默”解读生死
本届比赛共收到来自全球近200份参赛作品。与多数作曲比赛的规则不同,该赛事不设年龄限制,不指定乐器编制,而是以作曲家提交的多部近年创作的管弦乐队作品作为核心评审依据,综合考量作品质量与创作者的艺术潜力,且仅设一个奖项。正是凭借近年创作的多部优质作品,马昊摘得大奖。
今年4月在德国柏林、6月在凯撒斯劳滕举办的两场音乐会上,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与普法尔茨爱乐乐团先后上演了马昊的室内乐作品《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和管弦乐队作品《A Clockwork Orange》。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柏林首演现场
其中,为此次比赛委约创作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灵感源自2021年马昊外公离世这一经历——正是这段亲身经历,让他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切认知,“只有亲身经历一些结果无法被改变的事,才能了解真实的人生。与其沉浸在随之而来的情绪中,不如去观察每个人面对这件事时的不同态度,当然也包括审视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与认知的变化。”
在音乐表达上,这部作品以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同名诗歌那深沉的韵律为情感基底,通过低音乐器的绵长线条,铺陈出悲伤的底色;同时,巧妙融入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中豁达的旋律动机。两者所表达的寓意恰好对应“死”与“生”——《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传递出的态度不言而喻,而《太阳出来喜洋洋》则是对生命的敬仰与崇拜。
目前,马昊正全力筹备由比赛主办方之一的普法尔茨大剧院委约的歌剧作品,该作品将于明年7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和凯撒斯劳滕上演。委托方给予了他高度自由的创作空间,最终,他决定以《推销员之死》的故事为蓝本,聚焦当下人的生活状态,创作一部时长约一小时的中型歌剧。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与作曲系联合培养的作曲家,马昊常年活跃于各类国际作曲赛事。他说:“作曲是极具个人化的专业,而比赛能为我提供与不同国家乐团、乐手合作的机会。我很乐意发现不同乐团演绎同一作品时的差异,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独特解读。”在他看来,作曲家完成作品后,就像“看着长大的孩子独立前行”;若将作曲家比作作品的“父母”,那演奏家们便是孩子们将要面对的“社会”。因此,要用包容的心态欣赏演奏者为作品赋予的新生命力。同时,比赛不仅让他带有中国情怀的作品获得世界认可,也让他得以结识全球各地的作曲学子,在交流切磋中不断成长。
在跨界学习中坚守初心
去年夏天,马昊以打破历史的全优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作曲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第二硕士阶段的学业,结束了欧洲学习之旅,“在苏黎世修读的是作曲与指挥专业,二者学习的比重大概是六比四。”
学习指挥的经历,为他的作曲事业打开了全新视角。以往,他仅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音乐语汇和材料;而指挥经验让他学会站在演绎者的视角审视乐谱。“当我站在演奏家面前时,如何将谱面上的内容生动真切地诠释出来,这是一门大学问。作曲家需要从无到有地构建音乐,但只有指挥才能充分释放每件乐器的声音,发挥每位演奏者的作用,让这些声音真正从谱面上‘活过来’。”亲自指挥的体验,让他在创作乐谱时,更注重演奏细节的可操作性,这极大地推动了他的作曲能力走向成熟。
△马昊苏黎世读书期间受委约创作的作品(片段)
在德国求学期间,他的作品《Three landscape sketches》于2022年荣获德国科隆“Acht Brücken”八桥作曲奖。该奖项依托德国北部最大的当代音乐节之一“德国八桥音乐节”设立,在行业内极具认可度。这部融合钢琴四手联弹与电子乐的作品,凭借灵动的音色叠加、层次丰富的音响织体,充分展现了他“重视自我表达”的创作风格。
“我从不为了参加某个比赛而特意创作。能因为表达内心想传递的内容,获得比赛评委的认可,达成相互欣赏的默契,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肯定。”这次获奖,更加坚定了“为内心而作”的道路。
马昊自幼学习钢琴与民族打击乐,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本科,其间师从打击乐演奏家李真贵深入研习民族打击乐。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内心对作曲的热爱愈发浓烈,于是,大一那年,他开始跟随朱赫学习作曲;大二时,作曲家秦文琛在机缘巧合之下听到他的作品,对其才华给予高度肯定与鼓励,自此他跟随秦文琛继续深造作曲。秦老师对他影响深远,其中最关键的是教会他“为何作曲”——“始终坚守内心,最真诚地表达自我。”
与年轻人共鸣:让音乐打破圈层
打击乐作品仍是马昊目前最擅长的创作领域:“在创作其他作品遇到瓶颈时,我会暂时转向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换一换思路。”对他而言,创作打击乐作品不仅是一种放松,更能让他在“故土般的”自由空间里尽情发挥想象力,让思维天马行空。
今年5月,马瑞与鼓语者打击乐团在青岛音乐厅举办“风起青萍”马昊打击乐作品专场音乐会,集中呈现了他从本科至今创作的一系列打击乐作品。这场音乐会不仅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专业认可,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面向市场的售票演出,它赢得了青岛乐迷的广泛喜爱。这段经历对马昊而言是极大的鼓舞——作为从音乐学院走出的作曲家,作品能突破专业圈层、获得业界认可,这份肯定远超奖项,也成为他未来在创作中坚守初心、持续探索音乐无限可能的重要动力。
马昊的作品,始终带有鲜明的个人创作符号与深刻的当代思考。出于对戏剧的兴趣,他擅长在音乐中构建叙事感;作为“冲浪前线”的资深网友,他总能敏锐捕捉当下年轻人的情绪与视角,用音乐解读社会现象——这份与同龄人的深度共鸣,正是其作品能打动当下观众的关键原因之一。
如今,马昊往来于中德两地,喜爱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创作。他在哔哩哔哩网站上传了从室内乐片段到打击乐完整演出的多首个人作品,期待以此打破地域与圈层的隔阂,让更多人不仅“听见”他的音乐,更能“读懂”音乐里的思考,最终真正喜爱上这些源于内心的创作。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