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长芦:千年古镇的时光履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5:52 2

摘要:在南京江北的六合区,有一座名为长芦的古镇,它就像一本被岁月尘封的古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自然与人文相互辉映,每一处风景、每一段传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不断深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探寻长芦:千年古镇的时光履痕

在南京江北的六合区,有一座名为长芦的古镇,它就像一本被岁月尘封的古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自然与人文相互辉映,每一处风景、每一段传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不断深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溯源历史:滩涂苇影中的岁月变迁

长芦,这个名字的由来直白而富有诗意。此地原是长江边的大片滩涂湿地,高大茂密的芦苇肆意生长,随风摇曳,远远望去,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长芦”之名由此而来。后来,长江堤岸不断淤积改道,江水渐渐退去,“长芦”离长江越来越远,却也吸引了人们前来定居,慢慢形成了长江边的一个集镇。

早在南朝时期,长芦便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崭露头角。南朝齐时,就有关于长芦的记载,那时它便已成为南北交往的要道。岁月流转,到了宋代,因长芦寺声名远扬,“长芦”这个名字正式被确定下来,从此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长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东依滁河,南临长江,是古代江北通往金陵的水陆交通咽喉。战乱时,这里是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和平时,又成为屯田练兵的兵营军寨。在长芦驻军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是宋代和明代。宋代曾设忠勇军和忠勇军寨,明代设有留守左卫、横海卫、龙虎卫、骁骑卫等卫所 。长期的屯兵驻营,不仅影响了长芦的军事战略地位,也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留左吹打乐等独特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禅音鼓韵中的传奇篇章

长芦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说,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中,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传说,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南朝梁武帝时期,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航海抵达广州后,梁武帝将其迎至都城建康(今南京)。然而,两人面谈不契,达摩心生去意。当他走到长江南岸时,追兵将至,危急关头,达摩投芦苇于江中,而后立在芦苇之上,飘然过江,来到长芦寺。在这里,他继续传播禅宗佛法,为长芦寺留下了一段神秘而传奇的开端 。

长芦寺,这座始建于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的古刹,与达摩祖师的传说紧密相连。据传说,梁武帝的女儿重病卧床,梁武帝在佛前许愿,若女儿痊愈,便在江北修建一座与栖霞寺隔江相望的寺院。后来女儿果然病愈,梁武帝为还愿,便修建了长芦寺 。长芦寺紧邻江边,与栖霞寺隔江相对,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浪潮中,成为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北宋天圣年间,长芦寺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真宗派遣内侍携带御物、金器七千多件资助重建,耗费兵粮四万缗及钱三万,历经五年才得以落成,并敕令龙图学士李淑撰写碑文。后来,章献皇后助建山门,将长芦崇福禅寺改名为“敕建长芦律寺” 。此时的长芦寺,殿堂成群,僧侣千余人,香火缭绕数十里,成为江淮间首屈一指的大寺院,有“跑马出山门”的美誉,足见其规模之宏大。

然而,长芦寺的命运却充满了坎坷。由于濒临长江,土质松软,常遇水灾,寺院多次坍塌。南宋淳熙初,寺院不幸被江水淹没。宋淳熙年间,不得不将寺址迁徙到滁口山之东、三里河曲沙冈之上重新建造 。此后,长芦寺又历经多次战火与天灾的洗礼,到了明清时期,经常遭受盗匪侵扰和战火摧残,寺院规模逐渐缩小。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长芦寺彻底被毁,仅留下山门口的两棵银杏树和几口古井,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 。

2009年,长芦寺在太子山公园得以复建。复建后的寺院,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寺内不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和其他诸多菩萨像,还有钟楼、鼓楼、禅堂、斋堂、达摩书院等建筑。“长芦晚钟”作为“六合八景”之一,也在复建后重现往日风采,仿清代乾隆年间所制的大钟,钟体表面以隶书刻绘着佛教典籍《大悲咒》全部内容,每当钟声响起,悠扬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长芦寺千年的沧桑历史 。

除了达摩祖师和长芦寺的传说,长芦还有许多与军事、民俗相关的故事。留左大鼓,又称留左吹打乐,便是其中的代表。它起源于当地百姓在出征、凯旋及节日时到军营慰问欢庆,驻防将士擂鼓鸣金致谢还礼的习俗,至今已流传1000余年 。相传隋唐时期,罗家将士在长芦的留左、留中、留右屯兵百万,安营扎寨。他们与当地老百姓关系融洽,将士们出征凯旋时,老百姓会吹吹打打、奏乐舞灯去慰问,军人们则会战鼓齐鸣以表感谢。在长期的交流中,气势磅礴的军乐与欢快喜庆的民乐相互融合,逐渐演变出了风格独特的留左吹打乐 。如今,留左吹打乐已成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那激昂的鼓点和欢快的旋律,依然在长芦的土地上回荡,诉说着当年军民同乐的美好时光。

文化传承:非遗之光下的民俗瑰宝

长芦,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名副其实的南京非遗文化“富矿”。除了前面提到的达摩一苇渡江传说、留左吹打乐,还有众多民俗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湾北小马灯,源于古代的长芦寺庙会活动。相传,军营中马氏驯养的多匹战马在灯会中奔跑有序,能够起到维持秩序、疏导人群的作用。后来,马氏后人为纪念祖先善养良马,便用竹布制成马灯来代替真马。每年参加灯会时,小马灯的表演欢腾奔放,独具风格,成为湾北地区民俗民风的活化石,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 。

方巷“走北”,是江北新区长芦街道方巷人沿袭500多年的老习俗,起源于方氏族人对方巷祖先明朝名将方瑛的纪念。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方氏宗亲都会自发进行“走北”活动,他们抬着祖先的牌位,在热闹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游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如今,“方巷走北”已逐渐演变为辞旧迎新的节庆活动之一,并在2015年入选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长芦龙灯,起源于唐代,在长芦寺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当地百姓为祈年丰收,轧制不同色彩的龙灯,以求克旱克涝。龙灯表演时,舞者们手持龙身,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14年,“长芦龙灯”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此外,长芦板鸭的传统制作技艺也于2023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芦板鸭在明清时就已享有盛名,曾被列为贡品。其制作工艺独特,选用当地优质的鸭子,经过多道工序精心腌制而成。每年庙会,人们都有“看过灯,烧过香,磕过头,买只鸭子喝老酒”的传统,长芦板鸭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长芦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

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承载着长芦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至今,成为长芦独特的文化标识。如今,长芦街道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如“千年长韵 芦会智兴”非遗季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自然与人文交融:风光与美食的独特馈赠

长芦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令人垂涎的美食。

长芦有山有圩,山清水秀,自然景色十分迷人。滁河蜿蜒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河畔绿树成荫,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每到春秋季节,岸边的野花竞相开放,五彩斑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花。登上长芦的小山丘,极目远眺,远处的长江如一条巨龙奔腾而过,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

在美食方面,长芦板鸭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前文已提到它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当你品尝长芦板鸭时,会发现它肉质紧实,咸香适中,肥而不腻,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搭配上当地的美酒,都堪称一绝。除了板鸭,长芦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美食。例如,当地的农家菜以新鲜的食材和朴实的烹饪方式而闻名,青菜烧豆腐、红烧杂鱼、粉蒸肉等,每一道菜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

长芦的自然风光与美食,是大自然和历史共同赋予这片土地的珍贵礼物。它们与长芦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长芦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感受它的美好。

现代发展:古镇新生的活力篇章

如今的长芦街道,在历史的积淀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国家大型石化企业——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坐落于此,同时长芦紧邻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南京钢铁厂、南京热电厂、华能电厂等大企业,因此有“都市里的乡村”之称 。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长芦也十分注重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长芦寺、非遗文化等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将长芦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太子山公园内的长芦寺,成为了江北地区重要的佛教场所和人文景观,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和祈福的人络绎不绝 。

长芦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长芦的历史文化。同时,长芦也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

在社会发展方面,长芦街道不断加强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新建的住宅小区错落有致,配套设施齐全;道路宽敞整洁,交通十分便利。居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也日益增强 。

长芦,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从滩涂湿地到繁华集镇,从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到现代工业与文化交融的活力之地,它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变迁,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每一段历史故事、每一个人物传说、每一项非遗文化、每一处自然风光和每一道美食,都如同珍珠般串联起长芦的前世今生。当我离开长芦时,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不舍。我深知,长芦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来源:头号英雄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