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年级(2)班的家长群里,五点多就有人发消息:“今天早上穿什么衣服去学校?行李什么时候可以搬进学校?我先去学校收拾一下床铺,他昨晚看电视到十一点,让他多睡会儿。”紧接着,老师发的链接,有空闲的家长来学校打扫卫生,帮我们班的小菜园浇水施肥。
“开学了!开学了!”校门口的广播还没响,家长们的脚步声已经把清晨的校园踩的热闹非凡。
五年级(2)班的家长群里,五点多就有人发消息:“今天早上穿什么衣服去学校?行李什么时候可以搬进学校?我先去学校收拾一下床铺,他昨晚看电视到十一点,让他多睡会儿。”紧接着,老师发的链接,有空闲的家长来学校打扫卫生,帮我们班的小菜园浇水施肥。
一连串“+1”的回复跳出来——有人要帮孩子擦课桌,有人要替孩子领新书,甚至还有人特意带了针线,要给孩子的新校服上缝个名字。
教学楼里,家长们的身影乌压压一片,几乎看不到孩子的身影。家长扛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和沉甸甸的书包,额头上的汗顺着鬓角往下流,嘴里还不停念叨:“这书包里的练习册太重了,孩子压坏了。
旁边的刘家长正弯腰,用毛巾反复擦着孩子的座位,连桌肚里的一点铅笔屑都要用手指抠出来:“去年就是桌肚脏,孩子总摸得一手灰。”教室后排,几个家长围着讲台抢着领新书,生怕晚了一步孩子就没书用,课本堆得像小山,他们却乐此不疲:“孩子不会做,我们提前弄好,他上课省心。”
9月1日,很多孩子还在家“岁月静好”。隔壁单元的小庞,直到早上八点还赖在床上,妈妈催促几遍进房间:“快起来吃早饭了,妈已经把你书包收拾好了,衣服找好,袜子都给你放鞋里了。”小庞翻了个身,嘟囔一句“还早着呢”,又把头埋进被窝里。小庞妈说:“我们那时候开学,头天晚上自己把书包理得整整齐齐,早上天不亮就揣着早餐往学校跑,哪用大人送?”
“你烦不烦?”孩子不耐烦的嘟囔着,接着睡。
到了上课时间,“奇葩事”就来了。有的孩子站在教室门口发呆:“我座位在哪来着?”早上是爸爸替他找的位置;有的翻遍书包找不到文具盒:“我妈说给我收拾的书包!”——原来家长忙中出错,把弟弟的文具盒塞了进她的书包;还有个小姑娘直接迟到了半小时,哭着进教室:“我醒了找不到校服,我妈说她帮我放卧室里了……”
看着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现象。忍不住想跟家长们说句心里话:开学第一天的紧张,本就是孩子成长的其中之一。自己整理书包时,会默念“课本、练习册、文具盒,一样不能少”;自己搬被褥,会偷偷跟同学比“谁更有力气”;甚至找不到座位时,会主动问老师“请问我的座位在哪”——这些看似琐碎的“麻烦”,其实是孩子在学着磨练自己。
回忆以前的孩子,开学前一天自己整理书包、把新书按科目排好序,第二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学校,路上还会跟同学互相检查“作业带了没”。
不是他们天生“能干”,而是父母知道:“你自己的事,得自己扛。”可现在呢?家长把书包扛了,卫生打扫了,座位找了,行李搬了,孩子两手空空的上学,还处于没睡醒的状态。连“紧张”的机会都没有。
毕竟,当所有事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他哪还有机会惦记“我是不是忘了什么”?他们依赖性越来越强,惰性。
有句话怎么说:“你把孩子的路都走了,他自然无路可走。”开学第一天的忙碌,本应是孩子的“成长课”,而不是家长的“狂揽戏”。
或许下次,我们可以试着坐在家里,看着他自己整理书包,穿戴整齐,让孩子自己上学。哪怕他会忘带文具盒,会找错座位,可这些“小失误”里,可以让她学着长大。让他能为自己负责,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来源:谈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