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5日至10月15日,由玉门市博物馆打造的《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在江阴市持续火热展出,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文化迁徙”将祁连山脚下的丝路遗韵带到长江之畔的江南水乡,让河西走廊早期石窟艺术的璀璨瑰宝在江南奏响千年梵音。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日电(徐玮)7月15日至10月15日,由玉门市博物馆打造的《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在江阴市持续火热展出,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文化迁徙”将祁连山脚下的丝路遗韵带到长江之畔的江南水乡,让河西走廊早期石窟艺术的璀璨瑰宝在江南奏响千年梵音。
作为此次展览的核心内容,昌马石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分支,始凿于北凉时期,历经1500多年岁月淬炼,不仅是佛教东传中原的关键节点,更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活化石”。因地处祁连山深处,昌马石窟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却也完整保存了早期石窟艺术的原生态风貌,其壁画与造像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丝路文明对话的生动注脚。
图为由玉门市博物馆打造的《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在江阴市持续火热展出。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让这份珍贵遗产被更多人看见,展览以“疏勒遗珍——昌马石窟艺术全景”为脉络,通过“石窟溯源·祁连佛国”“西夏风华·色彩王朝”“佛国奇观·稀世孤本”“敦煌遗珠·艺术注脚”“多元融合·丝路熔炉”“北朝遗风·造像标本”等六大篇章系统呈现石窟艺术的多元魅力与学术价值。
自2024年11月在玉门市博物馆首展以来,“大河梵音”的巡展之路已走过金昌市金川区、云南保山等地。每一次亮相,都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玉门市博物馆通过展览填补公众对河西走廊早期石窟认知的空白,让“敦煌前哨”的历史厚度被更多人看见。江南水乡、滇西大地的观众,通过这些富有艺术魅力和学术价值的文物,触摸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脉搏。
目前,《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的巡展之旅仍在继续,那些历经千年风沙侵蚀的斑驳壁画、残缺造像,依旧能跨越时空传递文明魅力。这场展览不仅是对玉门市博物馆策展能力与文化传播理念的肯定,更成为连接玉门与全国的文化名片。(完)
来源:甘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