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崛起,信用卡为何成了年轻人的“负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0:38 2

摘要:在年轻群体之中,信用卡的确呈现出显著的衰退态势。不过,它尚未被彻底摒弃,而是从以往“人手多卡”的局面,逐渐转变为“理性精简”的模式。以下将结合相关数据、用户态度以及行业转型等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剖析:

在年轻群体之中,信用卡的确呈现出显著的衰退态势。不过,它尚未被彻底摒弃,而是从以往“人手多卡”的局面,逐渐转变为“理性精简”的模式。以下将结合相关数据、用户态度以及行业转型等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剖析:

发卡量与余额双双下降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信用卡数量减少了4000万张,到2025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减少了1200万张。《第一财经日报》报道,1214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在半年内缩水1975亿元,降幅达2.56%,其中11家银行出现收缩情况。交易活跃度急剧降低
《究竟视频》指出,12家主要银行的信用卡消费金额同比下降了11.05%,部分银行的降幅甚至超过18%。用户主动“断舍离”现象普遍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用户从持有7张卡销至1张、计划从11张卡减至5张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动机主要源于“卡多无用”的实用主义观念,以及信用卡权益的缩水,使得“薅羊毛”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如《中国新闻周刊》所述。支付习惯的变革
移动支付(如微信、支付宝)已覆盖98%的线下场景,扫码支付一秒即可完成,相比之下,使用信用卡还需寻找POS机,过程繁琐。此外,花呗、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开通便捷,无年费,分期方式灵活,对信用卡形成了有力替代。消费观念趋向理性
据《言者先声》消息,4%的年轻人选择“高储蓄低消费”的生活方式,35%的青年完全不使用信贷服务。在失业率的压力之下,超前消费被视为一种风险,“还不上款时催收电话打爆通讯录”的情况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信用卡自身存在痛点隐形成本高昂:存在年费陷阱,即便休眠卡仍会扣费,分期利息计算复杂,曾有透支3万却需偿还3万利息的案例。权益不断贬值:积分兑换的福利大幅缩水,消费3万元仅能兑换1杯星巴克咖啡,且优惠规则复杂,难以抢到。服务信任危机:营销过程中隐瞒条款,暴力催收的投诉数量激增,如《青岛随手拍》所反映的情况。替代品分流需求
数字人民币具备无网支付功能,美团月付等场景化信贷工具更贴合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同时,银行自身也在进行业务转向,例如工商银行推出线下商户活动,中国银行推出“卡皮巴拉”主题卡以吸引Z世代群体。征信管理意识增强
部分人会使用花呗或信用卡来提升征信,但更倾向于采取“低负债”策略,仅保留1 - 2张卡以满足基础需求,如《发财的小金鱼》所提及。银行策略调整清理睡眠卡:在监管要求下,2024年银行主动注销了1.2亿张长期未使用的信用卡。聚焦高端客群:为白金卡以上的客户提供机场贵宾厅等差异化服务,同时满足基础用户的刚需。联名卡热度减退:3年内,8家银行停发了413种联名卡,例如招行的Hello Kitty卡。未来方向预测服务分层:针对高端客户提供商旅权益,为普惠群体提供基础额度且无年费的服务。数字化融合:尝试将信用卡嵌入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场景,但用户的接受程度仍有待观察。信用价值重构:信用卡不再仅仅是一种支付工具,而是逐渐向信用积累与金融服务入口的方向转变。

年轻人对信用卡的疏远,本质是对过度消费的警惕与支付便捷性的重新选择。信用卡并未消失,但需摆脱“诱导负债”的旧模式,转向透明、灵活、尊重用户自主权的服务逻辑。当银行学会用“真诚”替代“套路”,信用卡或许才能重新成为年轻人钱包里的“必需品”而非“负担品”。

来源:凯德印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