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颖超作为新中国建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革命者,她的医疗保健本应享受着国家最高级别的待遇。然而,她在晚年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却专门留下了遗嘱,要求在自己生命最后时刻,让自己自然死亡,不要费尽力气抢救自己。
邓颖超作为新中国建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革命者,她的医疗保健本应享受着国家最高级别的待遇。然而,她在晚年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却专门留下了遗嘱,要求在自己生命最后时刻,让自己自然死亡,不要费尽力气抢救自己。
她的这一态度既是不想浪费国家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也是因为她认为生命有其自然规律,反对过度抢救,人为的延长个别人的寿命。
然而,由于她也曾经在此前多次公开表态支持安乐死,以致于一些人甚至个别媒体将这两件事放在了一起,造成了人们误以为邓颖超曾经要求过安乐死,其实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
邓颖超晚年明确表示了对“过度抢救”的反对态度,这一立场与她的革命经历、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前经历的多次抢救,尤其是化疗、抽血等高强度医疗措施,给周恩来带来了沉重的痛苦,作为妻子,邓颖超看在了眼中,心疼之余,也开始反思如果自己的生命快走了尽头,应该如何?
目睹了周恩来在病痛中“高烧、休克”等等苦不堪言的经历,让邓颖超深刻意识到“单纯延长生命长度”与“维持生命尊严”之间的冲突。因此,她在1982年第一次立下遗嘱时,就明确要求“在我患病后,不要安排医疗团队,千万不要抢救,不要浪费医疗资源”,并强调“即便延续一两天的生命,活着也是痛苦”。
1991年因肺炎住院时,她进一步补充道:“当我病重陷入昏迷,请不要再用任何措施抢救,更不要做后续治疗。”
这一补充要求明确了包括药物、器械维持等一切人为干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邓颖超的遗嘱并非简单的“放弃治疗”,而是包含了对医疗资源的深刻考虑。她多次提到“减少国家负担”,认为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资源用于更有希望的患者更有意义。
例如,她在1992年病情恶化时对秘书说:“我这台机器已经故障了,老化了,实在没有修理的必要了。”这一比喻既是对自身病情的清醒认知,也包含了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给其他更需要抢救者的考虑。
1988年,邓颖超在收听中央广播电台关于“安乐死”的讨论后,主动致信节目组,重申自己的观点:“我非常赞成安乐死,延长病重患者的痛苦是没有意义的。”信中,她将“不抢救”与“人道主义”直接关联,认为在生命不可逆转时,医疗干预反而违背了自然规律。
这一表述被部分媒体误认为是对“安乐死”的支持,但需注意,邓颖超信中的意义很明确,那就是“放弃无意义的治疗”,而非像“安乐死”那样主动终止生命。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前者属于被动接受自然死亡,后者则是主动介入生命终结过程。
邓颖超的立场更接近于现代医学伦理中的“姑息治疗”理念。尽管邓颖超多次公开表示“赞成安乐死”,但其遗嘱内容与严格意义上的“安乐死”存在本质差异。根据现有资料,她从未要求通过药物或技术手段主动结束生命,而是主张在病情不可逆转时停止无效治疗。
例如,1991年病危期间,她并未向医生“寻求致死药物,实施安乐死”,而是“主动放弃抢救”。邓颖超的要求,最多属于“消极安乐死”,即停止治疗。这与“积极安乐死”,即主动用药致死,不仅存在法律与伦理的明确界限,而且相差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尽管邓颖超态度坚决,但其遗嘱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哪怕停止治疗这个要求,也没有被实现。1991年邓颖超因肺炎入院后,尽管多次主动要求停止治疗,但医院仍全力抢救,甚至通过令病人痛苦的胃漏手术延长其生命。
一方面,医护人员无法违背“救死扶伤”的职业准则;另一方面,邓颖超的特殊身份使她的生死问题被赋予了政治象征意义,导致“无人敢拍板放弃治疗”。
邓颖超的事情表明,在缺乏明确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即便个人已经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放弃治疗的意愿,医院仍然可能因为社会观念、职业伦理与政治考量,而不得不违背个人的意愿,继续进行令人痛苦的治疗,仅仅为了延长当事人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生命。
邓颖超的遗嘱未能实现,虽然是她的遗憾。然而,邓颖超有关“安乐死”与反对过度抢救的观念推动了公众对“生命权”与“尊严权”的考虑,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对患者自主权的关注。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部分人以此为例,将邓颖超遗嘱片面解读为对安乐死的支持,忽视了被动放弃治疗与主动终止生命的法律界限。在我国安乐死仍然被禁止,而且在整个世界上支持安乐死的国家同样少之又少,这其中除了医疗伦理原因外,还主要是出于对人生命的尊重。
虽然对个别人来讲,安乐死的确是减轻其痛苦的良药,但同时,作为社会管理者更担心的是安乐死一旦被滥用,那么产生的消极意义可能会更大,尤其是社会的中下层人民可能成为安乐死的最大受害者。
这也是我国始终反对安乐死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体现了我国医疗的基本态度是以治病救人为核心。我们建国以来的医疗体系,虽然起步晚,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整个世界医疗体系中,像我国这样能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体系,在世界上也是少之又少的。
总之,邓颖超晚年对“拒绝过度抢救”的坚持,反映了一位革命者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
来源:枕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