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安庆港中心港区皖河新港一期工程项目,盖起了一间10余平方米的工地书屋,虽然空间不大,但很快便成了建设者补充“精神食粮”的重要场所。然而,“黄金屋”之所以让项目工友念念不忘,还要归结于项目部发起的“捐书倡议”。
“老胡,下班后一起去堤上跑步吧?”“今天不啦,晚上要去趟‘黄金屋’。”工友胡刚神秘兮兮的样子,勾起了产业工人朱光的好奇。
原来,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安庆港中心港区皖河新港一期工程项目,盖起了一间10余平方米的工地书屋,虽然空间不大,但很快便成了建设者补充“精神食粮”的重要场所。然而,“黄金屋”之所以让项目工友念念不忘,还要归结于项目部发起的“捐书倡议”。
“工地上有个书屋并不稀奇,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服务于广大建设者。”项目部月底安全例会上,党支部书记王洪军率先抛出了问题。时值国家一级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证书考试之际,为提高学习效率,书屋准备了大量备考书籍,项目员工不约而同地来此自习。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刚路过书屋,眼前的景象成了他久久不能忘却的记忆:一排排书架上,“一建”“二建”等备考书目鳞次栉比,屋内人头攒动,但整个空间却笼罩在一种专注的静谧中。员工们仿佛被无形的磁场吸引,或埋头在书本,或沉浸于笔记,翻书的沙沙声和笔尖滑动的轻响,像是在为书海间的乐章伴奏,营造出专注而和谐的氛围。
“我们要是也能在这学习就好了。”胡刚下意识地说。读完高中的他,毕业后便来到工地工作,却从未放弃提升自我,通过自学获得了大专学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瞬间被书屋的氛围触动。胡刚的喃喃自语被王洪军听在耳中,第二天,项目部公告栏便贴出了一份“捐书倡议”。很快,书屋的收藏不断增加,不仅有作业规范、施工图集、建造师考试用书,还有各类产业工人技能考试资料,甚至包含急救、养生、菜谱等书籍。
听说工地书屋补充了大批新书,胡刚下班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里:“今年我想拿下电工证和焊工证,没想到项目部连这些书都备好了。”他率先给书屋起了个绰号,就叫“黄金屋”。与工友介绍时,他总会略带神秘地用一句话开场:“书中自有黄金屋。”
“黄金屋”还吸引了不少“夫妻档”。项目部针对女性产业工人进行专门调查,发现她们普遍关注孩童教育、烹饪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于是工地书屋也很快“上新”。
“平时除了在工地忙活,其余时间都在刷手机,时间长了影响工作状态。现在有了书屋,我们有其他事情可做了,还能学习到各种知识。”平日里看书不多的70后安装工人汪世兵,如今也时常跟妻子一起到“黄金屋”学习。“咱们工地的专业书籍可比书店丰富,我最近正阅读《钢结构焊接规范》,正好提高下自己的焊接水平!”看着琳琅满目的书架,汪世兵笑得合不拢嘴。
时至今日,工地书屋已包含各类图书300余册,不仅满足了一线员工文化、技能双重需要,还营造了“争做学习型员工,建设学习型项目”的良好项目文化氛围。下班后大家在书屋集结的场景,也成为了项目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来源:大众日报